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文子廟碑

季文子廟碑,位於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尚岩鎮境內文峰山前,現存廟碑為元代所立。

位置

季文子廟碑 ,位於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尚岩鎮境內文峰山前,文峰山盤山路東側。南約30米有兩顆東西並列的古銀杏樹。

季文子

季文子(公元前?-前568年),春秋時魯國執政,“三桓”之一,歷相宣公、成公、襄公,曾設蘭陵為次室,為政清廉,頗有聲譽,死後葬於此山,後人為了紀念季文子,把此山叫做魯卿山、季山,文峰山。並在山上建有季文子廟,已廢。

廟碑概述

現存季文子廟碑,為元代所立,座北朝南,殘高1.65米,寬1.1米,厚0.32米,青石質,原碑為圓首篆額碑,碑座為一探首右顧得神龜石刻。廟址上還存石幢一個,石柱1個,位於季文子廟碑兩側。占地面積約100平方米。廟碑正面豎刻十四行,為楷體間雜著部分行書,碑陰為捐銀姓名。殘碑的正面左邊記載:“□水縣尹兼管本縣諸軍奧魯勸農事劉璧撰額/鄉貢進士王佐撰之書/知觀顏志佑立石。”中間正文分兩段,碑文記述季文子生平政績等,部分字跡多斑駁。右邊鐫刻著主事人的名號:“臨沂縣主薄黃國瑞/臨沂縣尹兼管本縣諸軍奧魯勸農事張汝賢/臨沂縣達魯花赤,兼管本縣諸軍奧魯勸農事忽都不花;安田縣尹兼管本縣諸軍奧魯勸農事張玠/□□都浙軍南五州上千戶所事王甫/□□都益路沂州邦官趙章/□州知州兼管本州諸軍奧魯勸農事劉繼祖/□州達魯花赤兼管本州諸軍奧魯勸農事馳山。”最後幾行小子,鐫刻著幾位觀主的姓名。現存殘碑碑文為元代鄉貢進士王佐所撰書,是根據元代憲宗九年王良弼所撰寫的《重修季文子廟記》碑文(見費縣縣誌),進行追憶刪減而成的。此廟碑對於研究季文子生平和古代碑刻藝術具有重要的價值意義。

重修季文子廟記

[元]王良弼

季文子,魯大夫,諱行父,季友之孫,是為季孫。文公六年,公俶為政,使聘於陳,遂娶而歸。惟公克勤於邦,克儉於家,綏懷遠邇,有大臣節。觀於諫莒仆之賂;使齊歸汶陽之田;如晉致苕邱之執;見晉侯之不敬,知其不為盟主;謂齊侯伐有道,知其不免於難。其嘉言善行,俱載魯史,不可歷舉。

方周之衰,晉、楚爭盟,魯欲與楚,文子不可,遂往來齊、晉,交聘諸國,周旋其間,不避艱險。使諸夏之盟不入於彝者,公之力也。

至襄公五年冬,辛未,公卒,《傳》曰:“大夫入殮,公在位,宰庀其家器以為葬具;無衣帛之妾、無食粟之馬,無藏金玉,無重器備。”君子以為“相三君而無積”。於戲!余於是益知公之忠於魯也。當宣成之際,祿去公室,政在大夫,三家擅魯之權,人各私其己,肥其家。公獨不然,廩恭儉之資,守清忠之操;不以寶玉為悅,而以安社稷為悅;不以妻妾之奉菲薄為憂,而以宗廟顛廢為憂。公之存亡,魯之安危系焉;誠社稷之臣也!且富貴人之所同欲,公獨視之恬然,非其胸中素有所存者能如是乎?相其君,顯其名於天下,不能者能之乎?字其民,施其澤於國,不賢者不能也!非若叔世之臣,事君之禮薄,奉己之祿厚,食前方丈,侍妾數百,衣錦曳繡,殊方之物畢填其第,苟不為賄賂之污者能幾乎?故聞公之風者,貪夫廉,鄙夫愨,其有功於名教也如此。若夫宣立而納賂於齊,使晉求遭喪之禮,亦公生平少疵。人非堯舜,安能每事皆善?大抵《春秋》之法,責備賢者,錄人之善,不諱人之惡;紀人之過,不掩人之功。是故孔子稱管仲則大其功而小其器,豈可掩公之善哉?

夫費,公之食邑也,費人思公之功不能忘,築祠祀之,歷代以來,綿綿不絕。暨金明昌間,道士杜公於祠陰結茅為廬,開石引泉,以為棲寢之所。右有泉一泓,其味清冽,遂名“龍泉觀”。世掌所祀。逮皇元詔忠臣烈士之祠有廢者,官為之葺,是以公祠得而舉也,厥後有道士顏志佑來掌其祠,見廟像為風雨所頹,乃集裡人而告之曰:“維公之堂,自經中原板蕩之後,間有修之,皆未可觀,今欲崇其堂,民願役者聽。”僉曰:“維公之靈,邦人所賴以安。凡有水旱疾疫,禱之立應,蒙公之賜甚厚,敢不趨其事!惟命是從。” 志佑於是鳩工斬木,自戊午冬始厥工,民之趨事猶子事其父也。越明年己未春,工畢,四方來祀之者,方可瞻仰。志佑一日告余曰:“堂既成矣,欲勒石以紀其事,於予為我志之?” 余曰:“噫!公之忠烈著於天地,非鄙人俚語所能盡。” 固辭之,弗得,而遂為之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