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歷史篇
基督教自1902年傳入常州,從此,基督的福音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1902年蘇州教會監理會派美國教士潘慎章(又名羅格思)率中國傳教士俞正齋來常州,租賃房屋作福音堂禮拜。事有變遷,羅格思被調往南翔教區,俞正齋調往上海,福音堂停止活動。兩年後,美國傳教士霍約翰(JohnHawk)與中國傳教士楊奎章來到常州,他們不但租房禮拜,還開設夜校教授英語,信教人數增加較快,加上辛亥革命勝利,民風開放,教會日趨穩定。此時監理公會在常州已設立了兩個牧區,東牧區與北牧區,固定活動場所有四處,但缺少中心教堂。1912年,霍約翰回國募捐美金五萬元,從美國運來建材,在常州興建了這座禮拜堂。此建築為仿哥德式,造型別致,格調新穎,上下兩層,磚木結構,總建築面積778.94平方米,能容納五、六百人進行崇拜活動, 1916年12月1日安置首石。從此,常州有了正式的禮拜堂。院內建有牧師住宅樓一座,約200平方米。因霍教士的妹夫為紀念去世的妻子(CarrigerHawk霍愷樂)對哥哥事業的支持,獨自捐資一萬八千美金,故名“愷樂堂”。堂內掛有金色匾額一塊,系信徒段錫臻捐贈,上書“萬有真源”,為原省立常州中學校長董斐手書,兩旁有張之江書楹聯一副:“愷悌是福,無論是社會、是家庭,起信仰心,定可與人同祿”;“眾育甄陶,不外為愛人、為救世,宣和平道,何難全地蒙恩”。“愷樂堂”在當時可謂規模宏大,是常州市內數一數二的建築!教堂前方鐘樓高聳,上方樹立一尊金色十字架,全城仰止!愷樂堂原為監理公會常東牧區主堂。1958年“並堂”後,愷樂堂是各宗派聯合禮拜的場所,大家在基督里合一,從此沒有宗派之分。1958年“並堂”後,更名為常州市基督教堂。隨著黨的宗教政策逐步得到貫徹落實,1982年收回了被占用的教堂,政府又撥款38000元把教堂修葺一新,1983年12月11日舉行復堂儀式及感恩禮拜。
隨著時代的變遷,當年的“愷樂堂”狹小、陳舊,且年久失修,與飛速發展的常州城市面貌極不相稱。經過多年籌劃、多方論證,終於在2001年確定原地翻建的方案,由市規劃設計院設計,市第三建築安裝公司施工。新教堂於2002年7月動工興建,2004年4月17日舉行竣工典禮。其建築面積2880平方米,可同時容納1500人,教堂內保存著原“愷樂堂”的石碑,又有新建教堂的碑記,它記載著教會的變遷,也記載著時代的步伐。
凱樂堂在愷樂堂先後擔任中國牧師的有:楊奎章、胡稼農、葉芳珪、蔣文淵、李良鼎等,女傳道有李信一,戴頌一、邵以嫻、楊品蓮、林竹君、高勤、高靜嫻、戴慧貞等。
社會事工篇
常州市基督教會始終秉承“作光作鹽、榮神益人”的理念。
1912年,剛剛來到常州不久,美國牧師霍約翰便牽頭創辦了“東吳十二小”,1916年,愷樂堂建成後,學校遷入教堂附房辦學,改名“私立愷樂國小”;解放後,1952年由市人民政府接管,更名為縣學街國小,1980年,更名為解放路國小。
1918年,常州教會創辦“私立愷樂中學”,1952年,與武進縣立初級中學合併,更名為常州市第二十一中學;1997年8月,常州市第二十七中學與二十一中合併,更名為常州市實驗初級中學。
清光緒三年,常州府設立長年醫局,以救死扶傷,卻因時局頹廢,經濟蕭條,杯水車薪,民怨極大。
中華民國二年,即1913年,當局改辦為武進臨時醫院,自開辦以來,道路坎坷,尤以經費拮据,屢陷困境,每年只開院三個月,診治有限,民眾求醫呼聲強烈,當局政府均無力解決。
1918年4月,常州地方商會、公所聯合推薦代表,輾轉至“美國基督教監理公會”在蘇州創辦的博習醫院求助,1918年4月,美國監理公會派醫學博士芮真儒醫師、施密德宣教士、段彥琛藥劑師來常籌辦醫院,定名為“武進醫院”,1918年6月2日,美國監理公會正式委派芮真儒為院長,段彥琛為副院長,1925年2月,芮真儒院長因搶救患者,不慎感染斑疹傷寒病逝,6月,美國“監理公會”派美籍醫生貝德來院擔任院長。貝德歷經艱辛,在美國和常州當地通過多種渠道,籌得40萬元的巨資,大興土木,購建醫療器材,於1933年7月1日下午二時,舉行新院開院儀式,愷樂堂霍約翰牧師出席並致辭,這是常州地區開創最早的近代醫院,改善了常州地區的醫療條件,新中國後成立後,1951年由市人民政府接管,更名為常州市第一人民醫院。2010年一院將新建的綜合大樓命名為“真儒大廈”,以示紀念。
獲得榮譽
2009年,該堂被評為江蘇省模範宗教活動場所;2011年其檔案室被評為省三星級檔案室。 2013年被國家宗教局評為第二屆全國創建和諧寺觀教堂先進集體, 2015年被評為江蘇省五星級宗教活動場所。 該教會也積極擔當起服務社會的責任,投身公益慈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