康熙瓷器畫琺瑯彩嬰戲紋碗

康熙時期的瓷器旋胎比較規整,器壁外處理平整,器物的內部少有精細的處理,常見手拉胎的痕跡。 康熙朝的瓷器多表面平整光滑,釉質較厚,半透明、呈淡青色。 光緒朝瓷器釉質較薄,表面不平整,常有瑕疵。

康熙彩料款嬰戲紋碗清晰圖片(7張)“康熙御製瓷胎琺瑯彩嬰戲紋碗”高7.5厘米,口徑15厘米,足徑6厘米;器面上精心繪製了九個嬉戲的男童,在繪畫及色彩使用上除了孩童的臉、手、發等人體暴露部位用肉色、礬紅、粉、彩、墨等粉彩等繪製,衣衫、玩具等均用黃、藍、綠、紫、粉、雪青、等琺瑯彩繪堆。我國古代器物上的各種紋飾圖必有意,意必吉祥,嬰戲紋更是宋元明清至民國常見的吉祥紋飾,九個男童有手執桃枝的,也有抱鯉魚的,有竿挑爆竹的,也有扶缸觀蝠的,還有習武練拳的,各種姿態分別代表探花及第、五福臨門、連年有餘、節節高等吉祥寓意。九個男童人人神采奕奕,個個栩栩如生。由於琺瑯彩的精心堆繪的特殊效果,不僅色畫面色彩濃中現淡,絢麗嫵媚,且手撫有微凸的立體感,讓人們感受到“民俗文化升格為宮廷藝術後產生了大俗大雅的藝術感染力,已遠遠超出一件實用器皿的範疇”,而碗底藍色彩料的“康熙御製”款又留下了大清盛世的時代印記。
琺瑯彩創始於康熙年間,是銅胎畫琺瑯技術向瓷胎上的一種移植,也是中西文化藝術表現手法結合的產物。琺瑯彩料在康熙中期至雍正四年均為西洋進口或進貢的,據:“西洋國……雍正四年五月復遣使進貢……各式琺瑯彩料十四塊。但雍正六年二月廿二日奉怡親王諭,著試燒煉琺瑯人胡大有”——《廣東通志》等記載看最遲雍正六年清宮造辦處已能自己燒煉琺瑯料,且色彩比進口更為豐富,燒制的器皿都為宮廷御用,故器底均有金紅或藍彩料“康熙御製”或雍、乾御製的四字堆料或刻字款。其實琺瑯彩就是把西方在搪瓷等金屬器皿上的藝術形式在當時的大清國的紫砂、瓷器上表現出來,在這種文化的移植上,郎世寧等宮廷畫師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琺瑯彩器皿的製作分兩個階段進行即:第一階段由景德鎮御窯廠將各式燒成的白瓷胎運至北京;第二階段有造辦處的宮廷畫師以宮廷畫稿為藍本,用琺瑯彩繪製圖紋後署以皇帝年號加御製的款識。每件器皿都要分二次繪燒而成,且一次溫度比一次要低,才能燒成絢麗的琺瑯瓷器,所以幾乎清三代的每件御製琺瑯彩瓷器都是精美的藝術佳作了。
燕蟒 壬辰春寒於滬上“去閒齋”

康熙時期瓷器特點

康熙時期的瓷器被公認為是整個清代瓷器之首。康熙時期是清代鼎盛時期,經濟文化空前發展,就瓷器而言,無論是胎質、製作工藝和畫工等諸多方面都十分講究,所以康熙時期的瓷器歷來被收藏者視為珍品。出於多種原因,光緒朝仿製康熙時期的瓷器的現象多有出現,好者幾可亂真。所以,準確區分康熙和光緒兩個不同時期的瓷器,有著重要的意義。
從製作工藝上看,有粗、細之分。這主要是指旋胎及底足的處理。康熙時期的瓷器旋胎比較規整,器壁外處理平整,器物的內部少有精細的處理,常見手拉胎的痕跡。器物的底足大多很規矩,底足處理圓潤、光滑。而光緒朝的瓷器在旋胎上胎體較康瓷輕薄一些,特別是器物底足的處理,稜角不很清晰,有拖泥帶水的感覺。在胎質方面。康熙朝的瓷器的胎質可以用細密、潔白、堅實來形容。光緒朝瓷器的胎質比較粗松,呈灰黃色。
畫工方面,康熙朝的瓷器線條流暢,特別注意起筆落筆的頓挫,線條猶如鋼條,直線和彎曲都剛勁有韌性。繪畫造型準確,詩書畫印,完美結合。赤壁賦、聖主得賢臣頌等詩文常整文搬上畫面。書法多楷書,字型秀美、工整。繪畫的內容有人物、山水、花卉、龍鳳等題材。光緒朝瓷器的線條柔軟、較細,力度不強,雖也有起落筆的提頓,但相比之下則顯得無力。在繪畫的內容上也少有創新。
另外釉質也有一定的不同。康熙朝的瓷器多表面平整光滑,釉質較厚,半透明、呈淡青色。光緒朝瓷器釉質較薄,表面不平整,常有瑕疵。

康熙瓷胎畫琺瑯彩嬰戲紋碗(6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