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則不固

學則不固

學則不固,一為“不莊重就沒有威嚴,所學也不堅固”,一為“加強學習可以防止固陋,避免孤陋寡聞。”

釋義

解釋一:與上句“君子,不重則不威”相連解釋,“學則不固”釋義為“不莊重就沒有威嚴,所學也不堅固。”這裡,“固”作堅固、牢固解釋 。

解釋二:獨立解釋“學則不固”,把“固”解釋為“蔽、固陋、閉塞、孤陋寡聞”,“學則不固”則解釋為“加強學習可以防止固陋,避免孤陋寡聞。”

出處

《論語.學而》: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可以使人不閉塞;要以忠信為主,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重:莊重、自持。

主忠信:以忠信為主。

無:通毋,“不要”的意思。

不如己:一般解釋為不如自己。另一種解釋說,“不如己者,不類乎己,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也。”把“如”解釋為“類似”。後一種解釋更為符合孔子的原意。

過:過錯、過失。

憚:音dàn,害怕、畏懼。

評析:

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應當具有的品德,這部分內容主要包括莊重威嚴、認真學習、慎重交友、過而能改等項。作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從外表上應當給人以莊重大方、威嚴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穩重可靠,可以付之重託。他重視學習,不自我封閉,善於結交朋友,而且有錯必改。以上所提四條原則是相當重要的。作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過則勿憚改就是對待錯誤和過失的正確態度,可以說,這一思想閃爍著真理光輝,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美品德,對於研究和理解孔子思想有重要意義。

辨析

《論語》中“學則不固”的“固”歷來有歧義,有釋為“蔽”,有釋為“堅固”,從詞源上及文獻看,此二義均為常訓,但在上下文關係中看,訓為“蔽”更合理;從孔子的人生追求來看,學問當破除固陋、執滯而上達於“道”,更應以不固陋而不是堅固。

《十三經註疏》《論語註疏》 錄孔安國註:“固,蔽也。一曰言人不能敦重,既無威嚴,學又不能堅固,識其義理。邢昺[bǐng]《正義》曰此章勉人為君子也。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其說有二:孔安國曰,固,蔽也。言君子當須敦重,若不敦重,則無威嚴;又當學先王之道,以至博聞強識,則不固蔽也。一曰固謂堅固。言人不能敦重,既無威嚴學又不能堅固識其道理也。明須敦重也 。”

朱熹《論語集注》釋為:“‘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重,厚重。威,威嚴。固,堅固也。輕乎外者,必不能堅乎內,故不厚重則無威嚴,而所學亦不堅固也。 ”取第二義“堅固”。只語不提另一義 。

清·劉寶楠《論語正義》也保留了孔安國的兩種解釋,並說“鄭(玄)注《曲禮》雲‘固,謂不達於理也’,注《祭義》雲‘固猶質陋也’,皆閉塞之義。”“《詩·天保·傳》:固,堅也。亦常訓。”但解釋本句為“不能敦重,無威嚴,固知其學不能堅固也。義與前異,亦略通。”言下之意,釋“陋”較通達。

錢穆先生《論語新解》說:“‘學則不固’:此句有兩解。一,固者堅固義,人不厚重,則所學不能固守勿失,承上文言。一,固者固陋義,人能向學,斯不固陋,四字自成一句。”照錄前解。但他又補充說:“今按本章分指五事,似當從後解。若依前解,當雲學而不固,或雖學不固,始是。” 進一步從句法上進行辨證。

楊樹達先生在《論語疏證》 中,取《廣雅·釋言》:“固,陋也”解釋,並引《禮記·哀公問》句“公曰.寡人固.不固.焉得聞此言也.”及《左傳· 定公十年》“吾偽固而授之末”句兼杜注“ 偽為固陋不知禮者,以劍鋒末授之。”提出“學則不固,謂人能學則不至於固陋鄙倍也。此與‘敏則有功’, ‘信則人任焉’句例相同。與上句別為一事,承上句訓說者非也。” 其旁證:《陽貨》“由也”句“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盪;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