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特點
外在品質特色:將樂竹蓀菇體大,乾品菌柄長度17~20厘米,直徑(中部)2~3.3厘米,口感脆,香氣濃郁,貯藏過程不易變色。
內在品質特徵:碳水化合物10~22克/100克,脂肪0.5~1.5克/100克,蛋白質0.1~0.8克/100克,纖維素4.1~5.2 克/100克。
產地環境
土壤地貌
將樂縣按形態劃分,有中山、低山、高丘、低丘和平原等5類。山地(包括中山和低山)面積最大,約占全縣總面積2/3強,主要分布在東南和西北部,是武夷山脈的組成部分。丘陵(包括高丘和低丘)約占全縣總面積1/4弱,多分布在山地前緣、河谷兩側。平原面積較小,不到全縣總面積1/10,分布零散,高程不一,成因複雜,地面坡度小,多為鬆散堆積物組成,土壤疏鬆肥沃,腐殖質高。依形態成因分類,有流水地貌和喀斯特地貌(即岩溶地貌)兩大類,其中以流水地貌為主,約占全縣總面積92.66%,這樣的山形地貌造就了將樂縣林木資源多,植被豐富。全縣有林用地19.29萬公頃。林木總生長量56.66萬立方米。闊葉樹面積4.836萬公頃,占29.56%。將樂縣林木、毛竹資源豐富,將樂縣的林木、毛竹製品加工廠也一個個冒出來。這些林木、毛竹加工廠的下腳料是竹蓀栽培的好材料。 將樂縣野生草資源豐富,有五節芒、斑茅、葦子、菅、獲等野生草類;草山面積3.115萬公頃,將樂縣每年農業生產產出的作物稿桿6萬多噸,其中稻草4萬噸,是栽培竹蓀的好材料。
水文情況
水資源:將樂縣水資源由降雨補給,全縣境內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650~1750毫米之間,年降水量為38.27億立方米多年徑流總量為22.8億立方米;全縣多年平均每平方公里年產水量101.74萬方,人均擁有地表徑流1.6萬立方;全縣地表徑流年內4~9月徑流總量占全年74.6%,其中雨季4~6月徑流總量占全年53.2%;全年徑流係數為0.53~0.65,多年平均為0.59;全縣平均水面蒸發量為935毫米,陸地蒸發量為750毫米,平均乾旱指數為55;將樂豐富的水資源為將樂縣竹蓀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濕度環境,因適宜的濕度環境將樂縣竹蓀原基發生多,產量高,子實體肥厚。質地粗壯、菌裙長、朵大、長短均勻。
水質及污染情況:據現有水質分析表明,將樂縣地表水質較好,符合以用水標準。地下水一般為無色、透明、無味、礦化度低的淡水,水化學類型簡單,一般適於生活飲用,水中陰離子以重碳酸根為主,陽離子以鈉、鈣離子為主,礦化度一般小於0.07克/升。水質微酸。竹蓀栽培的基質是微酸性的(pH值為5.0~5.5)。恰好將樂縣優質水源為將樂縣竹蓀的生產提供了微酸性栽培基質。優質的水源栽培出的竹蓀色澤潔白、無霉斑、無蟲蛀、無雜質,乾、鮮品竹蓀香味濃郁。
氣候情況
將樂縣氣候屬中亞熱帶季風區,四季分明,夏無酷署,冬少嚴寒,乾濕明顯。高山與河谷平原區氣候異大,主體氣候明顯,年均氣溫14.6~18.7℃,最冷月均氣溫1.6℃(海拔1300米)~8.2℃(海拔138米),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1.5℃~28.0℃,年均降雨量1698.2毫米,雨雪日數174.2天,無霜期295天,日照時數1730小時,年均濕度82,冬夏分布不勻。將樂縣的氣候適合竹蓀栽培的菌絲生長同時又適宜竹蓀子實體的生長。將樂縣這種氣候條件下長出的竹蓀菌蛋破殼快,菌裙能充分張開,子實體成熟早並且肥大,乾、鮮品竹蓀香味濃郁並且耐煮,煮很長時間都不散爛。且將樂5、6月份是梅雨季節,早晚溫度與白天溫度溫差大。白天溫度在22~24℃,適合竹蓀菌球生長,菌球大、長出的竹蓀質地緊密不易破碎殘缺菇少、子實體肥大、單朵菇較重。早晨溫度在20℃、濕度在85%~90%左右,竹蓀菌球容易破殼、菌柄易伸長、且菌裙能充分張開。將樂竹蓀菌柄長一般在15~20厘米。
歷史淵源
將樂縣人民採食野生竹蓀歷史悠久,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規模化人工栽培。
1987年,將樂縣在海拔四五百米的山澗竹林中18平方米栽培竹蓀成功,當年將樂縣把室外栽培竹蓀列為小星火項目開發,並對資金、菌種、技術培訓、山場、銷售作了專題研討,發動農民開發生產,形成生產能力。
2003年,將樂縣引進了菌草栽培技術,大面積地推廣象草與皇竹草的栽培,這些菌草是竹蓀栽培的好材料。
自引將樂縣進竹蓀栽培已有30多年的歷史,以往竹蓀栽培產量低,品種混雜,隨著科技含量的提高和新品種的引進,以農林大的D89和三明真菌研究所的D1為當家品種,栽培模式也由搭蔭棚栽培向檳榔芋套種竹蓀立體模式發展。
生產情況
2013年,將樂縣有制種戶38戶,種植面積8000多畝,鮮菇產量8000多噸,產值達1億元以上,是食用菌主推品種。
產品榮譽
2015年2月10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將樂竹蓀”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將樂縣所轄萬全鄉、黃潭鎮、南口鄉、白蓮鎮、光明鄉、高塘鎮、古墉鎮、水南鎮、大源鄉9個鄉鎮96個行政村。地理坐標為東經117°05′~117°40′,北緯26°26′~27°04′。
質量技術要求
質量控制技術規範編號:AGI2015-01-1612。
安全要求
將樂竹蓀產品質量應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行業NY/T836-2004竹蓀的標準。
特定生產方式
1、竹蓀栽培備料:竹蓀栽培備料時間為頭年的10月份至12月份,每畝備料:雜木屑4800斤穀殼1200斤或乾菌草粉6000斤。備的雜木屑、穀殼、菌草粉要求新鮮、曬乾無霉變。栽培材料備齊後馬上進行預濕建堆發酵,發酵期間要翻堆,翻堆要求均勻,間隔15~20天翻堆一次翻三至四次。
2、場地選擇:栽培田塊要求交通便利,背風保溫,水源充足,排水良好,土質疏鬆肥沃,含腐殖高的沙壤土。水源和田塊未受種食用菌的污染。
3、選好品種:芋種要求高桿葉片寬大如試驗中的福鼎檳榔芋。竹蓀品種選用適應當地氣候條件,濕域窄,附加值高的品種,如三明真菌研究所的竹蓀D1或福州農林大學菌草研究所的竹蓀89有利於集中出菇。
4、竹蓀栽培建畦播種:竹蓀建畦播種播種時間1月至清明之前,每平方米乾料20斤,乾料下田含水量60%-70%,4.1、種植方式:(1)竹蓀畦邊上套種檳榔芋 竹蓀畦緊挨著檳榔芋畦,畦寬50厘米,畦溝寬30厘米,(2)竹蓀畦上套種檳榔芋畦寬50厘米,畦溝寬30厘米,播種菌種撕成鳥蛋大小,採用梅花式穴播,接種穴距10-12厘米,留部分菌種在料面撒播,接種後進行覆土,土厚大約2-3厘米,最後覆蓋稻草。
5、出菇管理:主要是控制好栽培濕度,保持覆土層不乾不濕,出菇期間要求濕度保持在90%~95%,要經常噴水保濕又不能積水。竹蓀噴水要求“四看”:即一看遮蓋物,竹葉或稻草變乾時,就要噴水;二看覆土,覆土發白,要多噴、勤噴;三看菌蕾,菌蕾小,輕噴、霧噴,菌蕾大多噴、重噴;四看天氣,晴天蒸發量大,多噴,陰雨天不 噴。這樣才確保長好蕾,出好菇,菇形美。
6、採收與加工:6.1、採收:掌握好採收時間,菌蕾破口之後而子實體剛露出即可採收。一天三次,早上6~7時、8~9時、10~11時各采一次以防漏采。採收方法是一手扶住菌柄,一手拿削利的竹片,從菌托底部切斷菌索。儘快去菌托和菌蓋、保持竹蓀既乾淨又完整。6.2、烘乾:烘乾是竹蓀生產管理的重要一環,烘乾的質量直接影響商品性。採收回來的竹蓀,等到充分伸展儘快進入烘房進行烘乾。烘乾前在篩網上竹蓀底部要對齊,大的放在下面,小的放在上面,一般入二層即可。烘乾時的溫度控制在先高后低,並注意將篩格上下調換,以均勻溫度,以基部幹了即可,一般4個小時就烘乾。竹蓀乾品質量要求既乾又白。
7、生產記錄要求:將樂縣竹蓀生產的全過程要建立生產記錄,對生產情況、病蟲害發生情況、技術措施、農藥化肥使用情況進行全面記載並妥善保存,以備查閱。
專用標誌使用
標誌使用人應明確表述地域範圍內的將樂竹蓀生產經營者,在產品或包裝上使用將樂竹蓀的地理標誌,須向登記證書持有人提出申請,並按照相關要求規範生產和使用標誌,統一採用產品名稱和農產品地理標誌公共標識相結合的標識標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