愧赧

愧赧

愧赧是一個漢語辭彙, 拼音為kuì nǎn, 基本意思是因羞愧而臉紅。

詞目

愧赧

拼音

kuì nǎn

出處與詳解

因羞愧而臉紅

1、《三國志.魏書.陳思王植傳》:“竊感《相鼠》之篇,無禮遄死之義,形形相吊,五情愧赧。”

2、蘇軾《答舒煥書》:“忽辱手示,乃知有公沙之語,惘然如夢中事,愧赧不已。”

3、明 趙震元《為袁石寓(袁可立子)復開封太府》:“逾深愧赧,乃辱注存。臨食三嗟,慚彼高厚。”

4、明 羅貫中 《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決策 戰長江孫氏報仇》:南陽野人,疏懶性成,屢蒙將軍枉臨,不勝愧赧。

5、明 羅貫中 《三國演義》第九十六回《孔明揮淚斬馬謖周魴斷髮賺曹休 》:得而復失,與不得同,公以此賀我,實足使我愧赧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