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天鵝湖位於沁陽市市區的東北角,小名叫“蓮坑”,四周住有居民,北邊臨近天寧寺,環境優美,湖泊四周風味小吃贊為一絕。天鵝湖是沁陽人休閒玩耍的地方,優美的景色,地道的民風民俗,別樣的天鵝嬉戲圖。
懷慶府(即沁陽)的天鵝湖,舊稱“ 東湖”,於八十年代改名“天鵝湖”。
如何形成
東湖原是築城挖土形成的人工湖。傳說漢代就 引沁入城。有記載的是元朝至正年間“ 引濟入懷”,濟水從西門迤邐入城,經過 利津、 舉仙、 珠嘉、 攬勝四個橋,匯為 天鵝池;再經指 方橋,形成 東湖,即天鵝湖自然風光十分優美,吸引人們來這裡賞景怡情,尤以這裡的水,十分清冽。還有這裡的荷花,接天蓮葉,花香四溢。清風拂面,還伴著陣陣鳥叫蛙鳴,這樣的風光肯定能吸引很多人來此。
人文環境
因為它的自然風景優美,所以一直有歷史文化名人來此賞景、作文、題字等等,給這裡積澱了厚重的文化底蘊。然後一代代的沁陽人記住了,來到沁陽的外鄉人也感受到了。還有一點就是個人的情感追求與這裡的情景十分契合,更吸引歷代文化名人把關注的目光投向天鵝湖,他的思想和情感在這裡找到了相應的外景,肯定會特別的喜歡和熱愛,天鵝湖於是成了他們的精神家園。這些條件就決定了天鵝湖在沁陽的文化地位,天鵝湖的文化現象也就可以集中代表 沁陽的文化。
關於東湖的最古老的文字,當屬 晚唐(沁陽的,古稱 河內)詩人 李商隱的《 河內詩》。《 河內詩》共有兩首,一首是《 樓上》,一首是《 湖中》。《 湖中》就是詩人漫遊東湖的回憶:
湖中
閶門日下吳歌遠,陂路綠菱香滿滿。
後溪暗起鯉魚風,船旗閃斷芙蓉乾。
傾身奉君畏身輕,雙橈兩槳樽酒清。
莫因風雨罷團扇,此曲斷腸惟此聲。
低樓小徑城南道,獨自金銨對芳草。
李商隱這首詩,描摹了他與情人在湖上蕩舟的情景。沁陽,古稱河內,素有“舟楫之郡”、“小江南”的美譽。城內四面環水,東湖更是芙蓉田田,綠菱飄香,船旗閃動,漁舟翩翩。湖上遊船來往,歌聲迴蕩。你看,李商隱的遊船好大,有桅桿船旗,雙橈兩槳,人們是可以在上面飲酒賦詩,彈唱樂府《團扇》曲的。
樓上
鼉鼓沉沉虬水咽,秦絲不上蠻弦絕。
嫦娥衣薄不禁寒,蟾蜍夜艷秋河月。
碧城冷落空濛煙,簾輕幕重金鉤欄。
靈香不下兩皇子,孤星直上相風竿。
八桂林邊九芝草,短擦小鬢相逢道。
入門暗數一千春,願去閏年留月小。
梔子交加香蓼繁,停辛佇苦留照君。
有文字記載直接稱為“東湖”的,應該是距今三百六十餘年的明朝書畫大家 王鐸的詩作和書法作品。他是孟津人,在明朝末年,避戰亂流寓沁陽近兩年。他在《 移居》詩中寫道:
移居
棲托東湖上,茅堂近北城。
古今余冷淚,兵火剩殘生。
撫竹 沁園好,吹簫鐵岸清。
持危諸老在,肯自昧洲蘅。
這裡明確寫出了東湖的地理位置“ 近北城”,並且直接稱為“ 東湖”。這是有文字記載以來的第一次。這個稱呼應該不是外鄉人的發明,而是沿用前人或者民間的說法。
鼎盛時期
天鵝湖在歷史上有三個最繁盛的時期。第一個是 晚唐的時候,當然就是 李商隱的《 河內詩》描寫的情景,它的文化價值超越了詩的本身,反映了一種文化現象。
第二個時期是 明末, 王鐸寓居的時期。他與朋友或在湖上蕩舟飲酒,或在湖亭茅堂寫詩作書,熱鬧非常。那時,洛陽許多大官都避居沁陽,包括以後做了 南 明小皇帝的朱由崧。他寫於東湖的大字楷書《懷慶河內縣修城碑》《創柏香鎮善建城碑銘》其藝術成就 直逼顏柳。行草書贈張抱一詩卷,更是中國書法史上里程碑式的珍品。東湖成全了王鐸,王鐸在東湖文化史上抹上了濃重的一筆。
再有一個時期就是到了清朝。當時我們這裡有個 范氏家族,他們家在東湖上建了一個 蓬園,也叫“東湖別墅”。范照藜在《勾漏山房詩》中寫道: “蓬園,族叔祖方口先生與其弟達夫讀書處也,在史家胡同之東,於荷池中築土為園,藏書其中,嘗集族人講學論文於此””
這是一個小小的水中別墅,但是,他們說“此院可適,無羨漆院矣。”果然如此,范氏家族在科舉上很有成就, 四代人里出了 三個進士,兩個人的著作收入《四庫全書》。這在沁陽是僅有的。
著名景點
東湖西岸原來還有一座紫煙閣,與天鵝池的觀音閣遙遙相望,那裡曾經有個 岳飛的題碑《墨莊》,也反映了東湖文化的繁盛。只是這么多年了,已經不知遺失在哪裡了。口口相傳的歷史故事還有很多,比如天鵝湖畔的雜免役街,有座 竇娥樓。竇娥冤,六月雪,故事情節和關漢卿的《竇娥冤》非常類似,可能是這個雜劇的故事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