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歷史
察右前旗這片廣袤無垠的草原蘊藏著悠久燦爛的古代文化。在旗境內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時代文物,後來在文物普查中又發現古城遺址,古長城、碑刻、廟字等。遼代古墓群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我有幸從群藝館調入烏盟文物站,在北京博物館住了四個月,和專家們一起參與了契丹女屍出土後的資料整理和研究工作。不能不說契丹女屍在地下完整的保存了900多年是一個奇蹟。她不同於新疆出土的木乃伊,靠尋常乾熱的自然環境,使其脫水保存下來,也不同於馬王堆古屍,靠密封和藥物液體使其安然無恙。她既沒有高溫乾燥的自然環境,也未經過人為的高度密封墓穴或棺槨處理,而是埋葬在一座簡陋的、密封程度很差的石券墓穴里,躺在積滿潮濕淤土的磚砌屍床上,度過了九百多年漫長歲月而肉體沒有腐爛。她的出土不但轟動了考古界、歷史學界、民族和人類學界,還轟動了醫學界。中央公安部一二六研究所,中國軍事科學院,內蒙醫學院的病理專家、教授參與了這項科研工作,對契丹女屍進行了解剖:生理、病理、生化、骨骼、細胞、人類學等十幾項化驗,分析研究取得了許多寶貴的科研資料。據X光對女屍骨骼及牙齒測定死亡年齡約在三十歲左右,正是風華正茂時;根據頭髮測定其血型為B型,頭髮中的碘、鎂、銅、釩、鉛五種元素的含量,比現代人高出數倍到數十倍,尤其是銅的含量高達數千倍,溴氫含量偏低,氮含量低於現代人約30倍。據專家分析這和當時人的起居和食用家具有關,就像現代人用鋁製品做餐具,人體內鋁的成分自然偏高一樣。契丹人習慣用銅來做裝飾、餐具用品有關。
對她的死因推測表明:女屍胃區檢樣含有砷(砒霜),其含量為100克,乾組織中含833微克,大大超過了正常人體內砷的含量,但下腹部組織中沒有檢驗出砷的元素。專家們認為砷的含量還不足以致死人命,下肢也沒有擴散,足證明是死後灌下去的,可她是怎么死的呢?在檢驗屍體時,發現她的襯檔布上有大量的淤血,而且還發出惡臭的氣味,可以肯定是由於大流血而死亡的。為什麼屍體千年不爛呢?這卻是個難解的謎。據專家分析:砷對人體有防腐作用,而加上銅弦網路上銅銹也有一定的防腐作用。她身上有那么高的含銅量,是不是它們起了作用?再者,墓券葬在山坡上,沒有經受過雨水的長期浸泡,和自然環境也有關係。
歷史學家論證
據歷史學家論證:契丹源於東胡族系。北魏時遊牧於今西拉木倫河及老哈河一帶,最初只有兩個氏族部落,後發展為八個部落,與北魏交往頻繁,公元七世紀初期形成部落聯盟。八世紀中葉以後,契丹社會生產力有了迅速的發展,九O七年,契丹首領耶律阿保統一各部及鄰近突厥、吐谷渾、党項各族,建立了奴隸制政權,初稱契丹。九一六年始建年號。九三八年改國號為遼,占領中原半壁河山與北宋並立。統治者為鞏固政權,崇尚漢朝統治,棄遊牧改農耕,在漢族先進經濟和文化的影響下,農業和手工業得到很大發展。
契丹族原本沒有固定姓氏,只因崇拜漢文化,改變自己的風俗,仿效漢皇劉邦,皇族自稱耶律(翻譯成漢字為劉姓),對嬪妃大臣賜姓蕭(仿蕭何),武官賜姓韓(仿韓信),普通百姓仍世襲舊習。並且也仿效漢文創造了自己的文字,有大字與小字契丹文之分。在前旗禮拜寺鄉境內的阿不達爾山上發現的契丹文字石碑上的文字,屬“契丹小字”。對民族文化傳播起過很大作用。一二一八年為蒙古成吉思汗所滅,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有過重大的影響,至今俄羅斯還有稱中國人為契丹人的習慣,其中人種也隨著王朝的復滅而融合在蒙古族和漢人之中,不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