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村[山西省洪洞縣曲亭鎮下轄村]

師村地處洪洞縣南垣地區,位於洪洞縣東南部12公里,位於曲亭鎮東北5公里。現有人口5000人,姓氏有范、楊、郭、李、申等姓。以李、申二姓為主。(洪洞縣姓氏——曲亭鎮)。

歷史

據《洪洞縣誌》記載:師村是春秋時期晉國的音樂大師師曠的出生地,後人為了紀念他,故村名為師村。現存有春秋時期的師曠墓、師曠廟和師村堡址。

師曠(約公元前609——前527)字子野,春秋時晉國揚地人,主要活動在晉悼公、晉平公執政期間。他對中國的音樂發展貢獻巨大,創造了五音六律,對樂器的音質、音律有極高深的理解。後人稱之為“樂聖”。

元隱士張守大撰師曠廟碑道“師曠之聰,天下之至聰也,其於五音六律,皆能洞精其奧妙,尤鬼神之不可測。故孟子稱之為亞聖。晉悼公、晉平公時,跡雖隱於樂宮,實參國議。”晉平公賜他“五音之聖”。老年因其個性剛正不阿,生性剛烈,屢與晉平公頂撞,在晉平公卒前被貶官為民在鄉間傳藝,潛心研究音樂。死後葬於師村東半里,其遺丘尚存,旁立祠。漢、唐以來,人們又在墓西側建成祠堂。以後,祠與陵墓不斷修葺擴建。到清代中葉,祠墓已擴建成占地約近十畝,建築規模較大的一處人文景觀。後遭破壞(1948年臨汾坑道戰前線取用木料),僅餘古柏數十株,遠望綠陰敝日,蔚為壯觀。在今天的師村,師曠廟祠建築歲毀,而遺蹟尚存,周圍二百九十於株柏樹高聳挺拔,煙霧繚繞,觀之令人心曠神怡,肅然起敬。

大清一統志記:“師曠墓在洪洞城東南二十里師村、東半里許,有廟居高阜處蹬道盤空拾級而上,中有元明碑碣。鄉里春秋二戊有祀典........獨其墓,尚淹沒於荒煙寒草間,為櫵牧所逼,耕耘所侵者二千餘年有奇。一冢葵山丁向,高一丈,縱二十二丈五尺,橫六丈五尺,頂上舊有孔,方圓盈尺,蓋一磚,牧童密伺之,投以瓦礫,始則默然,繼而八音齊鳴......”。

地理環境

師村堡址位於洪洞縣曲亭鎮師村東南約500米處,又稱葫蘆堡,因其形似葫蘆而得名。東西長約200米,南北寬約40—100米,面積1萬平方米。為清代堡址。現存東、北、南牆,東牆長約100米,南、北長約200米。基寬3—5米,殘高5—10米。牆體夯築,夯層厚0.1—0.15米。堡牆內夾雜有磚瓦碎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