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漢字釋義]

幻[漢字釋義]

幻,中國漢字,其讀音:huàn,注音:ㄏㄨㄢˋ。

基本信息

字形結構

漢字首尾分解:麼乙

漢字部件分解:麼乙

筆順編號:5545

筆順讀寫:撇折、撇折、點、橫折鉤

結構:左右結構

基本釋義

◎ 虛無的 夢幻的,不真實的、短暫的:~想。~影。~境。~滅(受到現實的打擊而消滅)。亦真亦~。虛~。夢~。

◎ 變化:~化(奇異的變化)。變~莫測。

詳細釋義

幻,猶言天地萬物變化,變幻,屬於道氣辯證法,異於佛教的主觀唯心論,不可混淆。

《列子·周穆王》:“窮數達變,因形移易者謂之化,謂之幻。造物者其巧妙,其功深,固難窮難終;因形者其巧顯,其功淺,故隨起隨滅。知幻化之不異生死也,始可與學幻矣。”

《列子》 的真幻觀在本土文化里有孕育者

幻者不真而惑,真幻對立,定幻對立,明幻對立。 從幻的不同類型、真字的字形古義及道家的真人理想等可知:

《列子》 真幻論有本土來源。

1.幻乃不真不定而迷,有心因類型與非心因類型。

甲骨文中,幻為予的倒形。 《說文》 曰:“幻,從反予,相詐惑也” 。 含義即不真而惑(惑乃莫辨真否,不定而迷),即不真不定而迷,一般用法限於圖形認識(道家不同)。

幻的異體字是眩(讀音同於幻),眩的本義字 (xuàn) 表示迷惑、看不清真相。

幻,可源於變化論上之不定,如變幻莫測,也可來源於感覺錯誤或心理編造,如幻視,如夢境,還可源於影像曲折反映本相及誤解本相,例如沙漠裡和海上的海市蜃樓,對以為真物者是幻相,對了解者不是— — —類似的是,遇到戲弄,不知易幻想,知則無惑無幻。

因此,幻有心因類型,也有非心因類型。

2.漢語裡真字的一般含義指糾紛關係里的本或本然存在

漢語裡真字作名詞,指本或本然存在,如求真、歸真;作副詞指本然地;作形容詞指本然的,如真相、真宅、天真,假則指認識論上非本然的,偽指行為論上非本然的,贗指作品之非本然的,幻一般指圖像認識上非本然的,妄指心因論上對象之非本然的。

可以說,漢語裡真字的一般含義在名詞用法,指糾紛關係里的本或本然存在:糾紛關係里,談是否本然,習慣用詞是真。

真可以是實,可以是虛,有真實、真虛,真際與實際的區分是馮友蘭新理學的重要內容。 《列子》周穆王篇一些段落重視實與妄的對立,實妄論是心理學角度的,是真妄論的主要內容。

3.漢語裡真字的字形本義或字形會意即離形歸本

古文字是巫家所創,用法上可能是集合該字讀音的幾種不同意思,字形上只得突出一種,其字形本義與一般含義不能畫等號,只顯示此義受創字者之重視。

“ 真”在甲骨文里,上半部是“人”,下半部是“鼎”,鼎為高級祭器。 孤立地看,難以確定其具體會意,但可確定其一個要點,即與“神人有關,而聯繫後來的用法,其會意為,真即某種高人的神化,或大巫之超升。

一說,真字從貞字變形而來。貞之本義乃卜問神靈,即,通神以了解隱秘的本然事情。真與貞同類,皆通往超形世界。

真字的異體字,乃小篆字形,應該比甲骨字更細緻地展示了真字的字形本義。它結構複雜,上面的匕(hua)、 即變化(《說文》 曰:“匕,變也”,徐灝云:“匕、 化,古今字”),次上為目,表示形體,次下部分表示隱藏,下面的八,表乘載的工具。 會意為:者,變化形體而返回神秘世界或返回本原。 它與“貞”,有共點又有個。

《說文》 曰:“真,仙人變形而登天也 ”。 這裡,天指神秘的超形世界,即形上界。

《莊子·大宗師》 云:何謂真人,能登假於道者。 可見,以真為登假於道,形而上者之謂道,它與 《說文》 看法本質一致。

可見,動詞真表示歸本、歸於本原世界,即本原化。從真字的幾種詞可知,其“義根”是本。

4 .在巫家兩重世界觀里,形下世界為不真,若論真幻對立則形界為幻

可見,真字的古意便以形下世界為不真。

據《漢書·楊王孫傳》,漢武時楊王孫云:“精神者天之有也,形骸者地之有也,精神離形、各歸其真,故謂之鬼,鬼者歸也”。 也以形體世界為不真。他的世界觀大約屬於巫家。

在真幻對立論上,“不真”的形體世界為幻界,這種幻屬於非心因類型。

古漢字有很強繼承,體現了巫家的兩重世界觀,這是他們的根本觀念,巫為人間與神秘世界的溝通者、 往來者,巫文化里,真字表現了兩重世界及形上界的神秘、本宅(老家)。

5.道家普遍認為真人超生死,那么生死界就不真不定而迷人、是幻相界道家源於並超越了巫文化

道家道教的真,是真之特殊形態,是本或本然存在之特殊形態,即“道”:修真、歸真,即修道、歸道,其“道”指宇宙本原。

道家的真人理想,就是修真、歸真,即修煉得道,合宇宙之元真。

《莊子·大宗師》 里,真人之真在超生死:“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餓死”、“能入於不生不死……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

《淮南子·本經訓》 云:“莫死莫生,莫虛莫盈,是謂真人。” — — —真人之真,在超生死。

東漢·王逸《九思·守志》 說:“隨真人兮翱翔,食元氣兮長存。” — — —真在元氣超生死。

又,《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第一篇》 云:“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 — — —真人合於道。

真人能長生久定,能寡慾無迷。

那么,相對看,有生死的人就是不真之人,從長鏡頭看也是沒有確定的存在,人生百年於大化世界如泡似影,而且,生命充滿各種欲望,令人迷惑:生死界就是不真不定而迷人之界,是幻相界,因為,幻乃不真不定而迷。

在道家本體論上,各種形體世界都是現象世界,都是生死界,都是幻化世界。

6.一定要區分兩個比較系統— — —道家真幻異於日常真幻

在日常系統里,有生命有實感的人是本體的人,是真人,稻草人是假人,物影誤為人是幻覺、幻人。

在道家的本體論系統里,道為本體,本體的人是居道的人,形相的人是幻人。

皆以本體為真,本體所指不同,則比較而來的幻之定位不同。

只要理解本體為真及真幻的比較,道家的推論就容易理解,沒有怪誕感。

7.《列子》真幻觀與中華本土隱含的真幻論,本質一樣

《列子》 雲幻化不異生死,以生死者萬物為幻,隱含的意思是以超生死為真,另外,《列子》 周穆王篇雲“古之真人,其覺自忘,其寢不夢”,《莊子·大宗師》 則曰“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文本一致:故而,《列子》 的真幻觀與道家的普遍觀念,相吻合。

另外,漢武時楊王孫雲“離形歸真”,《列子》 天瑞篇雲“歸其真宅”,也有一致。

先秦思想史上,在現存文獻內,幻化觀只是推理隱含而已,除了《列子》,無人明確表述過,因此不能論其歷史脈絡。

可見,《列子》 的真幻論與中華本土的“幻”字觀、“真”字觀、 “真人”觀及其隱含的真幻世界觀,本質一樣。因此,《列子》 的真幻論可以由先秦本土文化孕育而生。

三、 真幻觀上,《列子》 的道氣辯證法異於佛教的主觀唯心論

1.《列子》 的真幻論,是道氣辯證地談本體現象關係

注意 《列子》 的造物者、 因形者說法:“造化之所始,陰陽之所變者,謂之生,謂之死。 窮數達變,因形移異者,謂之化,謂之幻。造物者其巧妙,其功深,故難窮難終;因形者其巧顯,其功淺,故隨起隨滅。 知幻化之不異生死也,始可與學幻矣。 ”

造物者、因形者就是本體、現象關係。 道家所謂造物者,就是道和元氣。 道家世界觀里,兩個本體即道(無)和“一”(元氣),道生出元氣,元氣變幻出萬千形相。 《列子·天瑞》 云:“夫有形者生於無形,則天地安從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 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用新語言表述了道家世界觀,談本體不離無(太易者未見氣也)和一(太初者氣之始也),談現象則言形和質。

可見,其廣義本體論之質是“道—氣”變化論或道氣辯證法。

道氣辯證法認為世界是“道—氣”的自在變化,不因我們的心之有無而有無或變化,因此,世界觀意義的真幻,不因我們的心之有無而有無或變化。

2.佛教的真幻觀是主觀唯心論的

“萬法唯心”是佛家名言(在唯識論里乃是萬法唯識),佛家所謂世界是幻相、萬物如泡如影,乃是雲世界為我們的心之幻相,是主觀唯心論。

3.兩種真幻觀皆源於巫家兩重世界觀,卻本質不同

道家和佛教淵源於不同的巫家文化,真幻觀似而不“是”:佛教淵源於古印度婆羅門教、從而在遠祖上淵源於古印度巫家文化,全球巫家世界觀之共同的根本觀念是兩重世界觀,故而道家和佛教的真幻觀有某種相似。

但是,二者有本質差別:佛教的真幻觀是主觀唯心的,萬物是心之幻化,這種幻是心因類型;道家的真幻論是道氣辯證法的,真是本體、是道和“一”,幻是現象、是元氣之變化或非本真化,這種幻非心因類型。

《列子》所謂“有生之氣、有形之狀,盡幻也”、“吾與汝亦幻也”,如果靜止地看,容易出現“物—我”視角,容易理解其“幻”為心因類型的幻,從而附會於主觀唯心論。要注意它的前提,注意某種變化、歷時:造物者—因形者關係;陰陽所變者謂之生死,“窮數達變,因形移異者,謂之化,謂之幻”,無涉我們的心。

馮友蘭說得對:佛教西來之前,“人對於世界之見解,皆為實在論。即以為吾人主觀之外,實有客觀的外界。謂外界必依吾人之心乃始有存在,在人視之,乃非常可怪之論。”

道家的幻化,不依吾心乃存,而是因其非本真、因其變幻無窮而在,故要修真返本。

當然,馮友蘭所說實在論是絕對實在論,其中的真幻話題之幻是絕對非實在;道家的真幻觀屬於相對實在論,幻相對於心而言有某種實在,只是相比於道而言其實在太低,是非成敗轉頭空,萬千形相泡影去。

佛家道家因為本體論不同,離幻修煉的路子不同。

道家講究寡慾練氣以修真成仙,佛家講究去欲定慧以修心涅木般;儘管密教是佛教和技術派的結合,蓮花生一枝實際也講究修煉成仙,修成虹光身等,其世界觀還是佛教的。

《列子》的真幻觀,在本土文化里有孕育者,屬於道氣辯證法,根本不同於佛家的主觀唯心論,因此,《列子》 真幻觀的來源,只能是本土的孕育文化,而不是外來的佛教。

常用詞組

1. 幻燈 huàn dēng

[slide show] 用光線很強的光源,通過一組透鏡,把圖像或文字投到白幕上。

用幻燈配合教學效果更好。

2. 幻燈片 huàn dēng piàn

(1) [filmstrip]∶供靜止放映用的通常為35毫米寬的電影膠片,上面有照片、圖表或其它印製的繪製的資料。

曾用過幻燈片、錄音帶、地圖…

(2) [lantern slide]∶適合於滑片投影儀投影用的一種照相透明軟片。

(3) [filmslide]∶供放映的小塊透明攝影膠片,將它固定在兩塊玻璃或硬紙板夾框之間使用。

(4) [transparence]∶為了展覽而用玻璃、薄布、紙或膠片製成的畫片或其它物品,藉助於從這些東西背後穿出的燈光或者通過投影使之能被看見。

3. 幻化 huàn huà

[miraculously transformed into;change and disappear]變幻,奇異的變化

雪後的山谷,幻化成一個奇特的玻璃世界

4. 幻景 huàn jǐng

(1) [vision;mirage]

(2) 虛幻的景象;幻想中的景物

突然發財的幻景開始在他們的腦中浮動

(3) 像蜃景一樣虛幻的東西;空想的、不可達到的東西

5. 幻境 huàn jìng

(1) [fairyland]∶虛幻神異的境況

在此,我們並不逃避現實而進入愉快的幻境

(2) [dreamland]∶僅僅在幻想中或夢境中出現的理想地方

充滿了美女和瓊漿玉液的一個令人陶醉的幻境

6. 幻覺 huàn jué

[hallucination] 視覺、聽覺等方面出現的虛假感覺(如在譫妄或官能精神病中)

視幻覺

7. 幻夢 huàn mèng

[fantasy;dream;illusion] 虛無飄渺的夢幻世界

幻夢難以成真

8. 幻滅 huàn miè

[vanish into thin air;melt into nothingness] 希望、理想等像幻境一樣地消失

9. 幻視 huàn shì

[visual hallucination]視幻覺,目視的幻覺

10. 幻術 huàn shù

[sorcery;conjuring] 表示使用咒文、符錄或咒語,以產生一種往往有害的效果

說書人將歷史素材變成戲劇細節的幻術

11. 幻數 huàn shù

[magic numbers] 整數8,20,28,50,82,126;子核中的質子數、中子數為幻數時或兩者均為幻數時,其穩定和結合能均較平均值為大,且具有其它特性

12. 幻聽 huàn tīng

[phonism] 牽連感覺的聽覺

13. 幻想 huàn xiǎng

(1) [illusion;fantasy]∶虛而不實的思想

齮夢幻想。——清·袁枚《祭妹文》

是什麼可悲的幻想使你如此煩惱?

丟掉幻想

我對他不存幻想

(2) [fancy;fantasy]∶沒有道理的想像;無根據的看法或信念

詩人的幻想

沉湎於幻想

(3) [fancy;fantasy]∶以理想或願望為依據,對還沒有實現的事物有所想像

14. 幻想曲 huàn xiǎng qǔ

[fantasy] 具有幻想而自由奔放特點的一種器樂曲

15. 幻象 huàn xiàng

(1) [unreal images]∶從幻想、幻覺或夢境中產生的形象

(2) [imagine]∶想像

16. 幻像 huàn xiàng

[mirage;phantom] 幻化虛像

探險家被一條西北通道的幻像吸引

17. 幻影 huàn yǐng

[unreal image;mirage] 虛幻而不真實的影像;特指異常的或意外的影像

它們完全是幻影和幻想,是一種似有而實無的東西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寅集下】【麼部】 幻 ·康熙筆畫:4 ·部外筆畫:1

〔古文〕《集韻》胡慣切,音患。《說文》從反予,相詐惑也。《書·無逸》民無或胥,譸張為幻。

又《廣韻》化也。《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又《增韻》幻,妖術也。或作眩。《漢書·張騫傳》犛靬眩人。《注》眩,讀與幻同。卽今吞刀吐火,植瓜種樹,屠人截馬之類皆是也。

又《唐韻》《集韻》胡辨切,音莧。義同。

又葉熒絹切,音院。《陸機·刻漏賦》來像神造,去猶鬼幻。因勢相引,來靈自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