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太原鄉位於開縣西部,東交臨江鎮,南鄰鐵橋鎮,西連中和鎮、南雅鎮,北與中和鎮新義、三合接壤。
距縣城34千米。縣道臨(江)義(和)公路過境。
歷史沿革
![太原鄉場鎮最新衛星地圖](/img/0/f09/wZwpmLygDO3cDM2QTOyUTN1UTM1QDN5MjM5ADMwAjMwUzL0kzL2A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太原鄉以太平寨首字和地處小平原得名。
1941年析義和鄉置太平鄉。1949年12月屬臨江區。1950年6月劃入南雅區,9月,又劃歸臨江區,同時改稱七區。1953年七區改稱十二區,同時將太平劃小為太平、全德、響石3鄉。1956年並為太平鄉,屬臨江區。1958年為太平聯隊,屬臨江公社。
1959年為太平公社,轄和平、青竹、響石、長興、三清、應天、全德、福德、同樂9個大隊。1961年全德分出新橋大隊,應天、響石分出青龍大隊。1962年和平大隊分出和勝、青陽大隊,福德大隊分出福興大隊,同樂大隊分出石河大隊。全社共轄15個大隊。
![太原鄉趕場天景象](/img/5/3f7/wZwpmLycDM0EjN4gDOyUTN1UTM1QDN5MjM5ADMwAjMwUzL4gzL1E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1981年地名普查時,經萬縣行暑和開縣縣府批准,更太平為太原公社,和平,三清,青龍,石河,青竹分別更名為和通、三秀、青洞、西林、青川大隊。
1983年置太原鄉。
1997年,面積29平方千米,人口2.4萬,轄和勝、和通、青陽、青川、響石、長興、新橋、同樂、三秀、青洞、應天、全福、福興、福德村、西林15個行政村和臥龍、雙青街2個居委會。
2004年,行政村調整為和勝、青陽、三秀、響石、應天、福德、同樂7個行政村。
2005年撤鄉併入臨江鎮。
地質氣候
地勢北高南低,除同樂、西林、福德3個村屬低山嶺谷外,其餘村均分布在淺丘寬谷地帶。最高處西林西林寺,海拔754米。最低點長興大隊薛家壩河畔,海拔175米。
出露地層為侏羅系遂寧組、沙溪廟組,以灰棕紫泥士和紅棕紫泥土為主。土質肥沃,水源充足,氣候溫和。
農作物一年三熟,年均溫14.9—1 8.4℃,一月均溫3.4—6.9℃,七月均溫25.8 —29.3℃,年降雨量1050—1250毫米,無霜期288—305天。主要災害性天氣為伏早與秋澇,間有風雹。
自然資源
有耕地17438畝,其中田9409畝。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玉米,小麥、薯類次之。糧食耕地畝產由建國初的560斤提高到1980年的1041斤,總產1186萬斤,農業人口人平產糧556斤。多種經營以生漆、蠶繭、柑桔、油菜、棉花為主,兼有花生、甘蔗、油桐、生漆、蠶桑是縣的基地社之一。
1975年以來,沿長興到福德8個大隊的溪河兩岸,種植了小木漆1500株,被省譽為“長福漆林帶”。1980年產蠶繭1470擔。畜牧業以養豬為主,生豬年末圈存13582頭,當年肥豬出欄5917頭。1980年全社農副業總收入155萬多元。
旅遊景點
![萬福橋(開州區最高古橋、縣級文物保護單位)](/img/6/794/wZwpmL4UzM0MDMxYDOyUTN1UTM1QDN5MjM5ADMwAjMwUzL2gzLyc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原太原鄉境內景點有:全德村肖家箭樓、響石村萬福橋、陽雀洞、水磨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