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上座殼孢

川上座殼孢,殼霉目,殼霉科,拉丁名Aschersonia kawakamii。

拉丁綱名Fungi Imperficti
中文綱名半知菌綱
拉丁目名Sphaeropsidales
中文目名殼霉目
拉丁科名CSphaeropsicaceae
中文科名殼霉科
拉 丁 名Aschersonia kawakamii
中 文 名川上座殼孢
定 名 人Saw
參考文獻台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特別報告, 第9號:127頁, 圖版V, 圖6-7; 圖版Ⅶ, 圖17-19, 1914.//戴芳瀾: 中國真菌總匯, 第 831-832 頁, 科學出版, 1979.
采 集 地 Aspidiotus sp. (圓蚧屬):台灣 ( 650; 653;).
形態描述子座把生在葉子上的介殼蟲全部包圍起來,扁球形,頂部圓或平截,革質,白橙色至橙赤色,直徑2―3毫米,周圍有白色至橙赤色的薄或稍厚的下菌體包圍,其厚度為0.5―2.5毫米,子座內部橙赤色,由厚膜菌絲疏鬆地交織而成;分生孢子器全部埋在子座內,沿著子座的外沿或不規則地散生在子座的全部,其數目約為15―60個,有小的孔口,不規則形狀或大多卵形,426―560×285―460微米;分生孢子梗密結在一起,很難分開,高約50―64微米;分生孢子無色,單胞,紡錘形,兩端鈍圓,帶粘性,6.4―8×1.5―2.0微米;無側絲。在老的子座的下菌體上有半球形的單個或互相癒合的直徑0.5―0.8毫米的小形子座群生,這些小子座也可以生在大子座的上面,其組織與大子座一樣;子囊殼一至數個形成在小子座內,卵形,向頂部漸細,有喙,全部埋在子座內;未見子囊孢子的形成。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