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蔚林

人物生平

1911年,崔蔚林生於廣州。崔蔚林的家庭是真正的大戶人家,所以很小的時候,崔蔚林就可以經常接觸到廣東音樂,很早就顯示出在音樂方面驚人的天賦。他在9歲的時候,就無師自通地學會了吹奏洞簫,後來又學會了其他各種樂器,甚至還學會了小提琴和電吉他,更學會了作曲,18歲時即創作器樂曲《雪壓寒梅》,被錄製成唱片。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崔蔚林舉家遷往香港。從1937年到1941年,崔蔚林居於香港,依靠過去的積蓄和演出以及出賣曲譜的收入,一家人的生活過得緊緊巴巴,這對於向來衣食無憂的崔家少爺而言,實在是不容易。在那一段日子裡,崔蔚林每天要吹洞簫賺錢,還要不停地為唱片公司作曲,以換取菲薄的稿酬,據說《禪院鐘聲》一曲當時只賣了100港元。 
1945年,崔蔚林帶著他的“鑽石樂隊”回到廣州。他是樂隊的領班和“頭架”(領弦),樂隊有20多人,算是廣州的第一個專業樂隊,樂隊經常參加各種茶座、劇場演出,有時也為一些粵劇演出伴奏。崔蔚林能演奏各種樂器,且技藝精妙,尤其擅長高胡和洞簫,卓然大家,演奏時瀟灑自然,指法嫻熟,功力深厚,其演奏風格多種多樣,氣象萬千。許多當年現場目睹其演奏的人都不由得嘆為觀止。據說他演奏時極其投入,習慣於閉上眼睛,別人常常會誤以為他睡著了,其實,他是沉醉在自己的音樂世界中,那絕對是他自己的世界。
1975年8月10日,崔蔚林在老家番禺貧病交加,因為家庭出身的問題,疾病也得不到治療,去世時享年64歲。據說,他死的時候景況極其淒涼,親朋故舊無人在側。

個人作品

崔蔚林的名曲《禪院鐘聲》創作於1939年至1940年之間。崔蔚林當時正是流亡香港,生活顛沛流離,居無定所。這時期,都市中各階層人民都處在高壓政治的統治下,都懷有同感。因此,這首曲成為市民的共鳴之音,一經問世便很快流行起來。崔蔚林的《禪院鐘聲》采“乙反”調式,曲調流暢自然,低沉抑鬱,一如天籟之音,高遠絕俗,毫無人工斧鑿的痕跡,韻味雋永。
崔蔚林還為許多粵劇曲目設計唱腔,排演了很多曲目,如《忠王李秀成》、粵劇《梁祝》等,其中《梁祝》的“哭墳”一場就是出自他的手筆。

個人生活

崔蔚林出生在富貴之家,衣食自然無憂。革命的狂飆屢屢掠過中華大地,當然對崔家有著諸多影響,但還不至於太影響他們生活的“質量”。家裡經常會請來盲公唱戲,所以很小的時候,崔蔚林就可以經常接觸到廣東音樂,他每每為那清麗淒涼的唱腔、悠揚動人的音樂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撫摸那一件件神奇的樂器,試圖找出那些美妙的音符究竟藏在那裡。少年崔蔚林是聰穎和明慧的,很早就顯示出在音樂方面驚人的天賦;他在9歲的時候,就無師自通地學會了吹奏洞簫,後來又學會了其他各種樂器,甚至還學會了小提琴和電吉他,更學會了作曲。
據說,對於學習演奏洞簫,崔蔚林的母親是極力反對的,她固執地認為,吹簫會引來邪氣,會招來鬼魂,會鬧得家宅不寧。但是,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崔蔚林避開了母親的目光,一個人偷偷地在屋後練習,與行家相互切磋,技藝日臻成熟,終於成為有名的粵曲玩家。與此同時,他又自行作曲以供業界演奏,並為唱片公司灌制唱片,18歲時即創作器樂曲《雪壓寒梅》,被錄製成唱片。其早期作品,今天基本上已經散失無存,難窺其當年的創作風格。
崔蔚林在兄弟中排行第四,其堂兄詩野、慕白也均是當時出了名的“業餘音樂玩家”,兄弟三人以這種身份經常參與各種民間音樂社團的演出,慢慢地聲名鵲起,成為廣東音樂界的著名人物,業界將其兄弟三人並稱“崔氏三傑”。
粵劇團的樂師在那個時代社會地位極其低下,被所謂的上流社會蔑稱為“弦索佬”。可是熱愛音樂的崔家四少卻寄身劇團,甘願做一名“弦索佬”,隨劇團“行走江湖”,四處流浪,夜晚經常要睡在破廟裡、戲台下,這對於別人可能是無可奈何、命該如此,但對於出身富豪的崔家四少,卻純粹是因為喜歡音樂,故而不覺其苦,反以為樂。在劇團的演出生活,使他的技藝更加嫻熟,也擴大了他的知名度。

社會評價

崔蔚林出身豪富之族,而擠身於梨園之列,寄情於音樂之鄉,因以玩家而入行,因入行而成大家。其技藝精妙,樂思縱橫,以《禪院鐘聲》名世。其生於亂世,命運多舛,一如苦蓬,隨風搖曳。夫樂者,情動於衷而形於聲者也,心為物役,其鬱鬱不樂,乃作曲以寄之,崔氏真乃性情中人也。其作多而存世者寥寥,其藝高而能解其妙者無多。今人常將《禪院鐘聲》輔以香艷之詞,焉知崔氏之苦衷?崔蔚林晚歲淒涼,屢受迫害,終為政治而犧牲;親朋難與為言,故舊徒喚奈何,身死而曲存,空餘絕響,惟令聽者動容,聞者唏噓。而今玉宇澄清,政通人和。聞此曲,但覺空明澄澈,不染纖塵;思其人,默念其事,心惟側然而已。崔蔚林一生縱情音樂,窺藝術之道,終以曲傳世,名垂千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