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節介紹
賈寶玉出家
筆者平時交往中,出家的僧侶也大有人地,且不說前輩僧人如明暘、貫澈等,尤其是那班年輕比丘,有的活潑可愛,有的斯文高潔,各有性格,別具情懷。
古人說,看破紅塵,往往出家為僧。這話頗有道理。筆者曾經問過好多比丘,何以年紀輕輕,便謝別紅塵,削髮為僧?回答是有的受家庭崇佛影響,有的心儀佛門清淨,有的因看不慣世道混濁,當然其中也不乏經歷了一番夢幻之後,看破紅塵,最終遁入佛門,在晨鐘暮鼓,青燈黃卷中伴我此生的。
說到經歷一番夢幻之後,自然使人想起《紅樓夢》里的那個賈寶玉。《紅樓夢》最後一回,且說賈政扶著賈母靈柩,賈蓉送了秦氏、鳳姐、鴛鴦的棺木,到了金陵,先安了葬。賈蓉自送黛玉的靈也去安葬。賈政料理墳墓的事。
一天,賈政接到家信,看到寶玉、賈蘭得中,心裡歡喜。後來看到寶玉走失,又生煩惱,只得趕快回來。在道兒上,賈政又聞有恩赦的旨意,又接家書,果然赦罪復職,更是心生喜悅,日夜兼程。
不久,賈政行到毗陵地方,天氣乍寒下雪,泊舟在一個清淨去處。賈政打發眾人上岸,投貼辭謝朋友,船中只留一個小廝侍候,自己留在船里寫家信,寫到寶玉之事,便在思想中暫時停下筆來。這時,賈政抬頭,忽然看到船頭前面微微的雪影里,有個身披大紅猩猩氈斗篷,光頭赤腳的青年人向著他倒身下拜。賈政不知是誰,急忙出船,欲待扶住問他是誰,可是那人已經拜了四拜,起來打個問訊。賈政才要還揖,迎面一看,不是別人,卻是寶玉。
賈政大吃一驚,忙問:“可是寶玉么?”
那人只不言語,似喜似悲。
賈政又問:“你若是寶玉,如何這樣打扮,跑到這裡?”
寶玉未及回答,只見船頭邊上來了兩人,一僧一道,夾著寶玉便說:
“俗緣已畢,還不快走!”
說著,三人飄然登岸而去。賈政不顧路滑,急忙趕來,哪裡追趕得上?這時只聽他們三人中不知是誰作歌道:
我所居兮,青埂之峰。
我所游兮,鴻蒙大空。
誰與我游兮,吾誰與從?
渺渺茫茫兮,歸彼大荒。
賈政一面聽著,一面斷續趕去,轉過一個小坡,倏然不見。這時,只見賈政心虛氣喘,驚疑不定,還要前走,只見白茫茫一片曠野,並無一人……
在續作中,高鶚揣摩曹雪芹創作意圖,讓賈寶玉出家為僧,跟著一僧一道,在一片白茫茫曠野中不知所終,喚醒多少人間痴迷,紅燈綠酒,怨女痴男,百年俄頃,轉眼成空。世上沒有不散的筵席,人事無常,執迷的患得患失,百般感嘆;看穿的寵辱不驚,一任他雲煙過眼,自生自滅。
這裡有個問題,就是從賈寶玉出家披著大紅猩猩氈斗篷看,似乎並未經過一番窮困潦倒的生涯,然後才毅然歸佛的。此話怎講?我們且看《紅樓夢》第三回,後人有《西江月》兩詞,批寶玉極恰,詞的第二闕起首兩句:“富貴不知樂業,貧窮難耐淒涼。”說明曹雪芹原先打算,準備對於歷經富貴,後來又家道中落的寶玉,在出家之前,先要讓他過一段“寒冬噎酸齏,雪夜圍破氈”的窮日子,才最終入手空門。要是果真如此,那么續作者高鶚在安排寶玉出家時,假如略花些許筆墨,讓寶玉圍著破氈歸依我佛,豈非更有看頭?為此,魯迅在《<絳洞花主>小引》中評論寶玉出家說:
但在作《紅樓夢》時的思想,大約也只能如此;即使出於續作,想來未必與作者本意大相懸殊。惟披了大紅猩猩斗篷來拜見他父親,即令人覺得詫異。
我們這裡且再照應到寶玉父親賈政。在《紅樓夢》里,賈政是個維護儒家道統的頑固人物,不過儘管如此,可是到了後來,他也畢竟略有所悟:“我心裡便有些詫異,只道寶玉果真有造化,高僧仙道來護佑他的。豈知寶玉是下凡歷劫的,竟哄了老太太十九年!如今教我才明白。”
老太太被哄十九年,畢竟是幸福的。被哄也有被哄的好處,並不全然是壞事。在《紅樓夢》里,老太太可謂是富貴壽考,福祿善終的象徵,而社會上真正有福如老太太的,實在並不太多,而更多的則是在忽喇喇即將傾倒的大廈里各自的掙扎,死的死,散的散。所謂畢生追求的愛情幸福,無非是水月鏡花,惱人一場而已。“由來同一夢,休笑世人痴”,“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寶玉為什麼選擇出家
原是頑石,不在紅塵之中,得以進得世間,不過是一番歷練。繁華享盡、富貴看終,方明白繁華富貴不過一夢。總還是回自己本來的好。
始從何來,終回何去。
不過是回去罷了。
相關故事背景
寶玉出家是紅樓夢裡出現的情節,是寶玉在經歷寶黛的情傷之後的一種頓悟。寶釵的情,黛玉的心,對寶玉來說都是無法拒絕的,寶釵愛著寶玉,寶玉戀著黛玉,情和傷圍繞著三者,也讓痛苦在他們的心間升起漣漪,看破紅塵是寶玉出家的直接原因,也是寶玉批判社會制度束縛的最簡單的方法。
紅樓夢評析
舊社會的制度阻礙了自由和愛情,他們被困在封建社會的高牆裡無法自拔,紅樓夢的最後結局是寶黛對舊制度的掙扎和迴避,也是作者對現實社會的一種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