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機加設備多數是30年代的,不僅勞動強度大,而且效益低。他發誓要革新改造陳舊落後的設備。擺在他面前的頭一道難關是知識不足。他橫下一條心,憑著一股“鑽”勁,如饑似渴地吸吮著知識的乳汁。1982年工廠又派他到聯邦德國學習,使他如虎添翼,知識給了他信心和力量。為了技術革新和改造,他每天工作時間經常在14小時以上。由於長期的拼體力,使他患上了神經衰弱、骨質增生、胃病、心臟病等,但只要能挺住他就堅持上班。20年間,他就是憑這股“韌”勁,攻下了一個個難關:完成了4條半自動機加生產聯動線,4條自動化空中橋式滾道運輸線,5台鏈環式單臂迴轉吊車;自己設計並製造了擴孔機、銑絲機、螺紋檢驗機、自動續料機等30餘台自動化工具機,取得革新改造設備及各種工卡量具成果200多項。平均每月獲得一項革新改造成果。不但改變了繁重落後的作業環境,而且使廢品率大幅度降低,普遍提高工效1至5倍,節省工具機9台,各種刀具5千多把,節電10萬餘度、節省勞動力27名,直接獲得經濟效益上百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