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景旺

師景旺(1946—2005.4),太行意拳的繼承人,當代著名武術家、深圳大學武術教授,深圳大學武術教研室主任,深圳市武術協會副主席,以及深大武術隊教練。山西省長治市郊區馬廠鎮澤頭村人。

個人履歷

師景旺(1946—2005.4),太行意拳的繼承人,當代著名武術家、深圳大學武術教授,深圳大學武術教研室主任,深圳市武術協會副主席,以及深大武術隊教練。山西省長治市郊區馬廠鎮澤頭村人。
7歲以前,他常常鬧病住院。在一次病癒後開始跟隨爺爺師書秀練家傳意拳,非常刻苦,據說他當年經常練功的那一方小土地到現在都長不出草。他年過三十而未婚,抓緊時間研究家藏的數十冊拳法書籍。並多方求師,廣泛練習形意、八卦、太極、八極、少林、劈掛等多種拳法,將每天看到的、學到的、體會到的東西及時總結記錄下來,寫出《拳極總編》、《習拳要得》兩本小冊子。
1980年任山西省長治市潞安礦務局漳村煤礦子弟學校的體育教師,有幾十位中學生跟隨他系統地練意拳,他還在小學生中積極推廣初級長拳。
1979年和1980年在廣西南寧和山西太原舉行的全國武術觀摩交流大會上,他的太行意拳以獨特的風格,精湛的功夫,受到了武術界的矚目,終於躋入了中華民族的武林,被國家體育報授予“青年武術家”稱號。我國的《體育報》、《羊城晚報》、《科學之友》、《山西青年》、《山西日報》、《武林》、《中華氣功》、《晉東南報》、《生命在於運動》、《山西科技報》以及香港的《武林周報》、《技擊》等報刊均對太行意拳及師景旺的情況作過多次報導。
任太行意拳研究會會長、山西師範學院體育系武術教研室副主任。
1985年到深圳大學任教,任深圳大學武術教授,深圳大學武術教研室主任,深圳市武術協會副主席,以及深大武術隊教練。

成就及榮譽

在由中國武術海外訓練學院承辦的2003年香港國際武術節暨“思源杯”香港國際武術邀請賽上,師景旺的古傳太極一舉囊括了該項比賽的3金4銀1銅,並為長治抱回了“優秀代表隊”的榮譽獎牌。

個人作品

師景旺整理的古太極拳術,編入了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學生專項體育教程》一書。《大學生專項體育教程》是按照普通大學生一學年的教學內容編寫的。從培養目標出發,力求所編的教材思想觀點正確,密切聯繫普通高校專項運動教學實際。融知識性、科學性和實踐性為一體。參加本教材編寫的同志有(按所編寫內容前後順序排列):餘二德(籃球)、陳小蓉(排球)、曾小松(足球)、王健(壘球)、歐陽萍(桌球)、譚沃傑(網球)、李曉燕(羽毛球)、蔣勛(檯球、保齡球)、姜倩(高爾夫球)、王方(田徑、游泳)、李莎(游泳)、師景旺(武術)、柴小林(健身運動)、王曼(健美操)、張遠蓉(體育舞蹈)、邱服冰(散打)、張俊傑(跆拳道)、穆和平(女子養生防身術)。
太行意拳簡介(一)《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4年04期
太行意拳簡介(二)《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年01期

個人其它信息

祖父師書秀

師景旺的祖父師書秀,經歷了清末、民國、新中國三個時期,集師家祖傳的學問和技能於一身,而長孫師景旺盡得祖父真傳。
師景旺的太太說,“他們家是很規矩的,無論是飲食、練功、禮儀,都有他們自己的規矩。”師景旺對他們的“規矩”有他的解釋,“我認為這才是生活所應該遵循的,現在的年輕人都不知道怎樣生活,他們喜歡趕潮流,喜歡出風頭。生活有它自己的規律,有它的平衡,我們應該求平衡,保平衡,而不應該去打破平衡。現在人們都在學西方,但我們不應該為此而丟掉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

老家藏古碑

1995年,師景旺一家移居南方,老家後牆下立著一塊近3米高的青石碑,碑首陰刻著“子野聖跡”四個大字,落款為“康熙三十八年師府良臣立”。碑的頂部左右兩側刻有“五音圖”和“六律圖”,底座兩側刻有太極八卦圖。後牆正中間鑲嵌一塊石碑,刻有“靈讀安瀾”四個大字,下方底座上“音律萬象”“河圖洛書”等圖案清晰可見。該碑左右兩側鑲嵌有兩塊橫式石碑,分別刻有康熙親筆御書“功存河洛”“曠易師崗”八個大字。

聽老人們講,過去村裡有個“天地宮”,“據說在那裡可以觀天察地,究天地音律,後來不知道什麼時候被毀壞了”。村里田間原有個“八十畝墳”,墓園裡有不少石碑,“文革”時期大多被毀,4塊石碑散落在村子的街頭巷尾。上世紀70年代,有村民蓋房準備把這幾塊石碑做地基用,結果被師育才的侄子、“村里打太極拳打得最好”的師景旺用水泥板換下,放在自家院子裡。1994年,師景旺家重修房屋,還把4塊石碑中3塊較小的鑲嵌在院子的後牆裡保護起來。佳偶天成

師景旺到40多歲才結婚,他的太太是原北京武術隊的隊員。師太太當年在深圳時因為修鍊氣功而走火入魔,最後是師景旺“打救”了她,後來兩人結成連理。師先生現在已經有一個15歲的兒子。雖然兒子生長在廣東,但他現在非常喜愛家族祖傳的文化,師太太說,“我兒子現在有空就會自己練練功,我們從來不會逼他,他說他長大後要像爸爸一樣。”

太行意拳簡介

太行意拳是創始與流行於太行山區的一個古老的拳種,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由師氏所創所傳,包括養生、格手、明眼等三部分內容,熔養生、祛病、明眼於一爐,既是技擊防身之術,又是診病治病之道,,堪稱中華武苑中的又一瑰寶。太行意拳在長期的流傳、演變和發展過程中,走過了一條漫長而曲折的道路,直至清中葉以後始進入發展期。解放後,太行意拳雖幾經周折,但因其本身具有的實用價值,終於被人們所認識,所接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太行意拳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與關懷,使這一古老的拳術,煥發了青春,開始公開對外傳授,並組織有關部門對太行意拳進行了發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幾年來,太行意拳在全國各省市得到迅速傳播和發展,我國的香港以及美國、日本紐西蘭、新加坡等國都設有太行意拳輔導機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