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規律
成蟲體長12~18毫米,寬3.5~5.5毫米;頭、前胸背板和前翅幾乎全為赭紅色;觸角4節,黑色,第一節基部朱紅且長於第二節、短於第二節加第三節;喙4節,紅色,第四節端半部黑色,伸達第二或第三腹節。小盾片黑色;革片中央有一橢圓形大黑斑,膜片黑色(見圖);胸、腹的腹面幾乎全紅色,僅各節後緣有兩端加粗的白色橫帶,各足基節外側有弧形白紋;各足節紅間黑色。初孵幼蟲為黃色,12小時後變紅,喙達第一腹節;3齡幼蟲出現翅芽,背面有3個紅褐斑,兩側有3個白斑;5齡體長8~10毫米,頸白色,翅芽達第二腹節,腹面色似成蟲。卵橢圓形,黃色,長約1 .1毫米,寬約0.8毫米,表面光滑。
主要為害棉花大青鈴,嚴重時鈴乾縮脫落,喙可穿過鈴殼吸食發育中的棉子汁液,使棉子和纖維不能充分成熟,纖維被污染,棉花品質、產量下降,棉子含油量降低。
生活習性
雲南年生2代,以卵在表土內越冬,部分以成蟲和幼蟲在土縫內和棉花枯枝落葉下越冬。雌蟲羽化後約10天開始交配,大都只交配1次,有時達5次,每次歷時60~100小時,甚至達12天之久。交配時不停止活動和取食,交配後10餘天產卵。產卵1~3次,第一代成蟲產卵量平均為102粒,第二代為79粒。卵20~30粒一堆,多產在土縫、枯枝落葉下或根際及土表下,有時產在棉鈴苞葉及棉絮上。卵期6~7天。幼蟲5齡,有群居性,初孵幼蟲多群集棉株及雜草根際,以後轉移至棉鈴,數十頭聚於一鈴。1齡歷期3~4天,2~4齡各8~9天,5齡約15天。有兩次為害高峰:第一次在5~7月,以6月種群密度最大;第二次在9~11月。成蟲爬行迅速,不善飛翔,能耐飢48小時,少數可達120小時。取食棉花者由卵發育至成蟲的百分率和每雌產卵量均高於取食秋葵者,取食高粱者成長率最低,不能產卵。成蟲最適溫度為22~34℃,17℃以下不活動,0℃以下超過5小時即死亡,37℃經3~4小時死亡。最適相對濕度為40~80%。卵在15~19℃不能孵化,0~4℃一個月死亡,35℃以上亦迅速死亡;卵不耐低濕,相對濕度66%以下不能孵化,若相對濕度在91~100%時,即使溫度可達35~40℃時卵仍可發育或孵化。幼蟲不耐低濕和高溫,相對濕度37%,幼蟲死亡,35℃經3天死亡。3齡以上幼蟲耐力增高,高溫低濕年份為害較輕。
桑和五加科銀邊南洋森等多種植物內含有擬保幼激素的活性物質,在羽化前後施用這些物質,可使成蟲性腺明顯畸形,壽命縮短,繁殖力降低,交配減少或不能交配;一種蜈蚣Jonespetis splendidus的腦腺可阻止幼蟲蛻皮;早熟素Ⅱ(Precocene Ⅱ)可降低其取食率;菖蒲的根莖丙酮提取液可殺死新蛻皮的5齡幼蟲。對寄蠅、獵蝽、食蟲紅蝽和鳥類等天敵應加以保護利用。用敵百蟲處理雌、雄成蟲,可使大多數血細胞遭破壞而致死。帶棉紅蝽為寡食性害蟲,採取糧、棉輪作,截斷食物鏈,輔以化學防治,可達到綜合治理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