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況
(一)地理位置及管轄範圍廣西扶綏縣岜盆鄉白頭葉猴自然保護區位於廣西西南部扶綏縣境內,地理坐標介於東經107°16′20″——107°59′51″,北緯22°10′43″——22°36′55″,東與南寧市的邕寧區接壤,西與崇左市江州區、大新縣相連,南與崇左市的寧明縣毗鄰,北與南寧市的隆安縣相望。廣西扶綏縣岜盆鄉白頭葉猴自然保護區管理處設立在扶綏縣岜盆鄉弄廩村駐地,距廣西首府南寧市70公里,離扶綏縣城18公里。
保護區由間斷分布的幾片石山區組成,由扶綏縣的弄廩山區,布遵山區、渠鳳山區,大陵山區,中華山區。保護區總面積為11814.9公頃,其中核心區5528.4公頃,緩衝區834.5公頃,實驗區5452公頃。保護區分布涉及到我縣岜盆、山圩、渠黎、東門、昌平等到5個鄉鎮,14個行政村,33個自然屯。保護區周邊社區共有農戶6266戶,總人口為26017人。
廣西扶綏縣岜盆鄉白頭葉猴自然保護區於一九八一年經扶綏縣人民政府[扶政(1981)04號]檔案批准建立,一九八二年以白頭葉猴為主要保護對象提升為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總面積10483公頃(157245畝),覆蓋扶綏縣的岜盆、東門、山圩、渠黎、昌平等5個鄉鎮13個行政村33個自然屯,核心區位於岜盆鄉弄廩村九重山。
九重山是廣西崇左白頭葉猴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域,範圍面積約20平方公里。保護區內生態環境優美,動植物品種甚多,植被覆蓋率達95%以上。保護區內旅遊資源極其豐富,自然景觀十分奇特,享有“一江千山”、“九幽十頻”、“天然迷宮”之美譽。據有關專家介紹,白頭葉猴至今已有300多萬年的歷史,是全球25種最瀕危的靈長類動物之一,目前它們也被公認為世界最稀有的猴類。在我國現有的6種葉猴中——黑葉猴、白頭葉猴、長尾葉猴、菲氏葉猴、戴帽葉猴和白臀葉猴——只有白頭葉猴為我國所獨有,並且僅僅分布在廣西左江和明江之間的一個十分狹小的三角形地帶內,面積不足200平方公里。
動植物資源概況
(一)動物資源目前,國外還沒有白頭葉猴活體和標本,當地保護好白頭葉猴就顯得至關重要,如果這裡的白頭葉猴因為保護不慎出現滅絕,就標誌著白頭葉猴這個物種在地球上徹底消失。但是大家不用擔心,我們扶綏人非常重視保護白頭葉猴,保護區裡的白頭葉猴數量在逐漸地增多。據調查,1991年發現有166隻,1998年發現有188隻,2003年發現有319隻。據國內外專家學者考證:目前扶綏縣是白頭葉猴最大的家園,居住最集中、群數最大,數量最多,保護最好。保護區內現在已經有白頭葉猴62群452隻,黑葉猴5群44隻,獼猴650多隻。除此之外,兩棲動物12種,爬行動物26種,鳥類171種,哺乳動物57種,其中珍稀瀕危物種繁多,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白頭葉猴、黑葉猴、蟒蛇、雲豹、林麝等5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獼猴、大靈貓、小靈貓、金貓等26種。此外保護區還保存有多種稀有瀕危植物,其中國家一級保護植物4種,二級保護植物6種。保護區內已鑑定的昆蟲有15目103科387屬558種。
保護區內動物種類繁多,資源豐富。據初步調查,保護區內已知有脊椎動物5綱34目97科381種,其中魚綱有7目20科113種;兩棲綱有1目5科13種;爬行綱有3目10科26種;鳥綱有15目39科171種;哺乳綱有8目23科58種。在上述脊椎動物中,有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動物共31種,其中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有:白頭葉猴、黑葉猴、雲豹、林麝、蟒蛇等5種,屬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的有獼猴、大靈貓、蛇雕、原雞、大壁虎、虎紋蛙等26種,屬自治區重點保護的有赤鹿、眼鏡蛇等57種。此外,保護區內已鑑定的昆蟲有15目103科387屬558種。(二)植被和植物資源1. 植被 白頭葉猴自然保護區在中國植被區劃中處於熱帶季雨林、雨林區域,東部(偏濕性)季雨林、雨林亞區域,北熱帶半常綠季雨林、濕潤雨林地帶,桂西南石灰岩丘陵山地季雨林區。本區植被的歷史原貌應屬北熱帶岩溶石山森林分布區,代表性植被類型為溶岩石山季節性雨林,與毗鄰的弄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原生植被頗為相似,是本地域特定的自然地理環境下形成的一種非地帶性植被類型。
保護區共有岩溶地區特有植物80多種,其中一些種僅在廣西岩溶地區有分布,如篦脈黃楊、淡黃金花茶、廣西美登木、網脈紫薇、凹脈馬兜鈴、龍州榕、傘柱蜘蛛抱蛋等,為廣西特有植物。保護區的特有植物有扶綏榕、短葶仙茅、刺齒唇柱苣苔以及本次綜考發現的鳳仙花科新種斜翼鳳仙花等。眾多的岩溶地區特有植物。
2.植物資源
保護區生長有多種珍稀瀕危植物,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有刺孢蘇鐵1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有七指蕨、蜆木、樟樹、任豆、海南椴、東京桐等種。
岜盆鄉白頭葉猴自然保護區處於北回歸線以南,屬北半球熱帶季風氣候區,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雨熱同季,蒸發量大,無霜期長,冰雪罕見,夏季易澇而炎熱,春夏易旱,冬季乾燥微寒。良好的水熱條件,對植物生長十分有利。由於保護區處於十萬大山的背風坡,因此氣候比較乾熱,特別是河谷地區。保護區周邊共有5個自然村1512戶3011人,核心區九重山內及周邊共有耕地9600畝,其中保護區內有耕地2100畝,主要種植甘蔗等經濟作物。保護區周邊有耕地7500畝,其中林地面積720畝,針葉櫻桃851畝,劍麻280畝,甘蔗5100畝,木薯等經濟作物549畝。土地類型分別屬國有、集體所有和開荒地。這些年為了保護這些可愛的精靈,當地政府出台了不少政策,扶持、鼓勵周邊民眾退耕還林,把山還給白頭葉猴,還特地為白頭葉猴設立固定的飲水點,最大限度地為白頭葉猴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由於政府的重視民眾的支持,保護區內的白頭葉猴不斷繁衍,出現了人和猴和樂相處的景象。
根據2003年3月24日西南林學院李兆元博士調查報告,保護區共有白頭葉猴40群319隻,黑葉猴3群29隻,獼猴600多隻。2001年以來,國家啟動野生動植物保護工程,我保護區管理處加強巡山管護工作,白頭葉猴已有所增長。2009年,保護區內共有白頭葉猴45群4X0多隻。
(四) 自然概況1、 地貌
根據《廣西地貌區劃》,白頭葉猴自然保護區處於桂西南峰林石山和丘陵州、左江峰林石山台地區、崇左(現江州)——扶綏峰林石山和丘陵小區,地貌屬典型的桂西南喀斯特地貌。峰叢海拔高度一般的為400m左右,峰林為200~300m,谷底海拔為100m左右,比高在100~300m。受斷裂地質構找造的影響,河流多沿著構造斷裂發育,形成了寬窄相間的斷裂河谷。依據有關分類標準,可將保護區的地貌進一步劃分為三級地貌類型,從大到小依次為:
第一級地貌類型:為喀斯特峰叢窪地和峰林谷地等組合,主要分峰叢窪地、密集峰林谷地和稀疏峰林寬谷三類,這三類地貌類型都是由碳酸岩溶蝕發育而成的喀斯特山地地貌組合。
第二級地貌類型:主要是溶蝕窪地、溶蝕谷地、溶洞、石峰和紅土台地。
第三級地貌類型:包括微型溶洞、石芽溶溝、石柱、落水洞、洞穴溶蝕堆積、懸崖、倒石堆等。本區的微型溶洞數量特別多,分布高度不定,往往成為白頭葉猴最好的棲居地。同時,這些微地貌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旅遊開發潛力很大。
2、 氣候
廣西扶綏縣白頭葉猴自然保護區位於北回歸線以南,屬北熱帶季風氣候區,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雨熱同季,蒸發量大,無霜期長,冰雪罕見,夏季易澇而炎熱,春夏易旱,冬季乾燥微寒。良好的水熱條件,對植物生長十分有利。由於保護區處於十萬大山的背風坡,因此氣候比較乾熱,特別是河谷地區。
多年觀測資料顯示,保護區年均日照時數為1634.3~1714.9小時。年均氣溫為22.0~22.3℃,其中最冷月(1月)均溫為13.8℃,最熱月(7月)均溫為28.5℃,極端最低氣溫為-1.9℃,極端最高氣溫為41.2℃,氣溫年較差14.7℃。日均氣溫≥10℃的年活動積溫為8033.8~8152.2℃,是廣西熱量最高值區之一。
岜盆鄉白頭葉猴自然保護區自成立以來,受到國內外專家學者普遍關注,先後有廣東昆蟲動物研究所、中國科學昆明動物研究所、廣西師範大學、北京大學、香港嘉道理農場等單位專家教授和學生前來我縣保護區考察、研究和教學實習,並接待了來自日本、美國、英國、義大利、德國等國家的各界人士。
白頭葉猴是我國特有珍貴瀕危動物,具有較高價值,其研究價值並不亞於中國國寶——大熊貓,白頭葉猴不僅種群數量少、生存空間也小得多,白頭葉猴已有幾百萬年的進化歷史,與人類的親緣關係比大熊貓更近,有著更多與人類相同的遺傳基因和更複雜的社會形態,是適應我們扶綏特殊生物在理環境的地方特有品種,在研究特種遺傳、進化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自1988年以來,受到國內外專家學者普遍關注,先後有廣東昆蟲動物研究所、中國科學昆明動物研究所、廣西師範大學、北京大學、香港嘉道理農場等單位專家教授和學生前來我保護區考察,研究和教學實習,並接待了來自日本、美國、英國、義大利、德國等國家的各界人士。 1997年、2003年廣西師範大學、西南林學院分別在保護區建立了白頭葉猴種群數量、生態學行為等方面研究基地。在2002年8月召開的第19屆國際靈長類大會上,白頭葉猴被確定為全球25種最瀕危和最需要保護的靈長類動物之一,2004年,白頭葉猴又被推選為首屆中國——東協博覽會的吉祥物。2006年3月29日國際靈長類學術首屆研討會在扶綏縣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