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來源
作為首次發現的這種源自太陽系外的天體,不管是科學家還是大眾,都是非常的興奮。那么首先遇到的問題就是如何來命名這個天體?根據它的發現時間和類別,它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nternatioanl Astronomical Union)給予了一個永久的科學名字1I/2017 U1,“1I”中的字母I代表了星際天體,1是此類天體中的第一個。當然,在大眾傳播的過程當中,暱稱往往更容易為大眾所記住,所以除科學名稱之外,作為此天體的發現者,泛星計畫望遠鏡的科學家們利用夏威夷當地的土語命名它為“Oumuamua”,意味著“第一位來自遠方的使者”。
儘管此天體被美國科學家所發現,因為它奇特的形狀,以及它起源於太陽系外,因此也是引起了很多中國媒體和大眾的關注,當然也引起了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天文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簡稱名詞委)一些委員的興趣。名詞委的委員們注意到,因為還沒有標準的中文名,國內媒體在報導的時候,很多都用了英文“Oumuamua”的意譯版,直接翻譯成“遠方信使”或者其他類似的名稱。為了更好的傳播,名詞委的部分老師建議儘快確定此天體的標準中文翻譯。在此建議之上,考慮到其原來的名字含義,很多委員提出自己的建議和理由。比如有委員提出“青鳥星”,也有委員提出“遠方信使”,還有“遠方客” “星際來客” “遠遊星”“訪客星”等等。同為名詞委委員的陳學雷老師另闢蹊徑,建議可以音譯,翻譯成“奧陌陌”星:一方面可以保留此星原有的命名特色,另外一個方面,此名字的含義和原意也有符合,“奧”有神秘莫測之意,“陌”意味著遠方的信使。在此中文名提出之後,得到了絕大多數委員的贊同和支持。最後天文學名詞委員會就公布“奧陌陌”為“第一個系外天體”的中文名稱。
發現經過
2017年10月19日,當泛星巡天望遠鏡發現這位“不速之客”時,它距離地球0.2個天文單位,大約3000萬公里。一開始,科學家們認為這是顆彗星。
2017年10月25日,位於智利的甚大望遠鏡(VLT)拍攝照片顯示,Oumuamua並不具備“彗發”,因此並非主體由冰塊構成的彗星,而是由岩石構成的小行星。這意味著,Oumuamua誕生於母星系的冰線之內。
2017年11月6日,國際天文聯合會將該小天體命名為1I/ʻOumuamua。I是專為它新設的星體編號,意為星際天體(Interstellar object)。
結構特徵
呈現一個雪茄狀,大約長400米,寬40米,顏色偏紅,具有固態表面,但是不能區分或岩石或金屬構成。
運行數據
Oumuamua直徑在百米級,以每秒26公里左右的速度從天琴座方向衝進太陽系,近乎與黃道面垂直。且速度遠超太陽系內的小天體。
按照現有的觀測和計算結果,此天體在2017年的9月9日達到了近日點,在以大約每秒四十公里的速度離開太陽系。在11月1日,經過了火星軌道上空。因為此天體很小很暗,對於此天體的觀測將持續到12月中旬左右,在此之後,因為太暗的緣故,即使使用地球上最大口徑的望遠鏡,也很難再觀測到了。
研究意義
科研分析
Oumuamua可能來自太陽系附近的一個恆星團,距離地球大約163至277光年。Oumuamua可能是從某個年輕恆星的原行星盤中形成,然後在4000萬年前被一顆行星驅逐出來,彈射速度大約為1至2千米/秒。在分析了歐洲航天局(ESA)蓋亞任務的恆星數據之後,天文學家推測,這片區域被認為是位於船底座-天鴿座星協(比星團更為稀疏的恆星群),可能是杜鵑座-時鐘座星協中的大規模恆星形成活動的一部分。根據分析,把這個天體驅逐出來的行星可能是一個超級地球,也可能是質量為地球20至30倍的氣態巨行星。
社會意義
Oumuamua不僅帶來了原生星系的蛛絲馬跡,也讓人類對它穿行過的星際環境有了更多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