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鏖兵

山地鏖兵

《地形與戰爭叢書·山地鏖兵:中外軍隊山地作戰紀實》是2004年由黃河出版社出版的圖書,本書是由皮偉光,李宗福,韓喜良等人編著,皮偉光繪本。本書主要是從幾大地形分別介紹了 中外軍隊的攻防作戰紀實。

內容簡介

地形與戰爭叢書。

古人云:“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地利”即有利於軍事行動的地理條件。地形在戰爭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叢書主要從城市、島嶼、山地、沙漠、叢林、水網江河六種地形,分別介紹了中外軍隊的攻防作戰紀實,資料豐富,內容精彩,圖文並茂,地形與戰爭的奧秘盡現眼前。

目錄

一 大山裡的硝煙——山地地形與山地戰理論概述

二 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中央紅軍第一次“反圍剿”

三 天兵怒氣沖霄漢——中央紅軍第二次“反圍剿”

四 橫掃千軍如卷席——中央紅軍第三次“反圍剿”

五 萬丈長纓縛蒼龍——中央紅軍第四次“反圍剿”

六 萬源保衛戰——紅四方面軍血戰大巴山

七 雁叫馬嘶戰雄關——紅軍攻克天險婁山關

八 三軍過後盡開顏——紅軍勇奪天險臘子口

九 對日軍的當頭棒喝——八路軍血戰平型關

十 “名將之花”凋謝太行山——八路軍黃土嶺山地戰

十一 血戰回龍山——中國入緬遠征軍的山地戰

十二 血染戰旗旗更紅——東北野戰軍塔山阻擊戰

十三 不朽的上甘嶺——志願軍粉碎美軍的“金化攻勢”

十四 威震雲山

十五 文登里、朴達峰之戰

編輯推薦

《地形與戰爭》前言
在人類的文明史上,戰爭以其特有的方式,以智慧、血腥與殘酷書寫了動人的一筆,它因此也成為歷代政治家、軍事家所關注的永恆主題。古往今來,無數的沙場將士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在海、陸、空的廣大戰爭舞台上,導演了一幕幕驚天地、泣鬼神的戰爭活劇,同時也留給我們無窮的啟迪與教訓。
從古到今的戰爭,又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環境中進行的。因而,在人類的戰爭與地形之問,便形成了一種特殊的依存關係。以中國為例,因地理條件影響軍事與戰爭的例證真是不勝枚舉:比如,為什麼中原王朝要在邊境修長城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為什麼山西高原、關中地區、四川盆地、江南一帶會經常出現軍事割據?為什麼南京、洛陽、太原、合肥等地發生的戰爭特別多?其實,只要明白了地理條件與軍事的關係,是不難找尋到其中的內在原因的。
古人在議論天下大事時,常有“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感嘆。“地利”即有利於軍事行動的地理條件。地利與天時(趨勢和時機)、人和(群體的團結和主觀努力)並列為爭奪天下、鞏固天下的三大要素。
那么,到底什麼是地形呢?地形的分類又有哪些?地形對戰爭的主要影響又有哪些呢?又有哪幾種地形對戰爭的影響最為重要呢?在現代戰爭中,人們又是如何創造性地把地形與現代戰爭方式巧妙結合的呢?這些問題的解答,都是我們這裡要呈現給讀者的,也許你也能從中獲取一份意外的收穫呢。
眾所周知,地形是地貌和地物的總稱。地貌是指地表自然起伏的形態,如山地、丘陵和平原。這是構成地形形態的主體和基礎,地物是地面上固定性的物體,如房屋、公路、河流等。而根據地物和地貌的自然屬性以及相同的經濟、軍事意義,可以將它們分為地貌與土質、居民地、道路、水系、植被等不同的地形要素。地形要素是構成地形的基本組成因素,任何地形都可以認為是不同地形要素在一定氣候條件下的不等量組合。
無論是軍事作戰本身還是遂行部隊戰勤保障和技術保障,都將受到來自地形的制約與影響。學習軍事地形學,認識地形、分析研究地形對軍事活動的制約與影響規律,以及利用地形是培養軍人軍事素質的重要方面,也是使專業技術更好地為戰爭服務的重要方面。
要利用地形,必先分析研究地形;而要分析研究地形,則需先識別地形。地形分類是識別地形的基礎。在大範圍內,以地貌所決定的總和起伏形態,可將地形分為山地地形、丘陵地地形和平原地形;在實際套用中、在較小的範圍內,依地形所表現的某一些突出要素的特徵,可分為山林地形、石灰岩地形、水網稻田地形、黃土地形、草原地形、沼澤地形等。而相應的戰爭場景,又主要有城市戰、叢林戰、山地戰、島嶼戰、極地戰和沙漠戰等。而研究地形的類型及形態,分析判斷地形對作戰行動的影響,則是正確利用地形、完成作戰任務的重要基礎。
那么,地形對作戰行動的影響又有哪些呢?對於這一問題,《孫子兵法》上的“夫地形者,兵之助也。”便形象地說明了這一點。具體而言,軍隊的活動,都是在一定地形條件下進行的,都要受到地形條件的影響和制約。戰爭的歷史證明,無論進攻和防禦,在其他條件都具備的情況下,善於利用地形的,可以減少損失,取得戰鬥的勝利;否則,會給戰鬥增加困難,甚至遭受挫折或失敗。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