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簡介
太湖街道東臨無錫機場,西與黿渚春濤遙相輝映,南連碧波萬頃的太湖,北靠波光漣漪的蠡湖,地理位置優越,歷史上就是著名的“魚米之鄉”,百姓歷來就比較富裕。加上長期接受上海經濟圈的輻射,長期與無錫市區大企業進行分工、掛鈎、協作,產業產品關聯度較高,區域經濟與城市經濟緊密融為一體,在知識人才互享、生存發展與共的有利條件下,較好地形成了我區迥異於其它地區的“原生性”的經濟基礎。
位於濱湖區南部。東至華莊街道,西、南靠雪浪街道,北臨蠡湖街道和南長區揚名街道、金星街道。面積23.5平方千米,人口4.07萬人(2011年)。轄蠡東、利農、周新、梁南、方廟、湖東、申新、東絳(土夅)、糜巷橋、南橋、錫鐵巷、大橋、尚賢13個社區。辦事處駐周新東路58號。
沿革
1949年設周新鎮,1950年改東[Donggang]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鄉,1987年改鎮。1996年,面積18平方千米,人口2.2萬人,轄東群、東絳(土夅)、擁憲、大橋、南橋、利農、蠡東、湖東、錫鐵巷、糜巷橋、石塘、淼莊、梁南13個行政村和東絳(土夅)居委會。2003年,撤銷東絳(土夅)鎮、雪浪鎮合併設立太湖鎮。以地域鄰近太湖而名。2006年,撤銷太湖鎮設立太湖街道、雪浪街道。
2011年代碼
320211007:~001 112梁南社區 ~003 111東絳(土夅)社區 ~005 112大橋社區 ~006 112南橋社區 ~007 112利農社區 ~008 111蠡東社區 ~009 111湖東社區 ~010 111錫鐵巷社區 ~011 112糜巷橋社區 ~012 112方廟社區 ~013 111申新社區 ~014 112尚賢社區 ~015 112周新社區
發展方向
太湖街道以城市化發展為主線,以轉型提升為導向,以重大項目為抓手,以拆遷安置為關鍵,以壯大財力為核心,以富民優先為宗旨,以統籌發展為基礎,依託太湖新城的總體規劃,進一步貫徹落實“三二一”發展戰略,實現經濟發展新跨越。現代服務業向沿路、沿湖、沿園、沿塊、沿城加速發展;工業逐步向雙新工業園區、黃金灣工業園區、胡埭工業園太湖街道園區、東絳老工業園區集中,提升全街道工業整體發展水平。 率先突破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和商品物資的地域封鎖,走出田野和鄉村,走向全國和世界。
經濟發展
街道主動順應轉型發展要求,突出招商選資、選商擇資,累計完成工商協定註冊外資24.4億美元,到位註冊外資11.6億美元,服務業利用外資比重由2001年的15%增至2007年的66%。強化育優扶強,自或出口總額年均增幅達20%以上,機電類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由2001年的36%增至2007年的62%。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新辦境外企業13家,累計完成境外營業額1.86億美元。堅持“六放”方針,落實扶持政策,鼓勵創業發展,七年累計新辦民企5800家、新增註冊資本47.22億元,2007年民營經濟增加值達到237.35億元、年均增長27.5%,湧現出以健特藥業、雪浪鋼鐵、王興幕牆、鳳凰畫材等為代表的規模型、科技型、外向型、效益型優秀民營企業群體。
太湖街道依託科技推進產業轉型、產品提升,轉移到胡埭園區;積極加大項目發展力度,結合美湖片區的改造和周新老街的保護利用,策劃建設商業街區;結合留用地項目,策劃建設組團式城市商業項目;結合安置房配套用房,發展功能性三產服務業。僅2007年,完成財政總收入6.27億元,增長33%;一般預算收入3.15億元,增長46%;完成工商兩業納稅行銷212. 5億元,增長16%,其中,工業納稅銷售95.7億元,服務業納稅行銷116.8億元,工業園區納稅銷售29.3億元,增長30%,占全街道工業經濟總量的31%;全街道固定資產投入20.78億元;契約利用外資415.07萬美元,外資到位563.63萬美元,外貿自營出口10906.8萬美元。
街道08年完成工業納稅銷售108.5億元,同比增長22.29%,為年度目標的91.95%,預計全年可完成118.3億元;完成服務業納稅行銷139.76億元,同比增長35.18%,為年度目標的91.95%,全年完成152.4億元。
太湖街道的經濟發展達到了預期目標:財政收入6.95億元;一般性預算收入3.65億元;工業納稅銷售118億元;服務業納稅行銷152億元;固定資產投入21億元;工商登記協定註冊外資5600萬美元,到位註冊外資2200萬美元;自營出口1.1億美元;農業總收入2050萬元;全街道人均收入1.16萬元。
科技創新
“三創”載體是實現產業結構調整最佳化的重要抓手,是加快推進發展要素大規模向科技創新領域集聚,促進由“勞力經濟”向“智力經濟”轉變的關鍵。按照布局合理、特色發展、節約成本的總體要求,高標準、高質量推進“三創”載體建設,2008年開工“三創”載體5萬平方米。了加大對企業科技創新的扶持力度,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切實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完成了“530計畫”或“7+1計畫”或重大科技成果技術改造項目1隻;引進年銷售超500萬元軟體企業一家;完成獲得市級企業研發中心或技術中心一家。
太湖街道堅持“穩心留根”與“保優退低”兩手抓,在全力對列入全區268家規模骨幹企業的街道33家企業的扶持力度,突出重點,落實舉措,實現規模骨幹企業數量不減、總量增加;大力實施“質量品牌”戰略實施“五小”、“三高兩低”企業整治的同時,進一步加大,進一步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努力打造一批技術含量高、發展前景好、市場競爭力強的品牌產品,08年申報了省高新技術企業五家,省高新技術產品八隻。
街道開發
項目規劃
太湖街道以拆遷安置為關鍵,主動服務城市建設管理,起到了規劃龍頭作用。重點圍繞東、美湖地區城市設計,加快推進重點地區修建性詳規、重大項目布局等規劃的深化設計工作,更好地發揮城市規劃的導向引領作用:完成了黃金灣工業園由生產型向科技研髮型轉換的規劃改造方案;吳越路、高浪路、蘇錫路、周新路兩側功能板塊的城市設計;周新路老街改造的城市設計。太湖街道乘新城路網建設之機,對區域主幹道周邊迅速上馬一批重大三產建設項目。改造老新東廣場(位於周新中路北、錫南路東)使其集商務辦公、文化娛樂多位一體,繼太湖國際社區、萬科魅力之城等高端樓盤的項目建設,保持房地產業繼續走強;建設品牌汽車4S店(位於金石路南、蘇錫路西)、大型社區服務中心超市(位於大通路南、萬順路東,超市為華潤萬家),培育商貿流通產業亮點;將錫海花園酒店、友誼大飯店等繼續做優做強,拓展餐飲住宿傳統優勢。
文化項目
太湖街道08 年拆遷總量達到110萬平方米,涉及村(社)居民3000戶,面積61.5萬平方米;非住宅430家,面積50萬平方米。年內安置房建設開工72萬平方米,竣工71.8萬平方米。保持村(社)經濟財力的增長,讓涉拆百姓既安居又樂業,街道由此提出在完成拆遷安置工作的同時,更加注重了營造村(社)三產發展載體。分別同韓國從事入口網站、網路遊戲服務的NHN公司策劃韓國科技園項目(職業技術學院地塊),同香港萬源控股公司策劃科研辦公、商貿酒店為一體的綜合性項目(太湖行政中心地塊),由馬來西亞投資,策劃香格里拉國際文化廣場項目(廣廈舊機動車改造地塊),促進了街道三產服務業形成規模集群化發展。
生態環境建設
打造綠色社區
太湖街道糜巷橋社區是一個整村拆遷移地安置的純農民居住小區,社區綠化率達到了40%。社區在建設之初就注重格調高雅的圖示設計,住房設計意識超前,別墅與別墅之間,樓與樓之間綠地相連,是一個服務功能齊全,文明優雅的和諧社區。自2005年以來,糜巷橋社區全民發動,齊抓共創,努力打造省級綠色社區, “創綠”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綠色社區創建的宗旨是使廣大社區居民擁有強烈的環保意識和倡導綠色生活、綠色消費的理念。為讓居民們了解創建綠色社區的意義,社區充分利用市民學校、環保學校定期舉辦各類環保知識講座,通過播放音像資料和增加環保類報紙、書籍雜誌的訂閱向居民宣傳綠色環保的意義。社區還投資5萬多元,在廣場上建起環境宣傳長廊,設定4隻不鏽鋼結構宣傳欄、15塊雙面不鏽鋼宣傳牌、14幅人文文化壁畫、16篇幅歷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宣傳等,宣傳欄和宣傳牌經常更換環境保護知識內容,在草坪上設立了10多塊永久性的環境保護宣傳文化石,營造了濃郁的綠色氛圍。
重建生態
太湖街道把治太護源工作作為最佳化區域環境、提升地區形象的重要抓手,切實把治理太湖、保護水源、重建生態各項工作轉化為各級的自覺行動,加快實現環境保護與產業發展、城市建設的良性互動。以街道所確定的治理太湖、保護水源十項重點工作為抓手,進一步明確了工作責任,落實了工作措施,強化了責任追究。08年完成了街道污水管網建設20公里,實現了雙新工業園區、黃金工業園區、仙河一、二期、周新一、二、三期安置區污水管網全覆蓋。
精神文明建設
太湖街道深化了“十星級”文明家庭、“五星級”企業和“三星級”青年志願服務站活動,深入開展了機關效能建設,認真落實基層單位評議機關部門測評活動。通過構建各種載體,積極開展了行之有效的活動,提高了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切實加強了村民自治,加大社區創建力度,新創建兩個星級社區和民主管理示範村(社區)。積極探索老年服務工作,新創建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兩個。加強了文化陣地建設,整合資源,建立了一個街道市民健身娛樂中心。
人民生活
太湖街道實行富民強區戰略,堅持把富民放在首位,使全區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1978年到2008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由332元和165元發展到21058元和10920元,住房由原來的立柱結構民房換成了現在的高標準的安置房,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由80年代中期的22.3平方米增加到的67.65平方米,隨著城市化的推進,全面建立了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全面小康實現程度接近96%,有望比全國提前10年基本實現全面小康的目標。
在這些發展變化中,太湖街道對全國應做的貢獻也越來越大。財政總收入的50%以各種稅費形式上繳中央、省、市,為無錫城市化建設提供了財力、人力以及資源方面的大力支持,吸納全國各地勞動務工人員20多萬,主動推進長三角一體化,對口支援四川、重慶、西藏、新疆、蘇北等地發展,積極參與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和中部地區的崛起,著力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黨建等各個方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太湖街道的生動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