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
太白縣歷史上曾屬雍州、梁州分轄。
東周時,北部屬虢縣,西北屬陳倉縣,東北屬武功縣。
秦、西漢時,北部屬虢縣,西北屬陳倉縣,西南屬故道縣。
東漢、三國、兩晉時,北部屬陳倉縣,東北屬郿縣,西南屬故道縣。
十六國時,北部屬苑川縣,東部屬郿縣,西南屬故道縣。
北魏時,西北部屬苑川縣,東南屬盩厔縣,西南屬故道縣。
西魏時,北部屬陳倉縣,東南屬盩厔縣,西南屬梁泉縣。
隋時,西北屬陳倉縣,東南屬盩厔縣,東北屬岐山縣,西南屬梁泉縣。
唐時,西北屬寶雞縣,東南屬真符縣,東北屬岐山縣,西南屬梁泉縣。
宋、金時,西北屬寶雞縣,東南屬盩厔縣,東北屬岐山縣,西南屬梁泉縣。
元、明時,西北屬寶雞縣,東南屬盩厔縣,東北屬岐山縣,西南屬鳳州、鳳縣。
清時,西北部屬寶雞縣,東南屬佛坪縣,東北屬岐山縣,西南屬鳳縣。
建國後,1952年12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批准設太白中心區,按丁等縣編制。1953年1月27日,陝西人民政府命令,設太白區,暫屬寶雞專區管轄。1953年2月17日,太白區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區政府駐地咀頭街,1955年改區政府為區人民委員會。1958年12月,太白區併入寶雞市,成立太白人民公社。
1961年8月22日,國務院批准設立太白縣制。9月1日,太白縣人民委員會成立,駐地咀頭街,屬寶雞專區管轄。1968年4月10日,撤銷縣人民委員會,成立太白縣革命委員會。
1971年12月,寶雞地區撤銷後,歸寶雞市管轄。1979年3月1日,寶雞地區恢復後,歸寶雞地區行政公署管轄。
1980年8月1日,寶雞地、市合併後,歸寶雞市管轄。1980年12月31日,撤銷縣革命委員會,成立縣人民政府,駐地咀頭街,屬寶雞市管轄。
1996年,太白縣人口4.9萬人,轄1鎮10鄉:咀頭鎮、靖口鄉、桃川鄉、太白河鄉、二郎壩鄉、黃柏塬鄉、高碼頭鄉、龍窩鄉、鸚鴿鄉、王家堎鄉、白雲鄉。縣政府駐咀頭鎮。
1997年,撤銷高碼頭鄉、龍窩鄉,兩鄉合併設立高龍鄉;桃川鄉改為桃川鎮,鸚鴿鄉改為鸚鴿鎮,太白河鄉改為太白河鎮,靖口鄉改為靖口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太白縣總人口51332人,其中:咀頭鎮22360人,桃川鎮5947人,鸚鴿鎮7087人,靖口鎮3685人,太白河鎮3899人,白雲鄉1521人,王家堎鄉2338人,黃柏塬鄉889人,高龍鄉2311人,二郎壩鄉1295人(5個鎮、5個鄉,89個行政村)。2001年,撤銷白雲鄉併入咀頭鎮,撤銷二郎壩鄉併入黃柏塬鄉。
2010年,太白縣轄5個鎮、3個鄉:咀頭鎮、桃川鎮、鸚鴿鎮、靖口鎮、太白河鎮、王家堎鄉、黃柏塬鄉、高龍鄉。2011年,撤銷高龍鄉併入鸚鴿鎮,撤銷黃柏塬鄉設立黃柏塬鎮,撤銷王家堎鄉設立王家堎鎮。調整後,太白縣轄7個鎮:咀頭鎮、鸚鴿鎮、桃川鎮、靖口鎮、太白河鎮、王家堎鎮、黃柏塬鎮。
行政區劃
1953年1月27日,陝西人民政府命令,設太白區,暫屬寶雞專區管轄。
1953年2月建立太白中心區後,全區劃4個區:第一區(終南區),第二區(靖口區),第三區(二郎壩區),第四區(桃川區)。
1953年6月9日,陝西省人民政府命令,將鳳縣黃牛河鄉全部,關上鄉的第四行政村(117戶)以大溝口為自然界線及洋縣第四區平堵河鄉的皂角灣村劃歸太白區,全區轄終南、靖口、二郎壩、桃川4個區,共18個鄉。6月,區劃調整,將第一區(終南)之第四鄉的水蒿川村劃歸第二區(靖口);將第三區(二郎壩)之太白河鄉劃歸第一區(終南)。全區共轄4個區、20個鄉、90個行政村、236個自然村、5940戶、25014人。
第一區(終南區)轄咀頭、方才關、拐里、七里川、太白河5個鄉。
第二區(靖口區)轄關上、黃牛河、白雲、王家凌4個鄉。
第三區(二郎壩區)轄二郎壩、皂角灣、黃柏塬3個鄉。
第四區(桃川區)轄靈丹廟、沙羊店、老爺嶺、高碼頭、龍窩、鸚鴿、六家村、瓦窯坡8個鄉。
1956年3月,撤銷第一區(終南),改原區所轄諸鄉為太白區直屬,並將所轄之咀頭鄉、方才關鄉合併設咀頭鄉,鄉人民委員會駐地咀頭街;將第四區(桃川)之靈丹廟鄉、老爺嶺鄉、沙羊店鄉合併設靈丹廟鄉,鄉人民委員會駐地靈丹廟街;將鸚鴿鄉、瓦窯坡鄉、六家村鄉合併設鸚鴿鄉,鄉人民委員會駐地鸚鴿街。
1957年7月15日,將第三區(二郎壩)之二郎壩鄉、皂角灣鄉合併設二郎壩鄉,鄉人民委員會駐地二郎壩。區劃調整後為:太白中心區直轄咀頭、拐里、七里川、太白河4個鄉。下屬的靖口區轄關上街、王家凌、白雲、黃牛河4個鄉;二郎壩區轄二郎壩、黃柏塬兩個鄉;桃川區轄鸚鴿、靈丹廟、龍窩、高碼頭4個鄉。
1958年12月,太白區併入寶雞市,成立太白人民公社。
1958年10月27日,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將太白區的黃柏塬、二郎壩兩個鄉剞歸洋縣。1959年5月又將黃柏塬、二郎壩劃歸太白人民公社。全公社轄終南、鸚鴿、桃川、靖口、高碼頭、龍窩、黃柏塬、二郎壩、太白河、王家凌、白雲11個管理區。
1961年8月,省人民委員會按照區劃調整方案設立太白縣制。9月,縣人民委員會將原太白人民公社所轄11個管理區改為10個人民公社(咀頭管理區與白雲管理區合併)。
1962年,將終南公社分設為終南、白雲兩個公社,同時將生產大隊和生產隊也作了調整。
1966年9月,將太白縣11個人民公社和89個生產大隊改為象徵“紅色政權”和“革命”之類名稱。1970年12月~1971年5月,陸續恢復原公社、生產大隊名稱。
1971年12月,寶雞地區撤銷後,歸寶雞市管轄。
1979年3月1日,寶雞地區恢復後,歸寶雞地區行政公署管轄。
1980年8月1日,寶雞地、市合併後,歸寶雞市管轄。
1980年12月31日,撤銷縣革命委員會,成立縣人民政府,駐地咀頭街,屬寶雞市管轄。
2013年,太白縣下轄7個鎮,即咀頭鎮、靖口鎮、太白河鎮、桃川鎮、鸚鴿鎮、黃柏塬鎮和王家堎鎮。總計66個行政村和2個居民社區。縣政府駐嘴山鎮。
地理環境
位置
太白縣地處秦嶺西部,位於寶雞市東南,因秦嶺主峰太白山在境內而得名。太白縣橫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縣城距西安180公里,距寶雞64公里,距漢中170公里。
地貌
太白縣內由北及南,北仰南緩,太白山居中東西展布隆起,形成中高、南北較低之地形大勢,境內群峰聳立,山環水繞,海拔高在740~3771.2米之間,相對高差達3000多米。黃柏塬二郎壩的小盆地,稻田成片,水牛成群,素有“小江南”之稱。
氣候
太白縣內氣溫差別顯著,古有“山前桃花山後雪”、“太白積雪六月天”之狀觀,年平均氣溫7.8℃,無霜期158天,長冬無夏,春秋相連,氣候中溫濕潤,帶有大陸性季風氣候與高山氣候交匯的特徵。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太白地質構造複雜,地下礦產資源十分豐富。截至2013年,太白縣經地質部門勘測,已發現金、鈮、鉭、坭錫等稀有貴金屬,銅、鉛、鋅、鎳、鐵等有色金屬,大理石、雲母、石英燈等非金屬礦,已探明黃金儲蓄量40噸,儲量100噸,是陝西省第二大黃金生產縣。
水資源
太白縣橫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水資源十分豐富。境內石頭河、紅岩河、湑水河等五大河流共59條支流,流境總長219.8公里,是關中城市水源涵養地和飲用水資源保護地,被譽為“關中水塔”。水能儲藏量42、74萬千瓦,可開發容量11.43萬千瓦,已開發容量6.44萬千瓦。以太白山大爺海、二爺海、三爺海、玉皇池、佛池等最為典型的冰斗湖、冰蝕湖為太白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地下水資源,水質良好,富含鈣、鎂、鈉等礦物質,礦化度下雨0.5克/升。
風能資源
據1980年至2013年的氣象資料記載和實際測量,最大風速為20m/s,最小風速6m/s,年平均風速14m/s~16m/s的時間約4500小時,被列為風資源可開發縣。
地熱資源
陝西工程勘察研究院對太白盆地地熱資源勘查結果顯示,太白縣具有豐富的地熱資源。已探明石溝小貫字黃土梁陳家院子一帶基本具備形成地熱水資源的條件,蘊藏有低中溫地熱水資源。出水量為167立方米/小時~229.63立方米/小時,水溫為35℃~45℃。
植物資源
太白縣境內種子植物121科、640屬、1500餘種;苔蘚植物63科、142屬、302種。此外尚有大量蕨類植物、地衣植物和菌類植物。
動物資源
太白縣境內鳥類192種,隸屬13目,37科;獸類62種,隸屬5目,22科;昆蟲類1435種,隸屬19目,99科。
人口
1953年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時,太白區總戶數6111戶,24445人,其中男14325人,女10120人。至1962年,人口自然增長率在7.12~15.28‰之間,淨遷移率在0.99%。1963年出生人口首次過千,為1053人,人口自然增長率達22.91‰。
1964年,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時,太白縣總戶數為6700戶,總人口32191人,比1953年增加589戶、7746人,人口自然增長率達23.59‰,人口淨遷移率達4.97%。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時,太白縣總戶數為8799戶,總人口為46938人,比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時增加22493人,比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時增加14747人。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時,太白縣總戶數為10718戶、總人口為49743人。比1953年增加4607戶、25298人,比1964年增加4018戶、17552人,比1982年增加1919戶、2805人。
2007年,太白縣總人口達到51795人,比上年減少162人,其中:非農人口11528人,占22.2%,農業人口40267人,占77.8%;出生518人,出生率為9.99‰;死亡361人,死亡率6.96‰;人口自然增長率3.03‰。
2012年,太白縣總人口50655人,比上年減少844人;全年出生452人,出生率為8.8‰;死亡547人,死亡率10.7‰;人口自增率-1.9‰。
2017年,全縣常住人口5.2萬人,戶籍人口48905人,常住人口出生率10.07‰,死亡率6.13‰,人口自增率3.94‰,城鎮化率43.26%。
經濟
綜述
2017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24474萬元,同比增長11.0%,其中:第一產業64065萬元,同比增長3.8%;第二產業91206萬元,同比增長15.1%;第三產業69203萬元,同比增長10.7%。三次產業比為28.6:40.6:30.8,第二產業占比下降第三產業占比上升,經濟結構進一步最佳化。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3207元,增長6.9%。實現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10.17億元,占全縣經濟總量45.29%。
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56083萬元,同比增長23.5%。其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32499萬元,同比增長20%。第一產業完成投資63865萬元,同比增長3.8%;第二產業完成投資59666萬元,同比減少22%;第三產業完成投資408968萬元,同比增長33.7%。
第一產業
2017年,全年實現現價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13296萬元,比上年增長4.7%。其中:農業產值86413萬元,增長3.9%;林業產值12253萬元,增長8.8%;牧業產值9605萬元,增長3.0%。
2017年,全年糧食播種面積30768畝,比上年減少2.8%。糧食產量達到7059噸,比上年減少4.0%。其中,夏糧1282噸,增加3.0%;秋糧5777噸,減少6.0%。種植油料3405畝,實現油料產量422噸,增長2.0%。全年蔬菜面積107468畝,產量452966噸。蔬菜種植面積及總產量較去年略有增長,實現產值60750萬元。種植中藥材達到26713畝,同比略增,產量17906噸,同比增長30.24%。年末園林水果實有面積2106畝,當年採摘面積2106畝,園林水果產量2562噸,比上年增加9.44%;食用堅果2887噸,比上年增長8.05%;完成造林面積3200畝,育苗面積3000畝,零星植樹11萬株;養殖大鯢、細鱗鮭3.7萬尾;生豬出欄28707頭,豬肉產量2131噸,出欄數及豬肉產量與上年同期相比均略有下降;牛出欄4866頭,較去年增長0.19%,牛肉產量763噸;羊出欄23544隻,較去年增長5.0%,羊肉產量405噸;家禽出欄13.63萬隻,禽肉產量236噸,較去年增長8.26%;養殖土蜂75290箱,同比增長10.91%,蜂蜜產量371025公斤。
第二產業
2017年,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總產值23.18億元,同比增長25.1%;實現增加值6.8億元,同比增長16%。三大骨幹產業對規模以上工業的貢獻率為93.5%,其中:有色金屬礦採選業完成產值10.97億元,同比增長16.04%,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貢獻率47.39%,拉動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增長7.68個百分點;有色金屬冶煉業完成產值4.58億元,同比增長70.16%,貢獻率19.8%,拉動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增長9.7個百分點;醫藥製造業完成產值6.1億元,同比增長19.6%,貢獻率26.3%,拉動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增長5.1個百分點。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20.75億元,同比增長18.8%,利潤總額2.05億元,同比增長7.9%。
全年全社會建築業增加值1.968億元,同比增長12.9%。資質內建築業完成總產值5.19億元,同比增長15.8%。
第三產業
2017年,全年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4708萬元,同比增長14.4%,其中:批發業14130萬元,同比增長15%;零售業25753萬元,同比增長13%;住宿業3499萬元,同比增長20%;餐飲業11326萬元,同比增長16%。
全年累計接待遊客317.9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22.3億元,較上年分別增長49.8%和51.3%。全縣共有“農家樂”218戶,鄉村旅遊累計接待遊客144.6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2.74億元。在2017年世界旅遊城市品牌行銷創新暨中國旅遊品牌投資洽談會上,太白縣榮膺“中國最美文化生態旅遊名縣”和“中國最佳生態休閒旅遊名縣”兩大殊榮;在2017尋找陝西最美休閒旅遊度假活動中,太白縣榮獲“陝西最佳生態旅遊度假區”。
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達到351993萬元,同比增長23.6%,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191392萬元,增長12.6%。各項貸款餘額114333萬元,同比增長12.4%,其中:涉農貸款95652萬元,增長0.2%。
全年地方財政收入10032萬元,同比增長10.1%(同口徑增長17.5%),總稅收收入11300萬元,同比增長25%。財政支出96029萬元,同比增長0.3%,其中:農林水事務支出21187萬元,下降13.4%;科學技術支出1377萬元,增長40.7%;醫療衛生支出5658萬元,下降17.2%;教育支出15129萬元,增長8.5%。
社會事業
教育
2017年,太白縣共有學校24所,其中:幼稚園10所、國小9所、國中3所、高中1所、職業學校1所。專任教師620人,其中:國小282人、國中175人、高中58人、職中27人、幼稚園78人。在校學生5493人,其中:國小2344人、國中1079人、高中669人、職中182人、幼稚園1219人。
衛生
2017年,太白縣共有醫院、衛生院11個,實有病床180張;擁有衛生專業技術人員262人,其中:醫師127人,衛生防疫人員15人。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戶數累計達到3353戶,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33.9%。
體育
2017年,太白縣先後組織開展各類健身活動、體育賽事20餘次,開展了登山、象棋、桌球、羽毛球、籃球、廣場舞、拔河等文體活動,承辦了寶雞市第十一界運動會青少年組柔道、國際摔跤比賽、陝西省青少年柔道錦標賽,舉辦了全國CBA籃球對抗賽。參加寶雞市第十一屆運動會共獲金牌19枚、銀牌20枚、銅牌16枚。
文化
2017年,全年舉辦各種民眾文化活動25場次,完成公益演出145場次、公益電影放映800場次。縣圖書館辦理圖書證259個,擁有成人、少兒持證者220餘人,訂閱報刊65種,新增圖書4902冊,接待各類讀者7100餘人次,外借冊次11600餘冊。縣劇團全年惠民演出56場次,商業性演出80餘場次,觀眾達12萬餘人。
郵電
全年完成郵電通信業務收入4902萬元,比上年下降2.6%,其中:電信業務總量4110萬元,同比下降5.1%;郵政業務總量792萬元,同比增長12.3%。固定電話5110門,行動電話用戶60982戶,行動電話普及率達到117.4部/百人。計算機網際網路寬頻用戶5963戶。
社會保障
2017年,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9735人,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24442人,機關事業單位職工養老保險參保2511人,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總人數3601人,工傷保險參保8506人,失業保險參保4300人,全縣已發放社保卡34700餘張,實現了社保卡79項套用。有條件農村居民進城落戶1034人。
全縣城鎮新增就業942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07%以內,開發貧困勞動力公益性崗位589個,全縣貧困勞動力新增就業2026人,累計發放崗位補貼108.96萬元,發放182萬元創業貸款,扶持24戶貧困家庭創業,貧困勞動力參加各類技能培訓598人。勞動力轉移就業15247人,勞務輸出8390人,免費就業培訓927人。免費創業培訓118人。發放小額擔保貸款2094萬元。
人民生活
2017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639元,比上年增加2425元,增長9.3%。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15630元,同比下降15.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61元,比上年增加780元,增長9.5%。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8471元,增長15.1%。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29.8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27.3平方米。
全縣非私營單位從業人員9701人,在崗職工9655人;非私營單位從業人員工資總額54616萬元,同比增長4%,在崗職工工資總額54475萬元,同比增長4%,在崗職工年均工資56550元,同比增長3%。
精準扶貧
2017年,全年實現790戶3010人脫貧、13個貧困村退出。投入資金5906.9萬元,實施產業扶貧項目71個,覆蓋7個鎮37個村,帶動2217戶貧困民眾增收;10個集中安置點6個全面建成、3個主體完工、1個正在建設,同步配套建設產業園區18個,配套基礎設施補助資金6600.3萬元。危房改造120戶全部竣工。投入1.58億元,啟動實施貧困村道路、安全飲水、環境整治三大類257個基礎設施項目;縣本級財政投入1500萬元,較上年度增長21.7%。整合水利、農業、交通等各類涉農資金1.6335億元,用於產業發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健康扶貧等方面,整合率達到100%,其中用於產業發展1.0315億元,占比63.14%;構築健康扶貧“5+1”政策防線,全年為貧困人口報銷醫療費用1288.43萬元,開發貧困勞動力公益崗位481個,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1745人;選聘生態護林員330名、保潔員498名,人均年增收3600元;發放教育扶貧資助金193.85萬元,受助貧困家庭學生2633人次;全面落實低保、五保、社會救助等兜底保障政策,兌現各類補助資金2632萬元。
交通
1957年8月7日,虢嘴(寶雞縣小庵至嘴頭鎮)公路建成,境內始通汽車。1959年8月6日,嘴頭鎮至白雲簡易公路修通。
1960~1985年,境內有公路10條,通車總里程194.96公里,各鄉鎮通汽車,並有木材專用緹4條(省林業局3條,縣林業局1條),總里程79.52公里。
1989年底,太白縣公路通車裡程313.96公里。
2007年,太白縣縣境內公路里程達752公里,完成旅客運輸周轉量2700萬人公里。
2017年,縣境內公路總里程達948.54公里,公交線路3條、公車輛6輛,年末實有營運公共汽車60輛、出租汽車21輛,全年完成旅客運輸周轉量3990萬人公里。
政治
太白縣縣委領導 | 中共太白縣委書記 | 田來鎖 | |
中共太白縣委副書記 | 徐燁、張建科 | ||
中共太白縣常委 | 許海峰、張志華、劉俊霞、解亞斌 | ||
太白縣政府領導 | 縣長 | 徐燁 | |
副縣長 | 王恩社、彭世忠、任德柱 |
民間文化
布藝
布藝是我國民間傳統藝術之一,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很早以前,陝西廣大鄉村婦女就常常縫製一些活潑的禽獸花卉和生活用品,來美化生活和表達自己的美好願望,後來逐漸商品化。太白布藝既有關中風情又有巴蜀特色,造型簡單、色彩明快、裝飾性強、質樸優美、獨具特色。
剪紙
剪紙又叫刻紙或剪畫,剪紙是中國最普及的民間傳統藝術之一,有著悠長歷史。也是一種樓空藝術和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它的材料可以是紙張、金銀箔、樹葉、布、皮、革等片狀材料。太白剪紙其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美觀大方,主要有窗花、頂棚花、燈籠花、炕圍花等。
面花
“面花”又稱“麵塑”或“捏泥人”。“面花”是一種麵食藝術,也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的一種“飲食文化”。在舊社會,白面是一種奢侈品,窮人家只有在逢年過節的時候才能吃上幾個白面饃饃,因此,這就成為了孩子期盼的美味佳肴。
社火
社火亦稱射虎,起源於古代圖騰,隨著古代的祭祀活動而逐漸形成,是中國西北地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最早是在祭祀或節日裡迎神賽會上,進行的各種雜戲或雜耍表演。太白社火形式多樣,有馬社火、車社火、黑社火、耍龍燈、舞獅子、趕旱船、跑毛驢、踩高蹺等。每逢重大節慶或農閒時間,民眾都會自發組織進行社火巡遊表演,增加節日氣氛,表達豐收喜悅,以期日子越過越紅火。
旅遊
太白有著修建了幾千年的褒斜古道,橫穿縣境114公里,是歷史上開鑿時間最早、沿用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一條古棧道。在這裡發生過“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諸葛亮北伐”等重大歷史事件。從武王伐紂到諸葛亮北征,從避難的劉秀到賦詩的李白。佛教勝地青峰山上的青峰古寺是唐代的皇家寺院,山上有唐英靈公主墓、太子墳、捨身崖等古蹟。方才關古道驛站、大罐子、小罐子上演了諸葛亮北伐,病逝五丈原後,蜀軍撤退的歷史事件。跑馬梁劉秀練兵場展劉秀風采、神龍嘗百草足跡遍太白。仰韶文化一直追溯千年歷史,褒斜古道憾存諸葛遺風,青風古剎猶傳盛唐軼事。
藥王谷風景區
位於太白山腳下的鸚鴿鎮柴胡山村。相傳為藥王孫思邈在太白山的隱居研修之地,也是歷史上登太白山古道之一。距西寶高速25公里,姜眉公路和即將修建的京昆高速秦嶺段在景區門前穿山而過。景區自2010年開建,2011年10月開園迎賓,集生態觀光、養生度假、戶外活動為一體的生態森林公園。由觀音廟、藥王石鍋、藥王洞、藥王台、柴胡坪百藥園等五大景區及外部農家樂服務區共20多個景點組成,其中命名的梯級瀑布6處,觀景潭6處,總面積約30平方公里。
青峰山
位於太白縣縣城東北25公里處,東距西安178公里(西漢公路),北距寶雞88公里,海拔2200米,年最高氣溫10℃,是避暑消夏的理想之地。青峰山為佛教聖地,始建於南北朝,盛於唐宋,重修於明的青峰古寺。北宋詩人蘇東坡曾遊覽青峰寺,提詩於青峰寺下院翠麓亭:“不到峰前寺,空來渭上村”。青峰山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異常豐富,有常年不化的冰洞——大寒洞、紫陽洞、羅漢洞,傳說中唐代英靈公主跳崖的捨身崖、南海觀音法盤巨石、神仙橋、八寶石等。人文景觀有唐代尉遲敬德的親筆書寫“雲開錦繡”,埋葬僧侶的石塔林,傳說中的太子墳、公主墓、南天門、繡花樓等。
青峰峽森林公園
位於太白縣桃川鎮,西安至漢中的姜眉公路臨園而過,交通非常便利。公園總面積4360公頃,森林覆蓋率92%以上。園內低處河川區有開闊盆地,兩側流水潺潺;中部有長峽、幽谷,孤峰、奇石林立,絕壁、飛岩突兀;頂部為連線秦嶺主峰太白山和第二高峰鰲山的跑馬梁,公園中歷史傳說豐富,有劉秀練兵的“四十里跑馬梁”,唐公主為愛情獻身的“捨身崖”,更有神女峰、睡佛山、娘娘廟等人文景觀點綴其中。公園現已開發休閒度假、森林遊憩、生態觀光、攀岩探險、滑冰賞雪等多種旅遊項目。
榮譽
序號 | 榮譽稱號 |
1 | 全國創先爭優活動先進縣(市)委 國家級生態示範區 |
2 | 國家衛生縣城 |
3 | 國家園林縣城 |
4 | 全國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綜合示範區 |
5 | 全國無公害蔬菜生產示範區 |
6 | 全國民眾體育先進縣 |
7 | 國家級水利風景區 |
8 | 全國綠化模範縣 |
9 | 陝西省級平安縣 |
10 | 陝西省級雙高雙普縣 |
11 | 陝西省級教育強縣 |
註:本表資料來源太白縣人民政府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