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全鑒

孟子全鑒

《孟子全鑒》是2010年中國紡織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孟子。

編輯推薦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繼《論語》之後又一部語錄體的儒家經典著作。
《孟子》記載了孟子的言行和一些生平事跡,涉及政治、哲學、教育和文藝思想等各個方面。其問的大部分文章都議論風發,文辭華麗,大氣磅礴,奔放不羈,處處展現孟子善於雄辯的鮮明特色,對後世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
《孟子》中的至理名言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內容簡介

《孟子全鑒》在對原典注釋、翻譯的基礎上,以全新的解讀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語言去接近《孟子》,讀者可深切感受到孟子的仁愛思想和思辨智慧,從而將先賢思想更好地運用在現實生活中。 《孟子》是儒家精典著作,被列為“四書”之一,它既吸收了《論語》中的精華,也接受了《大學》、《中庸》的一些特點。其文章議論風發,文辭華麗,大氣磅礴,奔放不羈。

作者簡介

作者:(戰國)孟子 合著者:東籬子

圖書目錄

卷一 梁惠王(上)

本卷圍繞為政者應施行王道,反對暴政,一切施政措施都要符合仁義準則展開。各章所記對話不離“仁政”的話題,具體包括反對攻伐,發展生產,減輕刑罰賦斂,使老百姓過上豐衣足食的生活等,在此基礎上以孝悌之義教導百姓,便可以抵禦外侮,從而使天下歸服。孟子指出在思想上,要樹立起“不忍人之心”,要樹立起仁愛的觀念。有了“不忍人之心”,才能有“不忍人之政”,亦即仁政。孟子雖把“義”放在“利”之上,但他所謂的“義”,主要內容卻是人民的“利”,凡政策由此出發,做法與此相合,便是“義”。否則不然。同時,熱情讚揚“與民同樂”的古聖,又尖銳批評“率獸食人”的今王。

莫要凡事都講利/2

與民同樂是最大的快樂/4

五十步莫要笑百步/6

保障民生加強教育/7

不做帶頭損害他人利益的人/9

行仁義則會天下無敵/11

在其位不謀其政的領導不受愛戴/12

大過小過都是過錯/14

推廣善舉受益無窮/16

做法偏離想法,就是緣木求魚/18

豐衣足食方能興禮教/21

卷二 梁惠王(下)

本卷進一步闡述和發揮仁政的思想和學說。孟子認為仁義的準則應該是為政者處理國家政事的根本立腳點,仁義的思想應該貫徹在國家政治生活的各個方面。比如在用人方面要任用賢人,堅持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的原則,還要就實際的政績進行考察。在處理和鄰國的關係上,仁政的原則就是體察鄰國的國情,順應鄰國的民心:他主張施行仁政應該體察老百姓的疾苦,為政者應該和老百姓休戚與共,做到憂則與民同憂,樂則與民同樂。這些都反映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另外,在孟子看來,一時的存亡興廢是不足為懷的,勉力行善,便是盡了人的本分,至於成功與否,卻不是人人可以指望的,所以也不必計較。

快樂不能以他人痛苦作地基/24

老百姓的口碑是大與小的標尺/26

匹夫之勇難成大事/28

樂憂全為天下事/30

與民共冷暖才是王道/32

左顧右盼意在迴避問題/34

兼聽則明/35

不做萬夫所指的人/37

凡事以我為中心的領導難成事/38

失人心者失天下/40

戰爭勝負取決於民心/41

關注民生才能凝聚民心/43

讓人生死相依之國必勝/44

積善事全為子孫後代/46

行仁政的人人人嚮往/47

小人主宰不了世事發展/49

卷三 公孫丑(上)

本卷著重闡述了“四端說”和“浩然正氣說”。

孟子認為,仁政的基礎在於“仁心”。為政者所以應該施行仁政,就在於“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孟子還進一步地論證了“不忍人之心”的產生和形成,他認為是自然產生的,不是為了某種目的故意做作出來的。

本卷從內容上可以大致分為兩組。其中一組論述仁政的問題。這部分對於當時各諸侯國的暴政有所揭露,並認為這樣的形勢正是推行仁政的大好時機;與此相反的“霸道”,則是靠武力征服,那是不能使人心悅誠服的。至於仁政的具體措施,具體提出了五項政策,大意是尊賢使能、減免賦稅、實行井田制。

另一組則論及個人修養以及人性方面的問題,集中概括了孟子在人性問題上的主張。

解民倒懸則會贏取民心/52

浩然正氣是大丈夫的氣度/54

學者要堅持“不動心”的研學精神/58

以德服人方能教化天下/61

防患於未然是成功之道/62

仰之若父事事必成/63

人都有不忍傷害別人的心/65

遇事多從自身找原因/66

聞過則喜的人進步會很快/68

凡事應學會靈活處理/69

卷四 公孫丑(下)

本卷主要記述了孟子在齊國的言論和活動,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品德和政治主張。

在前半部分。他論述了對戰爭勝負起決定作用的因素不是天時、地利,而是人和。並提煉出一個主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表現出孟子民本思想的一個側面。

在後半部分.多記述孟子在進退去就方面的言行,以及待人接物的事跡。孟子到齊國活動。不僅是為了宣傳自己的學說和主張,同時也是極力想找一個能夠重用自己。施展自己抱負的地方。但齊國的統治者不能禮賢下士,對老百姓橫徵暴斂,且不斷地發動戰爭,施行兼併和征伐。這和孟子的學說、主張背道而馳,於是孟子終於離開了齊國。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72

對有氣節的人不要隨便待之/73

君子不會被金錢收買/76

下級犯錯上級責任難推/7 7

在其位就要謀其政/79

自作主張有時會失去朋友/80

孝敬應趁老人健在日寸/81

以暴制暴沒有好下場/82

有過則改是正確的處事姿態/84

真正的商人不會做壟斷市場的事/86

優秀的領導周圍一定有好的助手/88

有誠心的人總在爭取一切機會/90

當今之世棄我其誰/92

良才擇明主/93

卷五 滕文公(上)

卷六 滕文公(下)

卷七 離婁(上)

卷八 離婁(下)

卷九 萬章(上)

卷十 萬章(下)

卷十一 告子(上)

卷十二 告子(下)

卷十三 盡心(上)

卷十四 盡心(下)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