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們的下夥伴都相信,歷史是一面鏡子
宏達的歷史有對錯得失,還有影響和意義,而個體的經歷往往只有選擇、堅守、失去和接受。只有當我們把關注歷史傳承的目光,移向個體經歷時,才發現這些普通人描繪了更加豐富鮮活的歷史畫面,他們所理解的歷史事件用他們的語言表達出來,呈現出更為社會化和富有人性的一面。我們把收集歷史親歷者記憶的行為,稱之為“口述歷史”。通過個體記憶匯集成民族記憶,構建人與人、人與事件、人與時間之間的連線,幫助人們更多元的觀察時代,進而更全面的理解時代、感知時代。
春秋君的意義
2014年,永源全稱北京市永源公益基金會 發起公眾參與的“家·春秋”口述歷史影像記錄計畫,由於永源成立之初,就一直致力於要推動中國口述歷史的發展。希望在未來10年到20年或更長的時間裡,聯合專業機構和民間力量,共同搶救口述歷史史料,推動史料套用的開發,建立口述歷史資源的平台,讓“人人皆可記錄”成為歷史的另一種書寫方式。因此此次“家·春秋”口述歷史影像記錄計畫也是以主要圍繞口述歷史方向,以大學生為目標群體,鼓勵年輕人運用“口述歷史”影像記錄方法,把鏡頭對準家人、家族、和故鄉,與父輩們進行面對面溝通,聆聽父輩講述重要歷史時期中的親身經歷,由此形成一份“家族記憶”,並通過影像的方式呈現出來。這一體驗是口述歷史從採集到成果的全過程,也是“90後”主動完成家族情感交流和家族故事傳承的過程。希望通過這一行動,逐漸在年輕人和普通人中培養從身邊搶救歷史、人人都來做口述史的觀念和基本方法;能夠喚起公眾對傳承歷史記憶、傳承民族、家族情感的重視;更希望能夠讓人們體會到記錄歷史、書寫歷史的力量。
“家·春秋”口述歷史影像記錄計畫,把關注點落到每一位個體身上,相信個體的經歷,承載的便是真實的、有血有肉的國家記憶。
春秋君的發展
“家·春秋”口述歷史影像記錄計畫 開展3季以來,項目覆蓋了35個城市,吸引了167所大學,近1200名年輕人一起來做紀錄片這件事情,沉澱下了近300部作品,採集了上千位平凡人物的個體史,凝聚近50位口述史名家、紀錄片導演參與到項目發展中來。
目前的春秋君
兩年來,“家·春秋”口述歷史影像記錄計畫收穫了豐富的題材、記錄了各式各樣的故事,收到過鄂溫克獵人的遊獵故事,也記錄下中緬邊境娜妥壩的緬甸小孩學中文的路程,“家·春秋”的鏡頭裡有赤腳醫生、民辦教師、詩人、學者、城市孤獨的流浪人。項目一直受到各大新聞媒體的熱切關注,被200多家媒體爭相報導,中國青年報冰點周刊、香港商報、台灣旺報、澎湃新聞曾深度跟蹤報導,北京市永源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崔永元先生說:口述歷史,給我們留下一個千百年後,還可以和先人溫馨對話的機會。”國內知名藝術家陳丹青先生說:“用影像玩歷史,這個挺牛掰!”資深媒體人許知遠先生曾說:“重新發現你的國家、土地與家庭,好動人的項目。資深媒體人楊錦麟先生說:“家春秋,國南北,同此冷暖。”
我們始終相信:人人都是自己的歷史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