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峴山懷古
秣馬臨荒甸 ,登高覽舊都 。
猶悲墮淚碣 ,尚想臥龍圖 。
城邑遙分楚 ,山川半入吳 。
丘陵徒自出,賢聖幾凋枯 !
野樹蒼煙斷,津樓晚氣孤 。
誰知萬里客 ,懷古正躊躕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峴山:又名峴首山,位於湖北襄陽城南九里,以山川形勝和名人古蹟著稱。
⑵秣馬:餵馬,放馬。臨:臨近。這裡是來到之意。荒甸:郊遠。
⑶舊都:指古襄陽城。峴山屬襄陽治,名城襄陽當漢水之曲,與樊城隔水相望,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距襄陽縣西二十里,為隆中,即臥龍先生草廬對策之地。襄陽故城,即其縣治。
⑷墮淚碣;即峴山上的羊祜碑(碑為方形,碣為圓形。這裡即指碑)。
⑸臥龍圖:指諸葛亮的謀略。應專指《隆中對》。
⑹“城邑”句:戰國時襄陽為秦、楚交界之處,故云“城邑遙分楚。”
⑺“山川”句:襄陽在漢水之濱,漢水入長江,長漢經楚入吳,以上兩句寫在峴山所見遼闊境界。
⑻“丘陵”二句:意思是:丘陵空自高出於平原;而聖賢該有多少已經謝世,二無繼起者。慨嘆自然的變化和人事的代謝。
⑼“野樹”二句:是說遠處荒野林木,被蒼茫的霧氣遮斷了;渡口的樓台在傍晚的煙靄中孤零零地聳立著。
⑽萬里客:離家遠行的遊子,指作者自己。
⑾躊躕:憂愁徘徊的樣子。
白話譯文
餵飽馬兒來到城郊野外,登上高處眺望古城襄陽。仍因墮淚碑而感到悲傷,又想起孔明的宏偉政綱。城邑從這裡遠分為楚國,山川一半入吳到了江東。丘陵在平原上陡然顯現,聖人賢人幾乎凋亡一空。田野樹木斷於蒼茫煙霧,渡口亭樓在晚氣中孤聳。有誰知道我這萬里行客,緬懷古昔正在猶疑彷徨。
創作背景
這首詩當作於唐高宗調露元年(679年)陳子昂出蜀入京途中。當時作者登臨峴山,不覺發思古之幽情,寫下這首懷古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詩開頭二句“秣馬臨荒甸,登高覽舊都。”這兩句寫作者騎馬來遠郊,登上峴山,眺望襄陽城。外城為郭,郭外為郊,郊外為甸,秣馬於荒甸,說明峴山在襄陽郊外。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平荊州,立襄陽郡,自此“冠蓋相望,一都之會也”。詩人登臨峴山,俯瞰襄陽,不禁想到晉朝的羊祜、三國的諸葛亮。羊祜喜游山,常登峴山,終日不倦,曾對從行者說過:“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來賢達勝士,登此遠望,如我與卿者多矣!皆湮滅無聞,使人悲傷,如百歲後有知,魂魄猶應登此也。”羊祜為太守,清名遠揚,很受百姓的愛戴,且有獻策平吳之功,終身清廉不營私,唯對峴山的青峰白雲流連不已。羊祜病篤,薦杜預自代,年五十八卒。襄陽百姓在峴山、羊祜平生遊憩之所,建碑立廟以紀念,望其碑者,無不流涕。杜預死後為碑起名曰“墮淚碑”,就是陳子昂詩中所說的“墮淚碣”。
曹操伐劉表時,表已卒,劉備屯兵樊城,聞訊赴襄陽,曹操即派精銳緊緊追擊,劉備兵潰於當陽、長坂;諸葛受命於危難之間,東結孫吳,共御曹魏。赤壁之戰,奠定鼎足之勢,功蓋三分,名成八陣,登臨峴山,俯見襄樊,不能不緬懷以南陽布衣而名垂環宇的諸葛武侯。
“猶悲”、“尚想”,點明“懷古”,也抒發詩人斯人雖逝,而憑弔彌深的感情。
以下接諸葛功業回顧三國時代,古之楚地,魏、蜀、吳,各個分據;漢水入江處在夏口,夏口城為孫權所築。《尚書禹貢》謂:“漢水南至大別入江。”大別山,《元和志》謂指漢陽縣東北之魯山,“南枕蜀江,北帶漢水”,孫吳據長江天險,因此詩中說:“城邑遙分楚,山川半入吳。”“遙”既表現楚地遼闊,又表現事已久遠,兼指時空。“山川”句,詩人於峴山之上,思緒萬千,見漢水曲流峴山之東,而想到滔滔東去的景象。
三、四句詩人懷想羊祜、諸葛,五、六兩句則轉談三國事,並非僅就山川而言,其間包涵了“人謀勝天險”的寓意。羊祜獻平吳之策,晉滅東吳諸葛用聯吳之策,以抗曹魏;劉備因意氣用事,敗於夷陵;孫皓以殘暴多疑,終致亡國。面對四百多年前的歷史遺蹟,詩人不禁發出慨嘆。
峴山之南,有後漢襄陽侯習郁故居。習郁在此引水作養魚池,築以高堤,間種楸、竹。秋來,楸絲垂垂,修竹亭亭,景致怡人。晉朝時的征南將軍山簡,都督荊、湘、交、廣四州,鎮守於襄陽,每過習郁園池,必痛飲至大醉方歸。常說:“此我高陽池。”
劉景升治襄陽時,築景升台,常登層台之上歌《野鷹來》曲,死後,葬襄陽城東門外二百步。杜甫十三世祖、鎮南大將軍,杜預,字元凱,曾在襄陽興水利,百姓稱之為“杜父”。元凱作兩碑,一碑沉萬山山下潭水中;另一沉峴山山下水中,碑文述己之功業。元凱沉碑時說:“百年之後,何知不深谷為陵也。”陳子在此即借杜元凱沉碑事,並引申其意,即使百年之後,深谷突起為丘陵,亦是徒然。空有丘陵出,無數英雄豪傑、古聖先賢,都已經凋零作古了。
“野樹蒼煙斷,津樓晚氣孤。”沔水經過習郁的邑城,出安昌縣東北大父山,西南流,注於白水,南面有漢光武故宅,後漢人蘇伯阿曾在此“望氣”,稱白水鄉光武宅有鬱鬱蔥蔥的興旺佳氣。陳子昂藉此慨嘆鬱鬱蔥蔥之氣已經中斷消失了。“蒼煙斷”、“晚氣孤”,詩人借景抒懷,表達他對時政的憂心焦慮。
“誰知萬里客,懷古正躊躕。”詩人來自蜀山之中,所以自稱“萬里客”,“誰知”,表現了詩人孤寂落寞的心境,“躊躕”,指惆悵而徘徊。當詩人憑弔遺蹤的時候,緬懷治世良材,有為的將帥以及像羊祜、諸葛亮那樣永遠為百姓思念的賢臣良相,更希望這樣的賢聖,代代不絕。
名家點評
《瀛奎律髓》:
此老杜以前律詩,悲壯感慨,即無纖巧砌甃。
《唐詩直解》:
此詩起結有法,俯仰慷慨,氣格豪邁,絕去浮靡之習。
《唐詩選》:
玉遮曰:末題出懷古,亦是一法。
《唐詩鏡》:
“野樹蒼煙斷,津樓晚氣孤”,語氣高古。子昂古色蒼茫,淡口寫意,其趣已足。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郭浚曰:俯仰慷慨,氣格豪邁,絕無浮靡之習。周敬曰:伯玉《懷古》二詩,楷正之極,唐初妙品。此詩起結有法,對聯嚴整,不在《白帝懷古》下。
《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
陳德公曰:渾渾高格。二章皆射洪本色也。“丘陵”二句白語,無限蒼涼,堪人朗詠。評:對起便警。九、十“斷”、“孤”二宇法老,亦正與七、八情景相稱。結雖率不弱。
作者簡介
陳子昂(659~700),唐代文學家,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縣)人。因曾任右拾遺,後世稱為陳拾遺。青少年時家庭較富裕,慷慨任俠。成年後始發憤攻讀,關心國事。24歲時舉進士,直言敢諫,一度因“逆黨”反對武則天的株連而下獄。兩次從軍,對邊塞形勢和當地人民生活有較深的認識。後因父老解官回鄉,父死居喪期間,權臣武三思指使射洪縣令段簡羅織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獄中。其詩風骨崢嶸,寓意深遠,蒼勁有力。有《陳伯玉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