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歷史
武則天執政時期,合州(今合川)慶林觀主蒲真應等為取寵於“聖神皇帝陛下(武則天)”而鑄造了一口的銅鐘。據考證:因為鍾重400斤,由陸路運往長安太困難,便由水路溯嘉陵江運往長安。運至保寧府(今閬中)時,傳來宰相張柬之等殺武后內寵張易之、擁中宗李顯即位,武則天下野後也隨即死去的訊息,蒲真應覺得現在送鍾已無必要,返回又嫌太重,因此便遺棄了銅鐘,所以使銅鐘流落在閬中,先後放在不同的地方,作為景點的點綴之物。“文革”浩劫中,有人以破“四舊”為名,企圖砸爛賣銅,但不知是誰出面保護使之僅傷其掛紐,後為閬中中學師生收藏,送交文管部門,保存了古鐘,而天寶塔卻在哪次浩劫中毀於一旦,成為人們遙遠的記憶。武后銅鐘距今1260年了,但仍光亮如舊,敲之,發聲清宏。

江上瓊樓百尺高,夜深風雨爭喧號,似聞有物在空際,吼聲動地如蒲牢……視之戒目色斑駁,聽之震耳聲鏗訇。道家《子部》載:合州慶林觀,多年摧朽,殿宇不修,穿漏尤甚,雨滴太上尊容。刺史楊師謨,夢太上示現,而左目有淚痕,乃巡謁諸觀,朝禮功德。至慶林方驗,尊像左目前,漏滴之痕,宛若垂淚。因皦薙荒蕪,恢張制度,創兩殿二樓,重門邃宇,壯麗華盛,冠絕一時。既畢,復夢太上謂之曰:子以崇葺之功,上簡玄府,當流化十郡矣。其後師謨累典符竹,日深渥恩,凡一十一郡,享壽九十焉大中年。
石刻
濮岩寺的石刻摩崖造像,沿山崖延伸一公里許,碑記石刻30餘處,摩崖造像近百龕。民國27年至民國34年抗戰期間,外省遷入合川的國立二中為避日機空襲,於濮岩山沿崖鑿防空洞,毀崖壁摩崖造像數十龕。“文化大革命”時期紅衛兵破“四舊”,濮岩山摩崖造像被砸毀過半,殘餘部分亦弄得肢體不全,特別是小佛灣內的造像千餘尊全部毀盡。“文化大革命”後期,生產大隊又將石刻碑記、摩崖造像最多的濮岩中段闢作採石場,致使碑記和這一段地區的摩崖造像徹底毀沒,現殘存部分摩崖造像龕窟。
現殘存摩崖造像龕窟如次:
1飛天群舞龕主佛2尊已殘,後壁浮雕飛天舞群尚完好。
2佛像龕主佛1尊,左右小佛各6尊,較完好。
3佛像龕主佛1尊,左右使者各11尊,較完好。
4佛像龕深浮雕主佛7尊,每尊高0.4米,肢體多殘損,後壁上淺浮雕花草圖案完好。
5飛天佛像龕主佛1尊,高3.5米,深浮雕,頭部和衣褶半殘損,左右小佛各6尊,每尊高0.4米,右邊小佛全毀。龕頂浮雕飛天二軀,左右
對舞,尚完好。
6三頭六臂佛龕主佛1尊,小佛16尊,頭和肢體皆殘損。
7毗盧千佛龕主佛1尊,高2.2米,面部被毀壞。左右侍者各1,每尊高1.7米,頭部損壞,龕壁鑿造淺浮雕小佛群,數以千計,姿態各異,
神情逼真,尚能辨識。龕左刻有南宋造像記,文云:“就尚余毗盧千佛一龕……時己已嘉定二年四月廿六日張慶宗刻石”。
8騎馬佛像龕主佛1座,高約3米,尚可辨識。
9佛像龕主佛2座,各高0.4米,剝蝕模糊不清。
10佛像龕主佛1座,高1.6米,深浮雕,頭部毀損,小佛左右各數座,全毀損。
11佛像龕主佛1座,高1米,深浮雕,左右小佛12座,多剝蝕不清。
12跨獸佛像龕跨獸佛像一座,通高1米,深浮雕,獸頭已毀。左邊殘文有“南宋開禧春申大受命工造”等字。
水井灣
水井灣名不見經傳,距離重慶著名的北碚文化區三十公里不到,一道濮溪灣卻隔開了合川城市的喧囂繁雜,凹陷的洋槐林托起巒頭高聳的龍池山,地脈遙綿兩里多的斷崖石壁上,密密麻麻地排列著千百尊大小不一的摩崖造像,還有碑記石刻30多處。最西頭是高與山齊的彌勒佛和盧舍那佛像,據說比大足石刻還要早一百多年哩。在這坡下有一口水井,每逢八月十五皓月當空,這雙大佛的倒影同映水中,紅衣金裝,法相莊嚴,成為合川“濮湖夜月”的著名景觀,這片寶地就叫水井灣。石崖東壁下初建於唐代的“定林寺”已經改為合川師專。為師生取水方便,單井也開鑿為雙眼井,也看不見水中的佛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