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生原因
地理位置關鍵
阿富汗位於歐亞大陸的腹心地帶,不僅是 連線歐亞大陸和中東的要衝,還是大國勢力東進西出、南下北上的 必經之地。北接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東北突出的狹長地帶與中國接壤,東和東南與巴基斯坦毗鄰,西與伊朗交界。阿富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 形,使其成為南亞與中亞和西亞的交通要衝,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阿富汗處於中亞中心地帶,毗鄰多個大國,就使得這裡各種勢力犬牙交錯。互相牽制。如果一個發難,其他的勢力必然在暗地裡使壞。英國,蘇聯,美國都吃虧於此。所以阿富汗經常出現代理人戰爭或者暗戰。(有說法蘇阿戰爭時期美國和蘇聯特種部隊曾經正面交鋒)
多民族國家,民族關係複雜
阿富汗雖然只有約2993萬(2007年1月人口普查)人口,卻有20多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各民族又分為若干個大部族或集團,下面又分成眾多的小部族或家族世系。由於地形複雜,交通不便,經濟、文化落後,各部族間相互隔絕,形成了各自獨特的文化傳統。部族的內部事務由各自的首領管理,而且大多數部族擁有自己的武裝,矛盾錯綜複雜。
阿富汗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國家,而是部落的聯合,地方權力掌握在各部族長老手裡而非地方長官。就算你打倒了中央政府,依然要面對各地部族的不斷襲擊。
民風彪悍尚武
阿 富汗民風彪悍善戰,阿富汗既是突厥人維持最原始精神風貌的地方,又是伊斯蘭教傳播的終點之一,二者都是戰鬥意志最強的源泉,蠻族尚武與宗教狂熱結合。阿富 汗自古就是兵家必爭 之地,幾乎從未和平過五十年,當地人的彪悍已經和一輪輪兇猛入侵者的野心融合在一起。只有阿富汗人和伊斯蘭教能夠控制這個國家。普什圖人充滿鬥爭精神。
巴米揚,普什圖,扎哈拉,每一個民族都混合了蒙古遠征軍和突厥帖木兒的血統,都是在血腥的殘殺里頑強倖存的,能夠迫使他們屈服的外來統治者微乎其微。
地形複雜,後勤供應難
阿富汗的地形複雜,阿富汗全國五分之四的面積為山地和高原,平均海拔3500多米的興都庫什山脈橫陳境內,是中亞與南亞間的重大障礙。風蝕地貌同 時造就了縱橫交錯的岩洞與峭壁,構造詭異。除了當地人以外無人知曉。邱吉爾年輕時曾經在此調查,被複雜的地形搞得焦頭爛額。即使是利用高科技的衛星地圖手段,也沒有 一幅地圖可以準確描繪出阿富汗,尤其是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交界處的地形,這裡複雜的溶洞和地下長廊成為了阿富汗的“胡志明小道”。
還有各個大國,各個文明人口經濟的主要地區都處於溫暖濕潤濱海地帶和海外的島嶼。中亞一帶尤其阿富汗,對於任何一個文明和國家來說,都是距離其人口經濟中心距離遙遠而交通不便。成本很高。另一方面阿富汗作為歐亞大陸的中心地帶,有實力能到達那裡的勢力可以說是已經極盛,處在那么一個成本高昂而又四戰之境,難免過不多久感到力不從心灰溜溜的退場。
雖然侵略軍在兵力裝備上占有絕對優勢,但其弱點也十分明顯。首先,勞師遠征,後勤供應不濟,交通補給線長, 易受攻擊,又無法就地籌措作戰物資,難於 支持長期戰爭;其次,對阿地形氣候不適應,不熟悉山地作戰,對阿人民的抵抗意志和各種困難估計不足,在實行外線作戰時,對活躍於深山密林的阿抗英游擊 隊束手無策,處處被動挨打;第三,長時間作戰使得士兵疲憊,士氣下降,整日提心弔膽。
還有一種諷刺的情況,就是每次代理戰爭結束後,幕後人轉到前台來想要征服阿富汗時發現,阿富汗人拿著自己給的武器打自己。俄羅斯為幫助阿富汗打英國給了一批武器,等到蘇聯侵阿時,發現這些莫辛納乾步槍還在用,美國給了阿富汗毒刺,C4等武器打蘇聯,結果發現自己有苦說不出,連IED的技術都是自己教的。還出美元到處買自己當年自己給的毒刺。
大國博弈場
也有些說法認為,阿富汗其實只是一條用來向其他帝國發起攻擊或者防止自己帝國遭到攻擊的戰壕。阿富汗沒有值得旁人高看一眼的資源,不會有帝國因為垂涎其地上地下的寶藏而鋌而走險。其地理位置固然號稱重要,其實不過是因為穿越阿富汗可以方便地抵達另一個帝國。
然而無論是進攻還是防禦,有一 點是共同的,即蘇聯人,英國人,美國人一樣對阿富汗本身其實興味索然。他們只是要把阿富汗變成全球爭霸的戰場而已。
歷史上企圖吞併阿富汗的國家
1.波斯帝國統治時期(前6世紀中期-前330年)
2.亞歷山大帝國統治時期(前330年-前312年)
3.塞琉古王國統治時期(前312年-約前250年)
4.巴克特里亞王國(約前250年-約前135年)
5.大月氏、大夏、罽賓(前2世紀-8世紀)
6.貴霜王國(公元1世紀-3世紀)
7.薩珊王朝統治時期(3世紀-5世紀)
8.嚈噠(5世紀-568年)
9.西突厥汗國統治時期(568年-660年)
10.大唐帝國統治時期(660年-710年)
11.阿拉伯帝國統治時期(710年-822年)
12.塔希爾王朝統治時期(822年-873年)
13.薩法爾王朝統治時期(873年-900年)
14.薩曼王朝統治時期(900年-962年)
15.伽色尼王朝(962年-1151年)
16.古爾王朝(1151年-1215年)
17.花剌子模統治時期(1215年-1220年)
18.蒙古帝國和伊利汗國統治時期(1220年-1337年)
19.克爾特王朝(1245年-1389年)
20.帖木兒王朝(1389年-1507年)
21.莫臥兒帝國和波斯薩非王朝統治時期(16世紀-1747年)
可以看到,所有亞洲地區的強大帝國都曾統治過這裡,但都沒有長久。沒有一個帝國能支配這個地區,頂多一時占領。
在西方歷史上號稱千古一帝的亞歷山大大帝當年在這裡也被游擊隊打的灰頭土臉最後不得不通過聯姻的方式才穩定了當地。而且有說法是在這裡受傷,後來惡化導致亞歷山大大帝去世的。
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大唐也僅在這裡站住了50年,阿富汗對唐朝很重要,在大航海時代以前,阿富汗是出中國西域的第一個落腳點,北邊就是匈奴、柔然、突厥等缺 乏鐵器的遊牧民族行國,南邊是孔雀帝國,西邊就是通往波斯和大食的道路。富饒的羅馬帝國將在翻越這高原後,展現在行者眼前。
但隨後,唐朝就遭遇了怛羅斯之戰的失敗,雖然此次戰事並未對唐朝造成什麼損失,敗因多是因為外族僱傭兵的叛變,可是緊接著就是安史之亂,強盛的唐帝國從此一蹶不振。
近現代歷史
英國入侵
1747年,阿富汗普什圖族阿布達里人酋長艾哈邁德乘波斯衰落之際獨立,建立了杜蘭尼王朝,使得統一的阿富汗國家正式形成。歷經杜蘭尼王朝(1747-1826)、巴拉克扎伊(1826-1973)兩個王朝。其間分別於1839-1842、1879-1880、1919年三次擊敗英國的入侵 。
英國作 為近代第一個超級大國,號稱日不落帝國的大英帝國自然也是對阿富汗垂涎三尺,在侵略印度和尼泊爾後,為了與沙俄爭奪對中亞控制權的戰略需要,企圖將阿富汗納入 自己的勢力範圍,而於1839—1919年間,對阿富汗進行的侵略戰爭。這場幾乎是在和鴉片戰爭同時的戰爭,結果卻大不相同。
1838 年11月,英軍開始向阿富汗推進,次年4月占領坎大哈,進逼喀布爾,多斯特·穆罕默德汗出走,越過興都庫什山後向英軍投降,但阿富汗人民反 抗英國侵略者的鬥爭並未停止。1841年11月,被稱為“阿富汗之星”阿克巴爾領導喀布爾起義,英國侵略軍陷於絕境,不得不答應撤離阿富汗。
1842年1 月,英軍16500人開始撤退,沿途不斷遭到截擊,幾乎全軍覆沒,僅數人生還。不久,英軍重新集結力量,再度占領喀布爾,對和平居民進行血腥報復,但英軍 怕重蹈覆轍,不久即撤出阿富汗。阿富汗人民第一次抗擊英國侵略者的鬥爭取得徹底勝利。
1879—1881年英殖民者又進行了第二次侵阿戰爭 。19世紀70年代,英俄兩國在阿富汗南北兩翼不斷進行侵略擴張,將邊界向前推進直接與阿領土接壤,對阿構成新的直接威脅。
阿為尋求庇護,接受了沙俄提出的包括出兵援阿等條款的條約草案,拒絕了英國使團來訪。英殖民當局不能容忍阿與俄結盟,便以使團遭拒為藉口出兵侵阿。1878年11月,英殖民軍3.5萬人分3路入侵阿富汗。阿統治者一心指望俄國援助,採取不抵抗政策,有意將5萬人的軍隊分散在全國各地,企圖讓英軍深入國境,迫使沙俄實現出兵援助的諾言。由於阿實行這一指導思想,使得阿軍防守十分薄弱。南路殖民軍向坎大哈推進,一路未遇抵抗,於1879年1月8日輕取該城;
中路殖民軍在派瓦爾山口受阻,後迂迴阿軍側後迫其後撤;北路殖民軍在開伯爾山口遭阿軍炮火猛烈轟擊前進受阻,但當夜阿軍奉命撤退,殖民軍順利占領了賈拉拉巴德。阿大片國土淪喪,請求俄國出兵。但沙俄的戰略重點在歐洲,不願在阿與英國攤牌,因而拒絕出兵。阿成為英國的附屬國。
《甘達馬克條約》的簽訂激起阿國內一片義憤。9月8日,喀布爾爆發人民起義,憤怒的士兵和民眾包圍殖民者官邸,殺死了英國總督。喀布爾的人民起義點燃了全國抗英烈火,許多部族紛紛組織抗英游擊隊。在喀布爾市郊,不少農村婦女拿著鐵杴、斧頭、馬刀參加抗英軍作戰,使侵略者每前進一步都付出慘重代價。10月12日,殖民軍再度占領喀布爾,對愛國者和廣大市民進行瘋狂的報復。各地抗英武裝以加茲尼為基地,對喀布爾形成包圍,積極主動地打擊敵人,並挫敗了殖民軍對加茲尼的進攻,給敵以重創。1880年7月27日,抗英軍2.5萬人在坎大哈附近與殖民軍一個旅遭遇,打響了著名的邁萬德會戰。抗英軍在兵力火力上均占優勢,戰鬥開始後,抗英軍首先以炮火壓制敵兩翼的炮兵和騎兵,掩護步兵前進。爾後步、騎兵緊密配合,乘勢發起猛攻,打得殖民軍潰不成軍,只是援軍趕到才免遭全殲。抗英軍乘勝向坎大哈進軍,喀布爾殖民軍也被10萬起義軍包圍,英殖民當局調來大量增援部隊才把抗英軍鎮壓下去。在阿人民的英勇抗擊下,英殖民軍到處挨打,四處碰壁,被迫同阿富汗統治者簽訂妥協性協定,同意阿內政自主,但外交受英控制。1881年4月,殖民軍放棄了侵占阿富汗的打算,全部撤出阿富汗。
1919年爆發了第三次英阿戰爭 。19世紀末,阿富汗國內安定,經濟復甦,民族資本主義開始萌芽。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印度民族解放運動高漲,牽制了英國很大力量;俄國發生了十月革命。國際國內形勢對阿擺脫英國外交控制,爭取徹底獨立十分有利。1919年2月,阿改革派代表人物控制政權後,宣布阿富汗獨立,不承認任何外國特權,並採取聯蘇抗英的政策。英殖民者拒不放棄它在阿享有的特權,在阿邊境集結兵力,準備發動新的侵略戰爭。
英軍襲擊開伯爾山口阿邊防軍,接著,英國侵略軍3.4萬人分為三路入侵阿富汗,主力在北線經開伯爾山口向賈拉拉巴德方向進攻,一部在南線向防守薄弱的坎大哈出擊,另一部在科哈特地區取守勢。阿軍4萬人分三路在開伯爾、加茲尼和坎大哈迎擊敵人。英軍訓練有素,裝備精良,還擁有少量裝甲車和作戰飛機;而阿軍訓練很差,裝備落後,刀、劍是主要兵器,為數不多的槍炮不但陳舊,而且彈藥不足,英軍在兵力兵器上占有絕對優勢。儘管如此,阿富汗人民為獨立自由而戰,士氣高昂,作戰英勇,並得到了印阿邊境少數民族起義軍的大力支援,扭轉了被動局面。開伯爾方向阿軍以3個步兵營攻占了敵巴格要塞,搶占了朗迪科塔爾要塞周圍有利地形,但未乘敵兵力空虛之機攻下要塞,坐失戰機。英軍增援部隊迅即趕到,在英國皇家空軍的支援下,奪回了巴格要塞,阿軍且戰且退。英軍又集中轟炸了賈拉拉巴德和喀布爾,引起阿軍和市民恐慌。英軍正準備向賈拉拉巴德進攻時,得知阿軍在中路主動出擊,被迫分兵增援。
加茲尼方向阿軍行動迅速,進至邊境重鎮馬敦,居高臨下,迫敵後撤。隨即抄小路直插塔爾城下,直接威脅敵設在科哈特的大本營,打亂了英軍部署。阿軍以炮火猛轟塔爾城,但由於步炮協同不利,未能攻下該城。英援軍趕到後,阿軍為保存實力,主動撤出戰鬥。南線阿軍取守勢,在優勢之敵進攻面前,頑強堅守,給敵以重大殺傷,迫其停止進攻。
1921年11月22日,英阿簽訂和約,英國承認阿富汗獨立。至此,阿富汗人民抗英戰爭取得了徹底勝利 。
蘇聯入侵
據說俄羅斯最著名的沙皇彼得大帝曾 經有一份一直保存在保險柜中的遺囑,直到他死後50年,即1775年才公布於世。
彼得大帝在這份遺囑中說,不論誰繼承他的王位,都應該向南推進到君士坦丁 堡和印度。因為在他看來,“不管誰在那裡統治,誰就將統治世界。”
他 揚言:“當俄羅斯可以自由進入印度洋的時候,它就能在全世界建立自己的軍事和政治統治。”彼得為他的後代構想了俄羅斯南下的3條路線:一條是從黑海經土耳其的 博斯普魯斯海峽到地中海;第二條是從南高加索經伊朗到波斯灣;第三條是從中亞經阿富汗到阿拉伯海。(彼得大帝對出海口有著異乎尋常的狂熱,尤其是暖水出海 口,除了印度洋,蘇聯當初向中國“借”旅順也是為了太平洋出海口)
自18世紀末起,沙皇俄國開始滲透阿富汗,與英國勢力展開較量。
在19世紀 下半葉和20世紀初,沙皇們曾與老牌殖民帝國英國為爭奪阿富汗險些展開大戰。(就是前面的英國入侵阿富汗戰爭,實際上阿富汗背後俄羅斯的幫助也讓英國放不開手 腳)
二戰後歐洲沒落,世界進入美國蘇聯兩強爭霸的環境,所有一切其他力量都是他們之間爭鬥的棋子。小小的阿富汗自然也不例外。
50年代,阿富汗與巴基斯坦圍繞著普什圖尼斯坦問題發生了嚴重的爭執,兩國戰火一觸即發。蘇聯抓住這一有利時機,表示堅決支持阿富汗在這一問題上的立 場,趁機打擊親美的巴基斯坦,把阿富汗拉入了蘇聯的懷抱。
時任阿富汗國王的是查希爾。查希爾創辦了阿富汗國家銀行,注意發展經濟。在達烏德任首相期間,阿富汗經濟有長足發展。
蘇聯接替赫魯雪夫的勃列日涅夫更以擴張蘇聯通往印度洋出海口的方針加強對阿富汗社會的滲透,影響其軍政商界,如今日敘利亞影響黎巴嫩一般。
阿富汗政府漸漸失去自主的外交自由甚至政策自由,只要稍微對西方國家有所來往既會被蘇聯政府以各種形式警告甚至發動政變換個親蘇派上台。從1973年至1979年9月,蘇聯在阿富汗先後發動了3次政變。首先是國王查希爾被首相其堂弟達烏德推翻,其後幾年達烏德被努爾·穆罕默德·塔拉基推翻。塔拉基接著又被哈菲佐拉·阿明推翻。皆是不願聽命蘇聯擺布而被蘇聯指示發動的。所有這些爭鬥人物除了國王和達烏德之外,其他都出自阿富汗人民民主黨(一個由塔拉基建立的阿富汗共產主義性質的政黨)的不同派別之間。
後來,阿明政府“不服管教,阿明政府為鞏固自己的統治,清洗了政府內更為親蘇的人士。蘇聯幾次“邀請”阿明訪問莫斯科,阿明都不肯賞臉。甚至請求美國撥給援助。因此勃列日涅夫認為自己對阿富汗的控制又受到了嚴重威脅,乾脆直接統治更好。1979年9月底,決定對阿富汗出兵 ,名字很好聽“支援階級兄弟”。如同其進入不聽話的東歐兄弟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一樣掛著冠冕堂皇的名頭。當年除了迫於淫威之下的東歐之外包括中國在內所有國家都譴責了這一事件並同時抵制了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
但 一如英國,蘇聯也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加上北約各國的背後援助,此後10年,90萬 蘇軍先後進入阿富汗, 用200億美元和4萬多人傷亡的代價換得了蘇聯的失敗,戈巴契夫上台後決定對國家進行一系列改革以解決積重難返的經濟問題,同時決定終止沒有結果的阿富汗戰爭。最後一批蘇聯部隊於1989年初撤離,1989年2月15日格拉喬夫將軍在阿姆河大橋上轉身最後一望阿富汗。如果說英國人在阿富汗破碎的只是帝國的一個夢 想,蘇聯人支付的卻是帝國本身,兩年以後蘇聯解體,即使是最沒有聯想能力的歷史學家也不會否認格拉喬夫的最後一步與葉爾欽的第一步之間的聯繫。
美國出兵
軍閥混戰利益爭奪幾年後一個偶然的機會,一批伊斯蘭教學校的學生橫空出世,代表最低主流普什圖族人的利益在短短几年裡橫掃全國。他們就是塔利班。一個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嚴謹組織。以建立一個統一和平繁榮的阿富汗為宣傳,以減稅嚴厲戒律為支撐得到廣泛支持。於1997年基本占領全國。雖然他們的政策比起軍閥正規許多,然而諸如殘暴酷刑,歧視女性,抵制武器以外的所有現代化,仇視一切異教的方針使這個國家之後一直活在壓抑和恐怖之中,掌權後的塔利班聲稱要建立世界上最純潔的伊斯蘭國家,但執政以來對國家重建並無明顯建樹,主要在於經濟每況愈下,加上疾病流行,使它得到的支持度逐漸下降。直至2001年美國911後美國以打擊藏匿的本·拉登為由推翻塔利班政權 。
然而美國似乎也在重蹈覆轍,從2001年阿富汗戰爭爆發至2012年,駐阿美軍正面作戰傷亡100多人,被零敲碎打損失了7000人。武裝到牙齒的美國大兵奈何不得手裡拿著AK-47甚至百年老槍 的游擊隊,對於阿富汗人來說,戰爭已經是一種生活方式,因為戰爭對他們來說從未遠離。有些前腳還在放羊的老人一聽到美國人來了,後腳扛著槍就出去了。他們 打仗完全沒有什麼意識形態這么高深的東西,僅僅是生活習慣。美國人經常發現敵人越打越多,後來問及當地長老,長老聳聳肩說我們只是聽到槍聲就衝過來,看到 你們是外人就開火了。就這么簡單。
2012年5月2日正在對阿富汗進行突擊訪問的美國總統歐巴馬表示,阿富汗戰爭即將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