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特點
布拖附子泥附子,表皮深褐色,個小多棱;白附片,無外皮,切面呈黃白色,表面具有光澤,呈半透明狀;黑順片,外皮黑褐色,切面呈暗紅色,表面具有光澤,呈半透明狀。
品名 | 指標 | ||
含苯甲醯新烏頭原鹼、苯甲醯烏頭原鹼和苯甲醯次烏頭原鹼的總量計 | 雙酯型生物鹼 | 水分 | |
泥附子(乾品) | ≥0.015%(乾基) | ≤0.02%(乾基) | ≤14% |
白附片 | ≥0.015% | ≤0.02% | ≤14% |
黑順片 | ≥0.015% | ≤0.02% | ≤14% |
產地環境
布拖附子產自四川省布拖縣,布拖縣地貌可概括為:“三個壩子四片坡,兩條江河繞縣過,九分高山一分溝,立體氣候災害多”。烏科梁子、阿布測魯兩大山脈呈南北走向座落境內,最高點阿布測魯峰,海拔3891米,最低點西溪河入金沙江河口處,海拔535米,高差達3356米。布拖壩海拔2400米上下。
布拖屬亞熱帶滇北高原氣候區,氣候呈立體型,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其特點是冬長夏短,氣候寒冷,雨量充沛,乾濕季節明顯,日照充足,災害頻繁。縣城附近歷年平均氣溫10.1°C,最高年平均為10.7°C,最低年平均為9.4°C,最熱在7月,月平均氣溫17.3°C,最冷為1月,月平均氣溫1.4°C。年平均降水量1114.7毫米,集中在6至9月間。年平均日照1996小時,極端最高氣溫30.3°C,極端最低氣溫零下25.4°C。自然災害有暴雨、土石流、冰雹、旱災、寒潮、低溫陰雨,適宜種植附子。
歷史淵源
1998年,布拖縣政府將附子產業納入重點發展規劃,建設附子基地。
2004年,布拖縣成立附子協會。
生產情況
2006年,布拖縣種植了1000畝附子,畝產達到450多斤,總產量50多萬斤,實現產值50多萬元,戶均增收1020元。
2016年,布拖縣規模種植3100畝附子,商品附子平均畝產800多斤,實現總產值1240多萬元,實現戶均增收3200元以上。
產品榮譽
2013年12月9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布拖附子”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布拖附子產地範圍為四川省布拖縣火烈鄉、補洛鄉、樂安鄉、基只鄉、瓦都鄉、補爾鄉、覺撒鄉共7個鄉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種源
毛茛科烏頭屬植物烏頭( AconitumcarmichaeliiDebx)。
二、立地條件
產地範圍內海拔2500至3000米;土壤質地為沙壤土;土壤有機質含量≥1.3%;土壤pH值4.5至6.0;耕作土層厚度≥20厘米。
三、栽培措施
種苗培育:採用子根繁殖,子根直徑≥1.5厘米。
種植:每年11月中旬(冬至前)栽種,密度:3000至4000株/667平方米(畝)。
施肥:每公頃每年施腐熟有機肥15至20噸。
田間管理:次年4月早春苗出齊後補苗、除草、追肥。苗高約15厘米左右時進行第1次修根,除去劣勢子根,保留健壯子根1至3個。1個月後進行第2次修根和追肥。在第1次修根後約7至8天摘去頂芽,留葉片8片左右。6月至7月,每隔一周及時抹除莖節的腋芽。生長期間要保持土壤濕潤。
輪作:兩年輪作。
環境、安全要求:農藥、化肥等的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的相關規定,不得污染環境。
四、採收
布拖附子生長周期為330天左右,在9月(農曆立秋前後)盛花期前採挖為宜,挖出泥附子,除去母根、鬚根及泥沙。
五、加工
以泥附子為原料,採用炮製加工的傳統獨特工藝製成片型,分為白附片、黑順片。
附片生產工藝:
(1)白附片生產工藝:選擇大小均勻的泥附子洗淨泥沙,浸入食用膽巴水溶液中數日,連同浸液煮至透心,撈起浸入清水池內3至5天,待附子皮色變黃為佳,撈起使用牛骨刀剝皮,壓刀切製成厚約0.3厘米的片,倒入清水池內浸漂,浸漂至口嘗不麻舌時止。取出蒸透,烘乾或在草坪上使用傳統竹笆晾曬乾。
(2)黑順片生產工藝:選擇大小均勻的泥附子洗淨泥沙,浸入食用膽巴水溶液中數日,連同浸液煮至透心,撈起浸入食用膽巴水溶液和清水混合池內3至5天,壓刀縱切切成厚約0.5厘米的順片,再用清水浸漂,浸漂至口嘗不麻舌時止。取出蒸透,烘乾或在草坪上使用傳統竹笆晾曬乾。
專用標誌使用
布拖附子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攀枝花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四川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審核,報質檢總局核准後予以公告。布拖附子的法定檢測機構由四川出入境檢驗檢疫局負責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