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公元2084年, 採礦工人奎德被持續的夢境所困擾,那是一系列發生在紅色火星上的體驗。奎德接受了回憶旅行的服務,但是虛擬記憶的過程突然出現錯誤,有陌生人出現並指出他是火星獨裁者針對反政府武裝派出的特工,結果因為一名女子梅麗改變了立場,奎德動身前往火星,那裡有一切的謎底,到火星後發現,他原本是一個火星人,是一個被移植了地球人記憶、安排了地球人身份的火星間諜。他的任務是為試圖徹底統治火星的暴君科哈根刺探火星上地下抵抗組織的情報,找出抵抗領袖的行蹤。有了地球人思維的奎德重返火星後發現火星上的專制、殘暴與罪惡,於是反戈一擊,最終毀滅了科哈根的妄想。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Douglas Quaid/ Hauser | 阿諾·施瓦辛格 | ---- |
Melina | 雷切爾·蒂科汀 | ---- |
Lori | 莎朗·斯通 | ---- |
Vilos Cohaagen | 羅尼·考克斯 | ---- |
Richter | 麥可·艾恩塞德 | ---- |
George/ Kuato | Marshall Bell | ---- |
Benny | Mel Johnson Jr. | ---- |
Helm | Michael Champion | ---- |
Dr. Edgemar | Roy Brocksmith | ---- |
Bob McClane | Ray Baker | ---- |
Dr. Lull | 羅絲瑪麗·鄧斯摩爾 | ---- |
Additional Voices | 安妮·洛克哈特 | (voice) |
Additional Voices | Kamala Lopez-Dawson | (voice) |
Additional Voices | Morgan Lofting | (voice) |
職員表
製作人 | Buzz Feitshans、Robert Fentress、馬里奧·凱薩、Elliot Schick、羅納德·舒塞特、安德魯·G·瓦吉納 |
原著 | 菲利普·迪克 |
導演 | 保羅·范霍文 |
副導演(助理) | 維克·阿姆斯特朗、Guillermo 'Memo' Carreno、Efren del Moral、Matthew Feitshans、Ileana Franco U. |
編劇 | 菲利普·迪克、羅納德·舒塞特、丹·歐班農、喬·普維爾、加里·戈德曼 |
攝影 | 約斯特·瓦卡諾 |
配樂 | 傑瑞·高史密斯 |
剪輯 | Carlos Puente、Frank J. Urioste |
藝術指導 | 威廉·山德爾 |
美術設計 | José Rodríguez Granada、James E. Tocci |
服裝設計 | Erica Edell Phillips |
視覺特效 | 埃里克·布雷維格 |
(參考資料連結)
角色介紹
| |
| |
|
(參考資料連結)
幕後花絮
•該片最初敲定的導演是大衛·柯南伯格,甚至在保羅·范霍文接手之前已經完成了一些劇本草稿。
•該片劇本曾有40多個版本,在一些版本中奎德的身份是會計師。
•傑夫·布里吉斯、派屈克·斯威茲和理察·德萊福斯都曾是扮演奎德的人選。
•在影片拍攝期間,莎朗·斯通嚮導演保羅·范霍文抱怨說無法確認自己扮演的羅莉是否嫁給了奎德。
•約翰尼·凱伯吹的口哨是挪威國歌。
•片中奎德扮作胖女人時,他交給警衛的護照是扮演胖女人的Priscilla Allen的護照。
•電影中捷運的場景是在墨西哥城的捷運中拍攝的。
•該片的最初版本由於大量暴力畫面而被美國電影協會評定為X級,在經過重新剪輯處理之後,該片被改為R級。
•用於表現火星地貌的微縮模型是根據火星照片製作的,
•片中出現了77具死屍。
•在剪輯中刪剪的畫面包括在自動扶梯上的追殺中,奎德將別人的身體當作盾牌。
•該片改編自一部短篇小說,該書的改編權在1974年便被買下,16年後才被搬上銀幕。
•在影片拍攝期間,全體劇組人員突發食物中毒,只有阿諾·施瓦辛格安然無恙,因為他的食品是在美國定製的。1987年,施瓦辛格在拍攝《鐵血戰士》時,曾因墨西哥飲用水不過關而患病,此後他一直心有餘悸,不敢再對飲食問題掉以輕心。
•庫特伍德·史密斯(Kurtwood Smith)曾被邀請扮演片中的里科特,但他認為里科特與自己在1987年《機器戰警》中扮演的角色相近,於是拒絕出演。
•克里斯多福·里夫也曾是扮演奎德的人選。
•阿諾·施瓦辛格曾希望出演1987年的《機器戰警》,後來由於服裝問題而作罷。看過完成後的《機器戰警》的施瓦辛格十分看好保羅·范霍文的作品,並希望與其合作,於是決定出演該片。
•片中的一些車輛由Quincy-Lynn公司於1977年至1984年間設計並製造,如今這家公司已經更名為Robert Q. Riley,仍在接受訂單服務。
穿幫鏡頭
•在現實中,人體在經受急劇的減壓時並不會膨脹和爆炸,只會因窒息而亡,偶爾可伴發鼻出血及其他毛細血管出血。
•在接近影片結尾處,奎德用自己的全息圖像愚弄包圍自己的保全,保全朝全息圖像開槍卻未能擊中對面的同夥。
獲獎記錄
年份/屆數 | 獎項 | 種類 | 獲獎方 |
1991;第63屆奧斯卡金像獎 | 特別成就獎 | 獲獎 | 埃里克·布雷維格、羅伯·伯汀、Tim McGovern、Alex Funke |
最佳音響 | 提名 | Nelson Stoll、Michael J. Kohut、Carlos Delarios、Aaron Rochin | |
最佳音效剪輯 | 提名 | Stephen Hunter Flick | |
1991;第14屆日本電影學院獎 | 最佳外語片 | 提名 | 保羅·范霍文 |
1991;第17屆土星獎 | 最佳服裝 | 獲獎 | Erica Edell Phillips |
最佳科幻電影 | 獲獎 | Paul Verhoeven | |
最佳男主角 | 提名 | 阿諾德·施瓦辛格 | |
最佳女配角 | 提名 | 雷切爾·蒂科汀 |
(參考資料連結)
幕後製作
《宇宙威龍》的劇本初稿由《異形》編劇丹·歐班和羅納德·舒塞特聯手完成,創作靈感源於科幻作家菲利普·迪克的短篇小說《We Can Remember It for You Wholesale》。
該片的製作人迪諾·德·勞倫提斯決定讓理察·德萊福斯擔綱主演,而有意執導該片的大衛·柯南伯格卻希望由威廉·赫特主演。在《沙丘》票房失利之後,勞倫提斯也對該片失去了興趣,阿諾·施瓦辛格立即抓住這一難得機遇,他說服卡羅可電影公司(Carolco Pictures)買下影片改編權,除此之外,施瓦辛格還享有極大限度的決策權。
在成為《全面回憶》台前幕後的掌門人後,施瓦辛格首先著手的便是親自招募保羅·范霍文出任該片導演,范霍文為此找來編劇加里·戈德曼與舒塞特共同致力於劇本。范霍文還聘請了多位合作過《機械戰警》的昔日搭檔,其中包括演員羅尼·考克斯、攝影師約斯特·瓦卡諾、藝術指導威廉·山德爾和特效設計師羅伯·伯汀。
影片大部分在墨西哥城拍攝完成,其中的未來派捷運站和機車確實是墨西哥公共運輸系統的組成部分,只是車廂被噴塗成灰色並添加了電視監視器。該片起初被定為X級,在刪減了部分暴力場景和運用多角度取景後,才最終被定為R級。《全面回憶》是最後一部大規模採用微縮景觀特效的好萊塢大片,共有五家特效公司效力於該片,片中唯一的CGI特效是時長42秒的掃描旅客骨骼及其私藏槍枝的X光畫面。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電影製作機構 | Carolco International N.V. | Carolco Pictures Inc.[ | TriStar Pictures |
特技製作公司 | 工業光魔公司 |
上映日期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美國 | 1990年6月1日 | 聯邦德國 | 1990年7月26日 | 葡萄牙 | 1990年7月27日 |
英國 | 1990年7月27日 | 愛爾蘭 | 1990年7月27日 | 西班牙 | 1990年7月30日 |
荷蘭 | 1990年8月10日 | 匈牙利 | 1990年8月23日 | 菲律賓 | 1990年9月4日 |
泰國 | 1990年9月4日 | 希臘 | 1990年9月7日 | 瑞典 | 1990年9月7日 |
巴西 | 1990年10月3日 | 法國 | 1990年10月17日 | 中國台灣 | 1990年10月19日 |
土耳其 | 1990年10月26日 | 丹麥 | 1990年11月2日 | 阿根廷 | 1990年11月15日 |
中國香港 | 1990年12月6日 | 澳大利亞 | 1990年12月6日 | 日本 | 1990年12月10日 |
印度 | 1990年12月10日 | 芬蘭 | 1990年12月14日 | 韓國 | 1990年12月19日 |
挪威 | 1990年12月 | 捷克斯洛伐克 | 1992年4月9日 | 俄羅斯 | 1992年6月6日 |
(參考資料連結)
影片評價
施瓦辛格在動作片領域裡的佳作,該片以場面宏壯、氣魄非凡著名,而且還捧紅了另一位演員——莎朗·斯通。 (國際線上 評)
該片成功地將電腦影效和數碼音響引入電影製作, 有極高的觀賞性。影片不僅動作場面火爆,而且特技場面極大,尤其最後整個星球改造的場面在大銀幕上絕對是效果驚人。 (21CN娛樂 評)
電影中勾勒了一幅雖然先進,但乏味陰暗的未來圖景,開頭一段奎德生活的段落對未來世界的日常生活有富於想像力的描繪。 (網易娛樂 評)
雖然荒謬卻充滿趣味。 (Daily-Reviews 評)
好萊塢90年代最棒的動作片之一。 (Reel Film Reviews 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