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來源
巴(Bā)姓源出有四:
出自風姓
以水為姓。據《姓氏考略》和《路史》載,上古時伏羲氏(姓風)有個後裔叫後照,定居於巴水,即今四川省東部一帶。他的子孫就以巴水為姓,稱巴氏。若干代以後,住在這一帶(含今川、鄂、湘、黔邊地區)的共有五個民族:巴氏、樊氏、醰氏、相(向)氏、鄭氏。巴氏住在紅色的山洞裡,其他五族住在黑色的山洞裡。由於各自信仰的神靈不同,他們常常互相爭鬥,生活很不穩定。後來大家覺得這樣下去不行,就協商決定推舉一位共同的首領。方法是五族各派出一位代表進行比賽,贏的人就是首領。巴族推出的代表叫務相。他在兩場比賽(擲劍和賽船)中都取得了勝利,所以他就當上了五族的首領,號稱廩君,他的後代多數也稱巴氏。
出自姬姓
以國為姓。據《元和姓纂》以及《通志·氏族略》載,周代有巴國,開始被封的國君是子爵。巴子國轄境相當於現在四川省的旺巷,周慎靚王五年(公元前316年),並於秦。巴子國國君的後代,就用原來的國名“巴”作為自己的姓氏,稱巴氏。據《世本》云:“巴子國,子孫以國為氏。”又據《春秋·巴子》和《路史》曰:巴,周代國名,姬姓。
出自滿蒙
明清時期(約300年前後),滿族、蒙古族人遷徙中原(特別是滿清入主中原)後,有不少的滿人和蒙古人受漢文化影響,一部分從漢例,改為單姓“巴”氏,其中滿族改為巴姓包括的滿族老姓包括:阿爾布氏、阿勒巴齊氏、巴雅爾氏、巴爾達氏、巴雅拉氏等。
出自巴克爾家族(回回)
自唐宋和大食對外交流頻繁,許多來自阿拉伯和波斯的穆斯林,沿著絲綢之路和香料之路來到中國西安和廣州,然後與當地女子通婚定居,逐漸形成一個以伊斯蘭教為凝聚核心的民族。他們有官員、醫生、天文學家、商人、工匠等。元朝回回占據社會上層,主要居住在首都和交通港口。後來明清對回回逐漸實施強壓政策,尤其是左宗棠的分而治之的手段,逼迫大批回回遷徙到偏遠、貧瘠的地區。
據《古蘭經》、《聖訓》及《伊斯蘭大百科全書》記載,艾布·巴克爾(Abu Bakral-Siddiq,573~634))是伊斯蘭教史上的第一任正統哈里發,阿依莎(穆罕默德之妻)之父。與歐麥爾、奧斯曼和阿里並稱為穆罕默德的四大賢配。本名阿卜杜拉·本·奧斯曼·本·阿米爾(意為天房之仆)。出身於麥加古萊什部落台姆(Taym)家族。麥加富有的布匹商。閱歷豐富,剛直善良,謙恭持重,頗有威望。穆罕默德傳教後,他首先皈信伊斯蘭教,成為先知的得力助手,對先知忠心耿耿,被先知賜以“薩迪克”(忠貞者)稱號。622年,穆罕默德遷徙麥地那時,阿布·伯克爾侍奉左右,不畏艱險,後又跟隨先知鞍前馬後南征北戰。為先知開基立業建下奇功,因而被認為是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的最重要的支持者之一。先知曾說:“在我的朋友們中,我不知道還有誰比他更得力。”
執政之前 早期受到哈尼夫一神論思想影響,對多神崇拜的陳規陋習深為不滿。在穆罕默德傳播伊斯蘭教初期,與赫蒂徹、阿里、栽德等首先信教,是艾爾蓋姆秘密會的主要成員,成為穆罕默德的摯友和助手。為反對麥加貴族對穆斯林的人身迫害和經濟封鎖,將大部分財產捐給傳教事業,資助部分穆斯林遷往阿比西尼亞(今衣索比亞)。他施捨濟貧,釋放和庇護奴隸。在他的感召和影響下,一些下層民眾歸信了伊斯蘭教。622年遷徙麥地那時,為避開麥加貴族的追殺,不畏強暴,隻身護衛穆罕默德安全到達麥地那,完成了伊斯蘭教史上具有戰略意義的遷徙。 在麥地那政權初建時期,為領導集團的核心成員,全力輔佐穆罕默德,參與創建穆斯林公社、組建軍隊、制定製度、確定作戰方案等決策,並率軍參加了白德爾、吳侯德、壕溝戰役及攻克麥加等所有同麥加貴族的戰鬥。他還將其女阿伊莎許配穆罕默德為妻,結成政治聯姻。
631年代表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到麥加朝覲。穆罕默德臨終前,委託他擔任總伊瑪目,領導穆斯林禮拜祈禱,宣講教義,並主持穆斯林公社領導集團會議、民眾集會,處理重大教務和行政事務,是當時伊斯蘭教中影響較大的人物。
632年穆罕默德逝世後,在各首領出席的“塞基法會議”上,被推選為第一任哈里發(Khalifah RasulAllah,意為“安拉使者的繼任者”)。在就職宣誓時向穆斯林宣布:你們信任推舉我為執事,但我的能力不強難以勝任。今後,我做得對,你們就支持我;我做得不對,你們就提醒和糾正。我們要抓住安拉的繩索,忠誠地遵循真主使者的遺訓,為安拉之道而奮鬥,決不背叛。執政之後 執政期間(632~634),團結領導集團成員和聖門弟子,集結軍隊,首先平息了各地部落首領脫離麥地那政權、抗繳天課、反對伊斯蘭教的武裝叛亂。艾布·伯克爾曉示反叛者,必須無條件投降,否則即遭毀滅。他決定立即派兵出征討伐,指派哈立德·本·瓦利德率師出征,先後擊敗了半島中部的泰伊族、艾塞德族、蓋特芳族和葉麻麥地方的哈尼法族,處決了自稱先知的哈尼法族首領穆賽利邁。在派出的其他穆斯林將領的指揮下,巴林、阿曼、哈達拉毛、葉門等地的平叛也先後告捷。從而鞏固了麥地那政權,維護了半島的統一,粉碎了分裂伊斯蘭教的陰謀,動搖的部落表示歸順,恢復了各地區的安定局面。為開拓疆域,使伊斯蘭教廣泛傳播,制定了征服波斯和拜占庭帝國的戰略計畫。 633年,派哈立德為主將,穆桑納·哈里斯為副將,先征服了伊拉克南部各部落,爾後又占領了希拉城。634年春,他派3支軍隊征服敘利亞,在巴勒斯坦境內的艾季納代因與拜占庭軍隊決戰,結果穆斯林獲勝。
執政期間,主持了《古蘭經》的首次匯集工作。任職的第二年,在葉麻麥平叛戰爭中數十名能背誦《古蘭經》的聖門弟子陣亡,他採納歐麥爾關於收集彙編《古蘭經》的建議,責成栽德·本·薩比特為首,伍百耶、阿里、奧斯曼等人協助,將當時流傳的《古蘭經》的零星散片收集整理完畢。艾布·伯克爾主持彙編的《古蘭經》,史稱“穆斯哈福”本。此本由他收藏,為爾後《古蘭經》的保存整理和統一定本奠定了基礎。生前還傳有部分聖訓。634年因病在麥地那逝世。葬於“先知清真寺”內穆罕默德墓北側。
得姓始祖
在奴隸制時代,周王族姓姬,通過分封諸侯和賜大夫采邑及領地,從姬姓又衍分出198氏。這些“氏”與周同為姬姓,姬姓又衍生出巴姓,與《史記·楚世家》所記相同。根據古代“婦人稱國及姓”之制,巴為國名,姬為國姓,巴姬即巴國姬姓嫁於楚的宗室女。《左傳》桓公九年巴子使韓服告於楚,韓服為巴行人,韓為中原諸夏的姓氏之一,“邘、晉、應、韓,武之穆也”,顯然操中夏語言。楚王族也是中原語言文字系統。故巴、楚在《左傳》桓公九年、莊公十八年、十九年、文公十六年和哀公十八年等多次交往中,全無語言障礙。這表明巴、楚王族語言相近,同屬華夏語言系統。相傳太昊伏羲氏生下鹹鳥,鹹鳥生下乘厘,乘厘生下了後照,後照定居於巴水,即今四川省東部一帶。他的子孫就以巴水為姓,稱巴氏。故後照便是巴國人(氏)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巴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巴氏已有2000年以上的歷史,最早居住的武落鍾離山,一般都認為在今湖北長陽縣境內。直到今天,長陽縣清江中仍有武落鍾離山,山中有赤、黑二穴。所謂巴氏等五姓,應即五個氏族部落。所謂五姓之子爭為君長,實質上就是五個氏族貴族爭奪酋長的職位。這個故事反映了早期巴人尚處於“酋邦”階段的歷史事實。巴氏務相(“務相”也即“巫鹹”)取得酋長職位後,即率領巴人向西遷徙。他們首先溯清江而上,來到鹽陽(大致在今湖北恩施附近)。鹽水有神女,她對稟君說:“此地廣大,盛產魚鹽,願與君共享此地。”稟君不肯。神女於是每晚都來與稟君同宿共枕,白天化作飛蟲,與眾飛蟲群飛,掩天敝日,大地無光。這樣一連過了十天,稟君派人送給神女一縷青絲,作為定情禮物,並且留下話說:“ 將青絲帶系在脖子上,表示我們時刻相依相伴,我將不會離開你。”神女很高興地接受了,將青絲帶系在脖子上。於是稟君乘神女不備,站在陽石之上,彎弓搭箭,瞄準系有青絲的飛蟲,一箭將神女射死了,天空重新放射光明。稟君於是在夷城(今湖北省恩施附近)定居下來。這則神話故事說明巴人向西發展過程中,曾與當地部落有過接觸和衝突,並最終取得勝利。在廩君時代以後,巴族的勢力迅速增強,活動的區域相當廣泛。在最北面,巴族到達了陝西南部漢中、安康一帶,今天的大巴山就名源於巴人。在東邊,巴族似乎一度控制過漢水中上游地區;在南面,巴族仍保留了清江上游的老根據地。到了商代後期,活動在漢水流域的巴人已經和中原地區的商人發生聯繫,並且一度成為臣服於商王朝的“子爵國”。但是在公元前12世紀,由於殷商統治者的暴虐,巴人轉而與西遷徙(余略)。
名人
歷史名人
巴肅:東漢名士。字恭祖,渤海人,據記載,他與竇武、陳蕃共謀殺宦官,整飭朝政,事泄後遭到朝廷通緝。他到縣令處投案自首,縣令欲棄官與他一塊逃跑,他堅持不肯。後遂被殺害。
巴泰:清朝漢軍鑲藍旗人。以善戰著稱,因功封一等子爵。官至中和殿大學士。
巴蔓子:戰國時期巴國人,官至將軍。周朝末年,國內大亂,蔓子向楚國求救,答應若楚出兵剿亂,則許給楚國三座城池,楚國出兵援助了巴國。內亂平定後,楚王派使者前去接收三城,蔓子說:“藉楚之靈,克濟禍亂,誠許三城,可持吾頭往謝,城不可得也。”於是自刎。當使者事實豐蔓子的頭回報楚王時,楚王敬佩他為人臣子的忠義氣節,就以上卿之禮厚葬其頭,巴國則重葬了他的屍身。
巴慰祖:清代書畫家。官候補中書。通文藝,精古今文字。
巴琿岱:清代康熙年間任正黃旗洲都統,死後諡號屬恭。
現代名人
【中國人民解放軍巴姓當代將軍生平簡介】
巴忠倓中將
巴忠倓(1930—),山東省煙臺市人。1949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歷任南京軍區司令部作戰部科長、南京軍區司令部作戰部處長、南京軍區司令部作戰部部長,南京軍區副參謀長,1985年8月任上海警備區司令員。1992年12月至1996年2月任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司令員。上海國防戰略研究所所務委員會主任、高級研究員。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1992年2月28日由解放軍少將軍銜改授武警少將警銜,1993年晉升為武警中將警銜。
郡望堂號
郡望
高平郡:西晉時將漢代原有的山陽郡改為高平郡。治所在昌邑,在今山東省巨野縣一帶。
渤海郡:西漢始置,治所在浮陽(今河北省滄縣一帶)。轄地在今天河北省、遼寧省的渤海海灣沿岸一帶。
堂號
雙卿堂:源出戰國時巴國將軍巴蔓子,因巴國發生內亂,出使楚國,要求楚國出兵平亂,答應楚國,亂平後,割給楚國3座城。楚國出兵平了巴國亂後,向巴國要城,巴蔓子對楚國使者:“城不能割,請拿我的頭謝楚王。”說罷,自刎而死。使者帶了巴蔓子的頭見楚王。楚王對巴蔓子的忠君愛國,非常佩服,就用葬王卿的禮節葬了巴蔓子的頭。巴國也用葬王卿的禮節,葬了巴蔓子的屍身。
此外,巴姓的主要堂號還有:“高平堂”等。
巴姓宗祠
四言
源自遠古;
望居高平。
——佚名撰巴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巴姓的源流和郡望。(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號》介紹)
名聯八顧;
識冠三軍。
——佚名撰巴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渤海人巴肅,字恭祖,漢靈帝時,與外戚竇武、太傅陳蕃等謀劃誅殺宦官,事泄而遭黨錮之禍被殺。“八顧”,指東漢士大夫互相標榜,稱巴肅及郭林宗等人為八顧。“顧”,指能以自身德行影響他人。下聯典指戰國時人巴寧,才識極高,能判斷利害並果斷決策,使三軍不致迷惑。
五言
官封一等爵;
利富數世財。
——佚名撰巴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二等侍衛巴泰,漢軍鑲藍旗人。以善戰稱,因功封一等子,官至中和殿大學士。下聯典指秦代巴寡婦清,其夫得丹穴,擅利數世。婦能守業,用財自衛,人不敢犯。秦始皇以為貞婦而客之,為築女懷清台。
七言
蜀錦囊珍苹鵒研;
漢銅鑪篆鷓鴣香。
——清·巴慰祖撰巴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書畫家巴慰祖撰書聯。巴慰祖,字俊堂,歙縣人。官侯補中書。通文藝,精古今文字。
卓錫已看新法界;
檢身猶聽舊鐘聲。
——清·余光生撰巴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文人餘輝生撰題忠縣巴王台聯。巴王台,一名巴子台,在巴縣城東巴王廟後面。傳為戰國時巴國將軍巴蔓子觀看士卒演練的瞭望台。
楚子何曾留寸土;
將軍依舊鎮三巴。
——佚名撰巴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四川省重慶市中區巴蔓子墓聯(節錄)。《蜀中名勝記》載:巴蔓子墓”有石麟石虎,相傳為古時巴君冢”,“俗呼古陵,亦曰巴子冢矣”。
十言
不謝三城,足見忠貞義氣;
尊稱八顧,永傳令聞芳名。
——佚名撰巴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戰國時巴國將軍巴蔓子。相傳,巴國當時內亂,向楚國求救,許酬以三城,蔓子不許,說“將吾頭往謝之”,乃自刎。使者持其頭回楚,楚王葬以上卿之禮。巴人亦以上卿之禮葬其屍體。下聯典指東漢名士巴肅的事典。巴肅,字恭祖,渤海人。他與竇武、陳蕃共謀殺宦民,整飭朝政,謀泄遭到朝廷通緝。他自詣縣令投案。縣令欲棄官與之俱逃,他堅持不肯,並說“有謀不敢隱,有罪不逃刑”。後遂被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