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的歷史

如果說孝感的得名是在孝昌縣名的基礎上產生的,那么,孝昌的得名應該是與古江夏郡之孝昌地域裡的多位孝子孝行有關的,不應只是和某一個孝子有關的。 況且,李存勖是公元924年即位的,《二十孝圖說》一書是元代才問世的,不像《楚國先賢傳》那樣是李存勖在世之前,幾乎與孟宗時間相隔不長問世的。 所以,李存勖在改孝昌為孝感時,不能不考慮本地孝子孟宗的因素,此其一。

1 五代後唐改孝感的歷史
“孝感”一詞作為地名出現,是在後唐莊宗同光二年(公元924)年的事,在這之前的近500年內,上溯到劉宋孝建元年(公元454)年,這裡是被叫做孝昌縣的。那么,公元924年距孟宗的卒年只有153年,距黃香的卒年有318年,距董永的卒年更遠,有400年左右的歷史。

近日有作者把五代後唐時代孝昌縣改名為孝感縣的歷史寫成一篇可讀性較強的傳奇故事,當然把歷史寫成傳說固然很美,但其由孝昌縣改名為孝感,其本身也應該有著傳奇故事之外的來歷。

如果說孝感的得名是在孝昌縣名的基礎上產生的,那么,孝昌的得名應該是與古江夏郡之孝昌地域裡的多位孝子孝行有關的,不應只是和某一個孝子有關的。“孝昌”之寓意,很明顯就是表明了“孝子昌盛”的意思,“昌”字的釋義除了有:日光、明、佼好、慶……之外,更多的意思就是“昌盛”。我們知道,孝昌縣原來屬古安陸地,歷史上稱“黽阝”。公元454年,劉宋朝的當政者宋孝武帝劉駿是在除掉自己的長兄劉邵後登位稱帝的,他一方面為了洗刷自己的殺兄之責,表明自己的行為是替父報仇,是一種“孝行”(因為他的長兄劉邵曾弒父稱帝);另一方面劉駿也在各個方面表白自己的孝道,他根據安陸、黽阝地(今安陸以東,大悟縣西南)流傳三位孝子的故事情況,便在安陸以東、大悟西南另置一縣,起名孝昌。從公元454年新置孝昌縣之縣治距孟宗故里橫不過十幾里地的情況看,不能不認為統治者在起縣名時更多地考慮了孟宗的因素,這在後來從孝昌縣改名為孝感縣的歷史中更能清楚地看到這一因素。

眾所周知,後唐莊宗李存勖之所以要把孝昌縣的縣名換掉,是因為其祖父的名字叫李國昌,孝昌縣的“昌”字犯了其祖父的名諱,為避名諱,孝昌縣換名是勢所必然,那么,面臨再一次更改縣名時的孝親因素,李存勖也不會不考慮此地孝子眾多這一因素的。

“孝感”二字,最先是與孟宗直接發生著聯繫的。與孟宗出生稍後問世的《三國志·吳志·孫皓傳》裴松之注引《楚國先賢傳》一書云:“(孟)宗母嗜筍,冬節將至,時筍尚未生。宗入竹林哀嘆,而筍為之出,得以供母,皆以為至孝之所致感。”早在晉代成書的《楚國先賢傳》中,就為孟宗哭竹的故事點明了孟宗“至孝之所致感”的孝行所在。反觀董永呢?雖然最早記載董永事跡的載體當數竣工於公元200年左右的武氏祠石刻畫像,其次是曹植約作於公元222年的《靈芝篇》一詩,其後有晉代乾寶的神怪小說《搜神記》和宋代李昉的《太平廣記》,無論是從武梁祠石刻畫像還是到《太平廣記》,(曾傳西漢劉向作《孝子圖》里提到董永事,但無可考證)記載董永故事時均未提到過“孝感”二字。至於元代成書的《二十孝圖說》中,固然有對董永的贊詩:“孝感動蒼穹”,但同時也有對虞舜的“孝感動天心”的贊詩和對孟宗“孝感天地”的贊語,比較起來,對孟宗的贊語比對董永的贊詩更顯得直白和明確,如果說董永的孝行是“感天”,那么孟宗的孝行則是“動地”(動地而竹筍生)二者各有所重,不可偏頗。這才組成了孝感孝子感天動地的完美孝行。況且,李存勖是公元924年即位的,《二十孝圖說》一書是元代才問世的,不像《楚國先賢傳》那樣是李存勖在世之前,幾乎與孟宗時間相隔不長問世的。所以,李存勖在改孝昌為孝感時,不能不考慮本地孝子孟宗的因素,此其一。

 其二,孝昌縣治自唐開元(721——741)年間移至澴水上游,故址在今孝昌縣王店鎮的黃城村附近,此地距孟宗的出生地直線距離約17公里,地緣較近確實便於李存勖更改縣名時“就地取材”。

 另外,從李存勖及其屬下的官僚們的重門伐不重平民的稟性來看,他更改縣名時對本地名人中有著顯赫地位的孟宗不會不另眼相看。因為,李存勖即位時,對高官朱門是優待有加。即位之初,他即封“豆盧革為門下侍郎,盧程為中書侍郎,並同平章事。”而“豆盧革、盧程皆輕淺無他能。”但“上(指李存勖)以其衣冠之緒,霸府無僚,故用之。”由此可見一斑。至於董永,也許他在李存勖眼中只是個流寓孝感的平民,不是土生土長的人物,而且,董永孝親事跡的前半部分“鹿車載父”是發生在山東省博興董永的老家,與孝感無涉,而且其社會地位十分低下,顯然是不及孟宗位極人臣之顯赫的。李存勖更改縣名時不會不考慮到這一現實情況的。

  時下“孝感因董永賣身葬父孝感動天而得名”之說,如果把它作為一種傳說和假設來看,倒是無可厚非的,如果把它作為一種歷史來看,則完全有失偏頗,應該說,李存勖於後唐同光二年(公元924)改孝昌縣名為孝感縣,雖說與董永有一定關係,但更多地倒是與孟宗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