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村火神廟廟

碑文載,孫村火神廟始建於明仁宗洪熙元年,也是石家莊一帶惟一的一座火神廟。 嘈雜的聲音傳出好遠好遠,所以,人們又稱孫村火神廟廟會為“響廟”。 至於火神廟廟會,其規模只是一台大戲幾棚雜技演出了。

歷史

歷史上,石家莊郊區每年有13家18次廟會,解放後逐漸減少,至今僅剩8家了。最具特色的要算孫村火神廟廟會
碑文載,孫村火神廟始建於明仁宗洪熙元年,也是石家莊一帶惟一的一座火神廟。廟內火神紫臉紅髯紅髮紫袍,一手持銅一手托赤蛇,身後飾以火苗圍成的光環,大殿壁畫除日值皮、時值皮外均與火的故事有關。其實,火神是民間將神話傳說中掌管火的祝融氏偶像化了。
孫村火神廟廟會為陰曆四月二十八日,不少善男信女在廟門前早早就搭起了很多神棚,神棚披紅掛綠吊牌匾,裝飾得十分講究。神棚內供奉著各路神仙,晝領先燃燭不斷,加之焚紙池內不停地煙火,使廟會整日籠罩在藍色煙霧與焚燒香紙的味道之中。神棚外圍是各種民間花會、雜耍的表演場地。再外層就是各路雲集來的商賈小販們擺設攤位的交易場所及請來的連台大戲了。廟會上買的、賣的、看的、玩的十分熱鬧。嘈雜的聲音傳出好遠好遠,所以,人們又稱孫村火神廟廟會為“響廟”。

傳說

據傳,清鹹豐六年,廟會期間恰逢西北風大作。颳倒的旗桿砸壞了不少神棚,引起了“火燒連營”。乃後就有迷信的人們傳出了“緣由”,說什麼廟門前的神棚擋住了火神爺的去路,特別花會舞蹈是奉敬火神爺的,火神爺卻看不見,享受不到,結果被惹惱的火神爺,弄出這場火災……在迷信思想的主宰下,第二年,廟前就騰出一片很大的開闊地,專供各種花會舞蹈的表演使用,意思是好讓火神爺獨享其樂。

廟會日程

四月二十八是正廟,也是花會藝術活動的高潮。從傍晚開始直到下半夜,一班表演接一班表演,聲勢大,氣氛濃,景象十分壯觀。
廟會的花會活動大多與火有關——點天燈、上燈山、打鐵花、噴火樹、鬧花燈、火流星、走線火龍等。使廟會文化活動具有鮮明的特色。

現況

通常由火流星開圓場。二幾十個火流星把式將一對對流星輪鏇得溜圓,形成無數火紅的圓圈。伴以急促的鑼鼓聲,或頭頂平鏇或背後斜鏇或左右麻花鏇,一聲吶喊,流星一齊騰空飛起,所有的流星手來個前滾翻再接住流星繩鎖繼續鏇舞。鏇出呼呼的風聲帶出拖長的火苗……直博得圍觀人喝彩聲不斷。不過,在諸多活動中,最為精彩最為熱鬧的要數走線火龍和點天燈了。先就走線火龍而言,五六丈長的兩條龍,通身由帶著活頁的金屬鱗片做成,每具鱗片為紅色並飾以金邊,中間挖一皮球大圓孔。透過圓孔和時時掀動的鱗片,顯出龍體內燃燒的燭光。一人手持紅繡球(蜘蛛精)翻著筋斗躍入場內,引起二龍戲蛛。鼓催龍急,二龍上下翻舞,全身鱗片發出“嘩啦啦“的聲響。高潮時,手持龍頭的人點燃串於龍體內的火藥捻兒,頓時,龍口和鱗片一起噴射出一束束火星,謂之金龍發恕,隨後,兩條龍口同時咬住“紅蜘珠”就地擺弄,以示二龍降經。繼而上場的是點天燈——三十多根兩丈高的杉木桿頂端點燃著尺把長的繒頭大蜡,散戳於場內。無數荷花燈串舞於“天燈”之下,伴以歡快的鑼鼓,時而團聚於一起成圓椎形,謂之“燈山”,時而擺出“天下太平”或“江山千古”字樣。整個場內燈海起舞,人聲喧鬧,氣氛十分熱烈。
孫村火神廟廟會一般歷時五天,規模之大綿延到周圍幾個村子,所以自古有“孫村過大廟,鄰村跟著鬧”的說法,不過,自日寇侵華後,廟會的盛況一下衰落下來。“走線火龍”也在民間絕跡了。時至今日,隨著省城建設的飛速發展,孫村幾乎被“裹”在市區之中。至於火神廟廟會,其規模只是一台大戲幾棚雜技演出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