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崙—秦嶺地槽褶皺區

崑崙—秦嶺地槽褶皺區(Kunlun Qinling geosynclinal fold region)由崑崙、祁連、秦嶺等褶皺系組成。它與北鄰的塔里木地台和中朝準地台,東南的揚子準地台以及西南的滇藏地槽褶皺區均以深斷裂為界。

崑崙—秦嶺地槽褶皺區(Kunlun Qinling geosynclinal fold region)由崑崙、祁連、秦嶺等褶皺系組成。它與北鄰的塔里木地台和中朝準地台,東南的揚子準地台以及西南的滇藏地槽褶皺區均以深斷裂為界。地槽發育大約始於中寒武世,經加里東、華力西旋迴的發展,逐步轉化為褶皺區,此進程結束於早二疊世末,故為古生代地槽褶皺區。但秦嶺地槽系進入印支旋迴階段仍繼續發育地槽,三疊紀中、晚期才轉化為褶皺帶;而崑崙—秦嶺褶皺區之現代構造地貌,即崑崙山脈、祁連山脈、秦嶺山脈則是喜馬拉雅運動的結果。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