崢嶸村[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峰尾鎮崢嶸村]

崢嶸村[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峰尾鎮崢嶸村]
崢嶸村[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峰尾鎮崢嶸村]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崢嶸村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湄洲灣”兩岸,峰尾半島的南端,今陸地版圖1.5平方公里,有一個0.1平方公里的“鱟嶼”島。東南兩面臨海,西至聯岩村,北連前亭村、上樓村村莊的兩側沿海大通道壯觀寬暢,環村路與鄰村交接,交通便利,海岸線綿延曲折2025米,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四季分明,溫涼適度,這裡蘊藏著豐富的濱海旅遊資源,兩面臨海,依山傍水,是泉港區未來的城市中心區人居勝地,也是一處較有價值的濱海旅遊之地。崢嶸村區域面積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700畝,轄單一自然村,全村有1250戶,共分13個村民小組,旅居海外僑親有500多人。開基祖鄭世榮立村名為“仁榮”村,其寓意是“持仁德,臻榮華”。後者稱為“前營村”再改為“崢嶸村”,其寓意是象徵村民品格、才能非比尋常,村莊興旺發達至高突出。別稱前營。

歷史沿革

崢嶸村[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峰尾鎮崢嶸村] 崢嶸村[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峰尾鎮崢嶸村]

大約在1700年前,本村稱“仁榮村”,據史料記載,至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在崢嶸村澳仔口布防守衛海疆的前頭兵營,當時被四鄰百姓順口而習慣地俗稱為“前營村”,為何稱“前營”,後來緣何更改村名,其中有不尋常的掌故。據清嘉慶《惠安縣誌》之“兵制海防”載:“前營防守府城,並惠安縣地方,分防縣城,轄汛二塘七……拔駐峰尾汛兵五名”。明代“崇武千戶所及峰尾、黃崎、下乍、獺窟,有官君、弓兵以防守沿海之地”。以此可見,明清年間峰尾曾駐防兵營,兵營駐地就是在崢嶸村南邊的下蔡口(即今崢嶸村澳仔口)。因弓兵統屬前營調遣,當地百姓順口稱其前營兵,久而久之,就將兵營駐地稱作“前營村”,其意應為“駐紮著前營弓兵的村莊”。因“前營”與當地口音“爭贏”相近,也有村民以為含有好鬥之意,有傷和氣,故以諧音“仁營”稱呼。晚清至民國,前營村三四十年間沒有出過一個較有才華的文人,民國初年全村甚至沒有一個高中生。且地處偏僻,人均耕地少,海產不豐,經濟不景氣,村民大都貧困,常因某些小事引起意氣之爭,戶與戶、房對房常有械鬥對打之事,大傷鄉親和氣。

區政沿革

崢嶸村[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峰尾鎮崢嶸村] 崢嶸村[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峰尾鎮崢嶸村]

1941年,年僅18歲的村民鄭德才在外求學回鄉後,目睹當時“前營村”文風不振的現狀,經深思熟慮,提議將“前營”二字改為“崢嶸”(當地口音兩個詞發音相同),寓“不平凡”之意。希望借高雅的村名,激勵村民奮發圖新,提升素質,以求增進福祉。他的提議獲得村民一致認同,經層層報送至惠安縣政府備案,於是改“前營村”為“崢嶸村”。1663年至1937年通信地址為“泉州府惠安縣八都蔡林鋪前營村”,1937年稱為“惠安縣峰尾鄉前營保”,1941年稱為“惠安縣峰尾鄉崢嶸保”。解放後地址變更多次,現為泉港區峰尾鄉崢嶸村委會。大約在1700年前本村稱“仁榮村”,至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在崢嶸村澳仔口布防守衛海疆的前頭兵營,當時被四鄰百姓順口而習慣地俗稱為“前營村”,至1941年,鄉儒鄭德才見當時村風村貌緩緩不振,遂提議改村名為“崢嶸村”。1663年至1937年通信地址“泉州府惠安縣八都蔡林鋪前營村”。1937年稱“惠安縣峰尾前營保”。1941年稱“惠安縣峰尾鄉崢嶸保”。解放後地址更變多次。明、清屬八都蔡林鋪,民國屬圭峰鄉崢嶸保,1949年冬起先後屬八區(壩頭),十區(山腰),十二區(郭厝)崢嶸鄉。1956年劃屬南埔區。1958年起先後屬超先公社、後龍公社崢嶸大隊,1985年改設為後龍鄉崢嶸村委會。

社會經濟

崢嶸村[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峰尾鎮崢嶸村] 崢嶸村[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峰尾鎮崢嶸村]

村主要傳統產業以發展農業漁業生產和近海水產養殖,主要特色產品有:海蠣乾、紫菜、地瓜乾,其次為發展二、三產業,通過技能培訓,外派勞務船員達400人,平均每個船員年收入達5萬元,經濟效益突增。崢嶸村正沿著改革開放和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推動下,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建設美麗、和諧、繁榮的新農村,爭取用自己的雙手創建崢嶸濱海宜居精品示範村。域內有老人活動中心、農家書屋、崢嶸國小、幼稚園、崢嶸針織廠、崢嶸北管、崢嶸砂場。崢嶸村2004、2006年被區評為文明村,2006年5月被評為省村(居)計生協會先進小組,2008年2月被評為全省農村家園清潔行動示範村,6年來多次被區鎮評為先進黨支部、計生、綜治工作村鎮建設與環境資源保護先進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