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設定及沿革
在開發區機構幹部配置方面,為考慮經濟開發區工作的獨立特性和重要性。縣委組織部門打破常規,不拘一格,調配各鄉鎮機關精幹力量與常平村黨委領導7人共同組成了開發區第一屆領導班子。常平村委黨委書記、常平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陳忠孝同志任開發區黨委書記,由縣委、縣政府派人擔任開發區管委主任一職,重點抓開發區行政工作。
區劃沿革
2001年1月剛成立“常平經濟開發區”時,開發區轄集店鄉的常平、王章、黃角頭、閆家河、王家河等5個行政村及原(城關鎮)龍泉鎮杜家河行政村和原崇賢鄉莊頭行政村的小逢善自然村(歸開發區後獨立為行政村)等共7個行政村,農業人口5839人,非農業人口(包括外來務工人員)3600人,人口總計9439人。國土資源面積13平方公里。2001年6月,長治市人民政府批覆常平經濟開發區為市級經濟開發區後,2003年轄區行政村編制增至9個,將原屬集店鄉的李掌、河口兩村劃歸常平經濟開發區,國土資源面積擴大為17平方公里。2006年5月又將龍泉鎮壇上村劃歸常平經濟開發區,常平經濟開發區行政管轄由9個粗增加到10個。以常平為中心的環常平經濟圈基本形成。
常平集團的發展
常平經濟開發區的成立,不僅為開發區所轄村創造了發展機會,同時,也為常平集團做強做大拓展了空間。2003年,常平集團的決策者確立了“上下兩頭延伸產業鏈,內外兩邊拓展產業群,走新型工業化”的發展思路。當年共投資7億多元,完成了60萬噸焦化廠二期工程、廟嶺熱電廠二期工程,新上馬了具有國際先進技術水平、環保設施符合國家要求的200萬噸煉鋼廠一期工程等八大工程項目。創造就業崗位3000多個。2006年又投資8億元,上馬了鋼廠二期工程(450立方高爐、50萬噸高速線材)建設項目。這一工程,實現了從原材料到產品生產的產業鏈體系。通過常平集團的擴張和產業鏈的延伸,子公司、分公司達到30個,固定資產達到23億元,2005年,銷售收入突破30億元,上繳國家稅金1.2億元。帶動了全區商業、運輸、服務等第二、三產業的發展。
“1188”工程
常平經濟開發區成立伊始,常平經濟開發區黨委、管委,在省、市、縣各級黨委和組織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堅持科學發展觀,認真實施中組部“三級聯創”、市委“高標準要求,全方位實施,強力度推進”的黨建工程和縣委“五地”建設意見,圍繞和諧發展,共同富裕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目標,結合常平經濟開發區的實際,制定出了“1188”雙聯創優工程目標。即在全區黨組織和黨員中組織開展以常平村、常平集團為龍頭,“一村聯八村,整體達小康”,以全區420名黨員為骨幹,“一戶聯八戶,共創文明戶”的雙聯創優活動。具體任務目標是:
1 、“龍頭”抓帶頭。就是作為整個雙聯創優活動“龍頭”的常平集團要在以下六個方面起到模範帶頭作用。一是帶頭最佳化水電路等基礎設施硬環境。二是積極做好全區整體經濟規劃,在全區形成優勢、資源、產業互補,經濟發展一體化的產業鏈。三是幫助其它八村籌資金、上項目、找銷路。四是幫助其它八村提高經營管理水平。五是解決全區貧困人口就業。六是做好對全區弱勢群體的救濟、幫扶工作。
2、 黨委抓聯動。就是作為雙聯創優活動組織領導的區黨委組織抓好以下六個方面的聯動,以使活動不流於形式:一是黨委推動,二是支部帶動,三是目標牽動,四是產業拉動,五是利益驅動,六是效果震動。
3、 支部抓目標。就是作為雙聯創優活動被幫帶的八個行政村,黨支部要學習常平、奮發圖強,依託常平集團、加快發展,創建五好支部,辦好五件實事,實現五大目標。即:以農村黨支部“五個好”為標準創建“五好支部”。具體組織實施好“修富路、抓發展、美環境、樹新風、助貧弱”等五件實事。
4、 黨員抓成效。就是要求全體共產黨員在活動中做到“三個十”即黨員十帶頭、工作十到家、合力創十星。
五、常平集團的發展
上馬了鋼廠二期工程(450m3高爐、50萬噸高速線材)建設項目。這一工程,實現了從原材料到產品生產的產業鏈體系。通過常平集團的擴張和產業鏈延伸,帶動了全區商業、運輸、服務等第二、三產業的迅猛發展。
六、常平集團的功能發揮
常平集團在做強做大自己的同時,加大對開發區所轄行政村的就業扶持。2001年至2005年間,為8個行政村的1200餘名青壯年閒余勞力優先提供了就業崗位,安置開發區內復轉軍人100餘人,殘疾人員50餘人,“兩勞”釋人員50餘人。市、縣社會下崗職工500餘人。常平集團在境內的產業大軍增到5000餘人。
對開發區其餘8村實施工業企業和產業基地扶持。從2001年起,幫助王章、黃角頭、李掌等3個村建成了以石料為主的原材料生產基地,三村的石料企業發展到30餘個。三村集體收入平均增加了50餘萬元;常平集團擔保貸款扶持王章、杜家河、王家河、閆家河、小逢善等5個村建起了與集團鋼鐵企業相配套的10個企業;幫閆家河建起了環保節能型免燒磚廠;幫小逢善村貸款建起了現代化的萬頭養豬場,年出欄生豬7000餘頭。從2001年至2005年的5年時間,常平集團直接投資、幫貸和借款三項累計達到了1191萬元,除常平集團以外的8村集體、民營企業數量增加到68個。上繳利潤達到252.24萬元。
對環境改造扶持。常平集團針對周邊村經濟薄弱,環境和基礎設施差的實際,進行經濟扶持。2001年至2005年,常平集團對開發區所屬村扶持情況是:幫助王章完成硬化道路、接通街道、修築水庫壩等3項工程;扶持水泥硬化了黃角頭到常平村的2公里線路和大壩工程建設項目;幫助王家河修通並硬化村中街道;幫小逢善村完成了洪溝大壩的修築工程;資助河口村完成村中街道建設項目。扶持總額達到400餘萬元。通過常平集團的大力扶持,徹底改善了開發區8村村中與出口通道的街、道內外環境。
七、開發區生產生活環境建設
2001年,在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通過常平經濟開發區和集店鄉的通力合作,常平集團出資400萬元,修通了第一條高標準出口通道——開元大街。2001年冬至2002年秋,常平集團又投資800萬元,延伸常平大街東(村外村飯店至小逢善、王章村口)、西(常平排樓至王家河)兩段;接通開元大街(常焦加油站)與化工路南北大道。總體形成了以常平大街、開元大街、化工路為主幹的道路街道外向型框架。各村又依託主幹街道硬化和貫通了各村進村道路和村中街道。尤其是小逢善、黃角頭兩村因天然洪溝阻隔,交通十分不便,修通大壩後,天塹變成了通途。2006年5月,總投資1900萬元,開始了縣城新建路北延二期工程建設。年底工程主體基本竣工。隨著道路、街道的建設和貫通,常平經濟開發區下轄的10個行政村已連為一體。
村村實現了“四通”。2001年後,繼常平村完成“六通”工程外,對常平之外的8個行政村,上馬了“四通”工程,至2003年,實現了村村通程控電話;村村改造了低壓線路,戶戶安裝了閉路電視,戶戶接通了自來水。村民生活質量明顯提高。
改善生存環境,創建新興綠城。為根治環境污染,營造綠色生存空間。首先,常平集團不惜投入2.2億元巨資,對各個企業配備了廢氣、粉塵和污水的環保處理設備。使各企業生產均達到國家環保標準。其次,在常平大街、開元大街、化工路及村莊街道兩側、路心、村莊、廠區內外進行長線條,大面積綠化美化,栽種了風景樹木、花卉、草坪,綠化面積達到150萬平方米。形成了村在綠中,廠在綠中,路在樹中,人在花叢的大園區構架。2004年,常平村在其中心地段建成了20000多平方米的多功能花園式廣場;2005年至2006年間又建成了元寶湖公園和居民別墅群,小逢善村也完成了園林化村莊建設工程。這不僅使常平、小逢善率先跨入園林式村莊行列,而且將城鎮規格和文化內涵提升到了一個現代文明新城鎮的檔次。構成了常平經濟開發區的一大旅遊產業(工業園區、農業園區、居民生活園區)。
八、商貿集鎮建設
依託工業發展,構建商貿集散地。2001年後,隨標準化街道貫通,工業區的延伸和擴張,促成了開發區人流和物流業的急劇膨脹。給商貿、交通、服務業帶來了巨大商機。2003年,長治公交公司率先開闢了長治市區到常平經濟開發區的公交線路;2003年到2005年間,沿常平東西大街、開元大街、新建路北延線王家河段、化工路杜家河段的四路街旁兩側,建起了集商貿與住宅於一體的街面(路面)樓群。300餘戶商貿、服務、修理業主進駐該區,形成密集的商貿集群。為提升城鎮功能,活躍第三產業經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九、城鎮教育中心建設
合理布局,構建合理完整的教學體系。2001年——2004年間,常平村、常平集團投資2000萬元建成了高規格、各種功能完善的六軌制常平完全中學。2005年9月招收第一批新生,2006年招收第二批學生,在校高中生達到1000餘名。與此同時,於2004年至2005年間,在縣委、縣政府和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在常平中學西側,劃撥土地,新建了壺關縣職教中心,在全縣乃至全市率先實現了常平經濟開發區高中、職高普及教育的目標。2005年開工建設的杜家河中心校 (明德國小)、王章村、小逢善村新建的國小教學樓相繼竣工投入使用。2006年春,開工新建的常平國小、常平幼稚園,也於同年9月竣工,投入使用。這樣,常平開發區教學基礎設施從幼稚園、國小、國中、高中、職業教育結構趨於合理,體系完善,構成了繼壺關縣城之外的第二個文化教育中心區。
十、福利社區建設
常平經濟開發區組建前,開發區所轄行政村除常平有較完善的福利體制和福利待遇外,其它各村幾乎沒有,有的雖有些許,但沒有定時、定量的標準。2001年後,在常平集團的經濟扶持和輻射帶動下,環常平經濟圈的開發區各村,經濟都得到了快速發展。開發區的所有村民都享受到了優厚的福利待遇,且福利標準不斷提高,福利結構更加合理。每年年底,開發區向全區所轄村的所有村民發放一袋麵粉,讓全區人民享受到了區政府給予的統一標準的福利待遇。村級糧油福利待遇普遍建立。尤其是繼常平村每人每天1斤麵粉福利標準外,小逢善、王家河、杜家河等村村民也享受到了每天1斤或者半斤麵粉的福利供應。其餘村莊的年終福利項目和數量都有增加和提高。村級養老金福利制度基本完善。60歲以上的老人每月均能享受到20—80元不等的養老金;繼常平村103套花園式福利性老年公寓全部建成入住後,又有王家河、小逢善村的福利性老年公寓相繼落成,投入使用。其餘各村也開始規劃籌建,到2010年,全區所轄各行政村可全部實現老年人入住公寓的目標。為創建富裕、文明、繁榮、和諧的社區打好了基礎。
十一、新農村建設改造
新農村建設和改造。在上世紀的1996年,常平村就拉開了新農村建設改造工程式幕,隨著經濟發展,村莊改造穩步推進。到2006年,擁有公園、廣場、養老院、高標準的學校、單元樓群、別墅群落的園林式的新城鎮已經形成。繼常平之後,小逢善、王家河、杜家河、李掌等村也相繼上馬了新農村建設改造工程,2006年8月,開發區小逢善村學校、村委辦公樓竣工,多功能完善的居民樓群規劃完成,工程建設即將起步。其餘各村,均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求科學有序的建設和推進。
常平經濟開發區黨委、管委根據“興工、強農、育三產、建城鎮”的發展思路。穩步推進,協調發展,基本實現了“工業中心區、三產發育區、新型城鎮區”的建設目標。工業生產基本形成了以常平集團為中心聯接八村的產業鏈條,產業結構趨於合理。“龍頭”輻射功能得到了充分發揮。2005年,全區完成工業總產值30億元,較2001年的3.2億元,增長838%,年均增長168%;上繳稅金1.1億元,較2001年2700元增長307%,年均增長61.4%;除常平外的其它各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800元,較2000年的1800元增長111%,年均增長22%。5年共完成工業生產總值70億元,累計完成國家稅收總額5億元。其發展速度超出了預期目標。第三產業發育良好。以常平村為中心,以常平大街為主軸的商業、貿易、服務於一體的多功能商貿一條街已經上市。其超常規的發展成果,和諧的綠色生態環境,美麗的公園、廣場,現代化的種養殖基地、園林式的新農村格局又形成了新興的旅遊產業。6年的奮鬥,帶來6年的發展。經濟、文化、教育、環境均達到了新型城鎮的標準。城鎮功能和活力愈加突出。
在2003年,在全省經濟開發區綜合評比中,常平經濟開發區各項經濟指標與山西省14個省級開發區相比,工業總產值僅次於太原高新、華信和大同,在全省排位第四,稅收收入僅次於太原高新,名列第二。2006年常平經濟開發區順利通過省人民政府和國家發改委的審核,步入省級經濟開發區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