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統[愛新覺羅·溥儀的習稱]

宣統[愛新覺羅·溥儀的習稱]

宣統(穆麟德:gehungge yoso,太清:gehungge yoso;西里爾字母:Хэвт Ёс;1909年-1912年2月) 為清朝第十二位、清軍入關後的第十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年號,也是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上最後一個年號。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溥儀登基,次年(1909年)改元“宣統”。 宣統三年(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與清政府代表經過南北議和後,於1912年2月9日向清政府遞送了有關清帝退位優待條件的修正案;隆裕太后代表清廷認可了這一條件,並於2月12日以太后名義頒布了《退位詔書》,溥儀退位 。根據優待條例,“宣統”年號停止使用 。1917年6月底,在張勛的擁戴下溥儀於1917年7月1日第二次登基,通電全國改民國六年為宣統九年。 清廷改元宣統,寓意“宣告天下王朝大統”,有為王朝統治的正當性辯護之意。 關於清朝宣統皇帝的內容,詳看條目宣統帝。本條目只介紹年號。

基本信息

在位皇帝

偽滿洲國皇帝 偽滿洲國皇帝

愛新覺羅·溥儀的曾祖父為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祖父為醇賢親王愛新覺羅·奕譞,生父監國攝政王愛新覺羅·載灃,母蘇完瓜爾佳氏。溥儀是清朝乃至中國最後一位皇帝,後又成為日本控制下的偽滿洲國“皇帝”。 辛亥革命以後,被袁世凱逼迫於1912年2月12號頒布退位詔書,宣布退位。抗日戰爭時期,充當日本扶持的偽滿洲國“皇帝”,抗戰勝利後被定為戰犯,後被國家主席劉少奇特赦,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後擔任第四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1967年在北京去世。作為清朝皇帝在位時的他的年號為“宣統”,故通稱宣統皇帝(1909年-1912年)。作為偽滿洲國”皇帝“時年號“康德”。

年號紀年

年號公元紀年乾支紀年君主
宣統元年1909年己酉年愛新覺羅·溥儀
宣統二年1910年庚戌年愛新覺羅·溥儀
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年愛新覺羅·溥儀

大事年表

●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

十一月初九,愛新覺羅溥儀即位,隔年改元。

●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

正月初一,中國年號改元“宣統”。

派遣內閣(中國傳統內閣)大臣至國外考察憲政的可行性。

下詔“預備立憲”,預計十年內實施。

●宣統三年( 公元1911年)

頒布“憲政十三條例”,組內閣(歐美式近代內閣)。但是十五個內閣成員里,有九位是皇族,兩位下級貴族,余為漢人,故被譏為“皇族內閣”。

三月廿九,廣州黃花崗起義。

四月,四川爆發“保路運動”。

八月十九,辛亥革命發動成功。

十一月十三,中華民國成立,宣布廢除“宣統”年號,改為“中華民國”紀元。(民國元年)

●宣統四年、民國元年(1912年)

(農曆1911年)十二月廿五(公元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下詔退位,自此實行兩千餘年的中國專制的帝制王朝結束,避居紫禁城(即北京故宮)。

●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

五月十三,張勛擁戴溥儀復辟,重新稱帝,復用宣統年號,是為“宣統九年”。

五月十三,前中華民國國務總理段祺瑞於天津馬廠誓師,討伐帝制。

五月十四,新授一等公,中華民國大總統黎元洪逃入日本駐北京使館避難。

五月二十四,段祺瑞“討逆軍”進入北京,溥儀再度遜位。將溥儀等前清皇族禁閉在紫禁城。

●公元1924年-公元1967年

1924年11月05日,馮玉祥的軍隊包圍紫禁城,強逼溥儀取消皇帝尊號並且限二天內趕走溥儀。

1925年02月24日,溥儀逃往天津,先後居住於天津日租界的張園和靜園。

1932年02月16日,關東軍決定迎接溥儀為偽滿洲國執政。

1934年03月01日,正式登基稱帝,年號康德,又被稱為康德皇帝。

1945年08月17日夜,溥儀宣讀偽滿洲國皇帝退位詔書,宣告偽滿洲國正式解體。

1950年08月01日,溥儀與其他偽滿洲國263名“戰犯”,在綏芬河由蘇聯政府移交給中國政府,送撫順戰犯管理所受到約十年的思想再教育與勞動改造。

1959年12月04日,溥儀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根據國家主席劉少奇的特赦令予以釋放。

1967年10月17日,溥儀因病去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