鈞瓷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千年神奇窯變迷世人 !北宋徽宗時期,鈞瓷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徽宗下令設立了專門為皇宮燒制珍品的“官窯”,並把鈞瓷列入皇室的“御用珍品”,規定民間不得使用。而位於禹州市城北的宋官窯遺址,正是當年為皇室燒制珍品的地方。
史料記載,每年皇室要從官窯精選三十六件珍品,對於剩餘的產品要全部打爛,分別深埋於五個大坑之中,防止有人把打爛的瓷器碎片重新恢復。而負責此項工作的是朝廷的四品大員。由此足見宋徽宗對鈞瓷的鐘愛。也正是因為此,便有了“莫道世間黃金貴,不如鈞瓷一把泥”、“雅堂無鈞,不可自夸富”之說。
宋代鈞瓷特點
鈞瓷釉以釉層渾厚滋潤,柔和勻淨為特色,具有明快的流動感。釉色以紅、藍為基調,融熔一體,形如流雲,燦如晚霞,變幻莫測,古人稱其為“窯變”。
宋鈞窯變工藝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鈞釉初尚天青或“色重而藍”的天藍,因在青料中加有銅質,經氧化、還原焰作用呈現紅色,並與青色相互融合,形成青中帶紅、紅里泛紫、紫中藏青或紅、藍、紫相間,猶如玫瑰,又像海棠,或似晚霞的瑰麗畫面。這種青、紫並重的基本色調,主要以官辦的鈞窯為代表,具體表現為青藍釉施於器內,紅紫釉施於器外,也有內外皆施青藍釉的;而且官鈞的青藍釉有別於北宋早期以神後鎮劉莊窯為代表的民窯天青釉那樣純粹而勻淨,大都是在深藍色背景上布滿近月白色汗珠狀的流紋,少數燒得好的則遍布紅紫色迂徊曲折的蚯蚓走泥紋,或在紅紫色背景上遍布藍白色流紋。這些特徵正好與《陶雅》中“宋鈞之紫,汗漫全體,暈成一片”及“內青外紫”的記載相吻合。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
宋鈞釉中的紅色是由於還原銅的呈色作用,還含有一定數量的二氧化錫,而在天藍釉、天青釉和月白釉中氧化銅的含量較低。宋鈞的紫色釉斑,是在青藍色釉上塗一層含有氧化銅的釉,在還原焰中煅燒,隨著窯室溫度的高低和還原氣氛的濃淡變化,使釉料中的銅、鐵元素呈現出不同的顏色,變化之多,難以盡述,古人曾用“入窯一色,出窯萬彩”、“鈞瓷無對,窯變無雙”、“千鈞萬變,意境無窮”等詞語形容鈞瓷窯變色彩的豐富靈活、微妙神奇。
高倍鏡下觀察釉層
這是一百倍顯微鏡下觀察到,宋代鈞瓷吃土的情況。
高倍鏡下觀察鈞瓷底部
古人曾用“入窯一色,出窯萬彩”、“鈞瓷無對,窯變無雙”、“千鈞萬變,意境無窮”等詞語形容鈞瓷窯變色彩的豐富靈活、微妙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