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淨化的基本概念
審美淨化是指接受者通過對審美對象的體驗、品味和領悟,從而受到激勵與鼓舞,使情操得到陶冶,思想得到提高,精神境界得以升華的一種接受效果。
審美淨化的舉措
1.以美啟真,培養人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江澤民曾指出: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時代需要大量具有創造性才能的複合型人才。知識創新的能力,常常憑藉帶有直覺性的想像能力。人的思維分為邏輯思維方法和非邏輯思維方法。在科學認識的過程中,僅僅依靠邏輯思維是不夠的,必須運用非邏輯思維方法對研究對象以及相關事物的形象進行加工,即形象思維,才能使人們在科學研究中避免思維的狹隘、機械,只注意邏輯思維,埋頭於細節,犯機械的、片面的毛病。美國科學家羅傑斯培里成功地研究出人腦兩個半球的不同功能。左半球管以語言為主的抽象邏輯思維,右半球管理形象思維。右腦是想像的大本營,是人類智慧的寶庫,一個人聰明不聰明,才思是否敏捷,關鍵在於右腦的開發程度,而在開發右腦、培養人的創造力方面,審美教育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美育使形象思維得到發展,想像力得到豐富,進而帶動表現儲存,進行更新組合,構成現實中沒有的新意象。形象思維在科學認識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許多重大的科學發現往往都是藉助於形象思維。例如,1911年美國物理學家盧瑟福在α粒子散射的實驗中,他認為在原子的中心存在一個原子核,它集中了原子的絕大部分質量和全部正電荷,圍繞其旋轉的是帶負電荷的電子。他將上述認識同已知的太陽系的結構相類比,創造性地構思出原子結構的太陽系模型,成為物理學史上的光輝的一頁。愛因斯坦曾指出:“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說,想像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正因為如此,人們得出結論是:當年美蘇之爭的焦點不是鋼鐵,不是軍備,而是具有藝術氣質的科學家。為此,美國動用了巨額資金啟動了《零點工程》,研究用藝術思維方法打開科學研究的通道。現已取得了許多重要的研究成果。這充分說明美育在發展人的形象思維,培養人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中的重要性〔3〕。
2.以美引善,培養人的高尚的道德情操
古往今來的思想家、教育家、藝術家都十分重視美育在道德修養方面的作用。孔子主張“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柏拉圖明確指出:“美育之目標就是培養融美於心靈的習慣”;席勒認為:“道德的人只能從審美的人發展而來。”中國近代教育家蔡元培甚至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的主張。在他們看來,美育歸根到底是一種感情教育。審美教育著眼於人的心靈淨化,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傳導自然規律,特別是人的本質的規律,使人們在審美過程中體現真、善、美,激發情感,陶冶情操,淨化心靈。美的事物所啟示的社會、人生畫卷可以啟迪人們對社會、對人生的思考,有助於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眾所周知,具有永久魅力的古希臘神話普羅米修斯造福人間的故事對青年馬克思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產生過深刻的影響,使馬克思決心成為普羅米修斯第二。審美教育之所以有此作用,其根源在於美育教育以情動人,它使人的主體目的性符合最高的善,引導人們去追求美,用審美的態度對待自然、社會和自身,從而趨向心靈的淨化和道德的高尚。
3.以美促健,增強人的體魄
在現代社會,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競爭日漸激烈,現實社會貧富差距的加大,大部分人被苦惱所困擾,生活的壓力使他們心靈背上沉重的包袱,這必然會導致人的心理失衡,甚至產生嚴重的心理障礙。現代醫學證明,人類的疾病百分之八十是心理失衡導致的。心理平衡對於人的身體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美育重在對人的“心”的調節。特別是作為美育形式之一的音樂教育,使主體沉浸在美的欣賞與創造中,使長時間緊張的神經部分在愉悅的審美中得到緩解和放鬆。由於情感的淨化與升華,使人自然超脫自我,心情開朗,情緒穩定,人的血液就會分泌出有益健康的化學物質,促進生理機制的調節,使人氣舒心暢,活筋通絡,達到身心健康的目的。20世紀50年代以來,音樂療法逐漸引起各國醫學界和音樂工作者的興趣和重視,美、英等國先後創辦了各種音樂醫療的刊物,運用音樂手段來治療某些病症,並在這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研究工作。西方現當代心理學的許多流派都十分重視藝術對欣賞者深層心理的宣洩作用或淨化作用,以此來調節心理。正如馬克思所說:“一種美好的心情,比十付良藥更能解除心理上的疲憊和痛楚〔4〕。”美,同樣是體育所追求的目標。體育運動本身包含著美的因素和美的韻律。在體育運動中講究體育美學,使學生的筋骨、肌肉得到鍛鍊,有益身心健康。以美促健,增強人的體魄,在現優社會越發顯得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