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暗適應

對暗適應也稱暗適應,是視網膜對暗處的適應能力。當我們從明亮的地方走進黑暗的地方,一下子我們的眼睛就會什麼也看不見,需要經過一會,才會慢慢地適應,逐漸看清暗處的東西,這一過程約30~40分鐘,其間視網膜的敏感度逐漸增高的適應過程,就是暗適應。

釋義

當我們從明亮的地方走進黑暗的地方,一下子我們的眼睛就會什麼也看不見,需要經過一會,才會慢慢地適應,逐漸看清暗處的東西,這一過程約30~40分鐘,其間視網膜的敏感度逐漸增高的適應過程,就是暗適應,也就是視網膜對暗處的適應能力。

人眼為什麼會出現暗適應

在黑暗的地方,人眼睛中的錐狀細胞處於不工作狀態,這時只有桿狀感光細胞在起作用。在桿狀感光細胞中有一種叫視紫紅質的物質,它對弱光敏感,在暗處它可以逐漸合成,據眼科專家統計,在暗處5分鐘內就可以生成60%的視紫紅質,約30分鐘即可全部生成。因此在暗的地方待的時間越長,則對弱光的敏感度也就越高。但有的人桿狀感光細胞的功能有障礙,在暗的地方,桿狀色素細胞不能正常地工作,不管他在暗處待多久,都不能提高對弱光的敏感度,我們把這種現象稱之為夜盲。有的夜盲是維生素A缺乏等因素引起的,有的是原發性視網膜色素變性等疾病引起。桿狀感光細胞不具有辨認物體顏色的能力,所以在暗處看東西,都是一種顏色。

暗適應是視網膜適應暗處或低光強度狀態而出現的視敏感度增大的現象,為明適應的對應詞。從明處突然進入暗處當時所不能見到的光,隨著在暗處停留時間的延長,逐漸地可以看見了,這是日常現象。

暗適應的時間進程,對人來說可用心理物理學方法加以精確測定。事先給予充分明適應後,把房間變成暗室,測定對測試光閾值變化的時間進程,即可求得暗適應曲線。

最初2~3分鐘視閾值急速下降,之後變慢。

5~10分鐘後開始急劇下降,從而使曲線出現曲折(科爾勞施曲折Kohlrausch’s kink)。

以後閾值下降可持續至30分鐘左右,然後再變慢,約徑1小時達到極值。

從開始至出現科爾勞施曲折稱為第一相或一級適應,之後稱為第二相或次級適應。

因為第一相主要是基於錐細胞適應,第二相基於桿細胞適應,所以在僅有錐細胞的中央凹處只能見到第一相。由於暗適應錐細胞敏感度僅增大數十倍,閾值約為0.02—0.15勒克司,但桿細胞敏感度變化可達數千至數萬倍,閾值低達0.569×10^-5勒克司,因此在桿細胞多的視網膜周邊區暗適應能力好,敏感度也高。

由於這個原因,在暗處注視(中心視)一個弱光卻不得見,而產生中心性暗點(central scotoma)或生理性夜盲現象,若移開視線,通過周邊視覺即能看到。因為錐細胞和桿細胞的視感度曲線的極大波長不同,暗適應曲線隨測試光波長而異。如使用紅光,因桿細胞的敏感度低,第二相看不到;如使用桿細胞敏感度高的短波光,則第二相出現得早,測得的閾值的極值也低。

這些在人身上測得的結果與在其他脊椎動物以視網膜電圖、視神經纖維峰形放電為指標得到的實驗結果十分—致,表明暗適應是視網膜所產生的現象。至於它的機制,早就有一種觀點認為是由於桿細胞視色素——視紫紅的再合成而使閾值降低(光化學說),但據以後的研究結果,視紫紅量的增加與閾值的降低並不是完全對應的關係,而且若局部照射視網膜,非照射區的閾值也大大升高,這些事實強調了神經性暗適應機制(neural dark adaptation)的存在,因此認為網膜的適應是這種機制和光化學暗適應機制(photochemical dark adaptation)相結合的看法可能是恰當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