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接術

嫁接術,“連理枝”,又有“木連理”之稱,是樹木在自然環境下,枝幹相互發生摩擦而損傷後,兩個枝幹自然癒合而後聯結生長在一起的現象。

“連理枝”,又有“木連理”之稱,是樹木在自然環境下,枝幹相互發生摩擦而損傷後,兩個枝幹自然癒合而後聯結生長在一起的現象。早在漢朝,人們就將“連理枝”當做吉祥的象徵。從這些自然現象中,人們受到很大啟發,進而發明了嫁接技術,一直影響到今天。那個時候,為了使大葫蘆生長出來.人們採用了靠接的方法。就是把10顆籽長出的10根莖,用布捆綁起來,再用泥緊緊封住。幾天之後,這10根莖就在捆綁處合在一起了。再通過整枝,就可以把弱枝和不結籽的枝條去除,而只保留最強壯的一枝。這樣,結出來的葫蘆與普通的葫蘆相比,要大10倍之多。其實,人們運用嫁接技術最多的是果樹,以梨樹的嫁接為最早、最普遍。北魏農學家賈思勰曾撰有《齊民要術》一書.書中有“插梨”一篇,專門介紹嫁接梨樹的具體方法。
隋唐宋元以後,人們將嫁接技術大量用於改造花木和果品的形狀、顏色和品質。如柿接桃就是金桃;梅接桃則脆;桑上接楊梅則不酸;李接桃則為李桃;桃樹接杏則大;還有海棠色紅,以木瓜頭接之則色,對這種現象,清代有人進行了總結,說接換樹木“花小者可大,瓣單者可重,色紅者可紫,實小者可巨,酸苦者可甜,臭惡者可馥。是人力可以回天,惟在接換之得其傳耳。”
早在唐朝,人們就認識到,有些樹木種子形態相似,嫁接在一起就很容易成活。元代的嫁接方法增加到6種,有身接、根接、靨接和搭接、皮接、枝接。到了明代,人們根據實踐又提出了“接樹三訣”:一樹青,二就節,三對縫。這種說法雖然沒有什麼理論高度,卻標誌著中國的嫁接技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