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天柱塔亦名提雁塔,雄踞於陽阿古城今澤州縣大陽鎮東南角大河南岸一塊巨大磐石之上。 明神宗萬曆四年丙子興工,三十年壬寅告俊,修建歷時二十七年,距今已有 三百八十多個春秋了。
張永緒老先生有詩為贊:
九層八面葫蘆頂,巨柱擎天立地挺。
仙女一霄塔體竣,水神三鎬地河吟。
明清昂首點仕官,倭犯低軀受侮凌。
莫道物高難攀登,旋梯九曲暗中行。
結構
天柱塔建於明神宗萬曆年間,距會已有四百餘年的天柱塔至今完好,無半點風化。它通體磚砌,八面九層,密檐仿樓閣式結構,層層設有拱形塔窗,昔日尚懸掛有角鈴,日夜迎風傳響。古人曾有詩道:“由來天柱命名豪,氣勢崢嶸透碧霄,莫道鋌登九級曲,須知立品十分高”。數百年來,天柱塔以挺撥的雄姿迎送著多少過客和遊人,在代代村民的心目中,她是人行憧憬幸福的象徵。
天柱古塔,身高一百零八尺。塔體除最末層使用一根木柱外,其餘全是純磚結構,呈圓錐形,八面九層,層層出有磚檐,每層各有特色,第一層檐,八面都有雕花獸頭六個,第三層每面有十個,第五層各有六個,第七.九層各有五個;二.四.六.八層的出檐,全是平磚九錯,無花無雕;第二.三兩層,八面均設有假門敞開,不通塔內。現在的幾個小門窗,是民國初年村民所鑿,並非原有。每層之檐角下,都有銅製鍾玲,全塔七十二枚,迎風吹拂,叮噹作響。塔峰葫蘆壓頂.葫蘆嘴上,冠以鐵鑄禮帽一頂,高九尺,重約千斤。帽外又加銀光閃爍的特製陶缸一口,與鐵帽共護葫蘆頂。古塔之雄姿,簡潔明快樸質無華,端莊雋拔,素俊壯觀。
天柱古塔之低層,面積約為七十平方米,西面劈門,壁厚二點六米,初進第一層,空氣閉塞,漆黑無光,少停片刻之後,借入門的微光,才能看見門內左右兩壁上修有神龕各一,內置木雕精裝鬥神兩尊。塔中四壁修有佛龕四個,分放古銅像四尊,以上各層均是如此。全塔共有銅佛三十六尊。據傳,這些佛像,全是魂寶,後被南蠻一盜而空。上至第二.三層,壁有小洞,微見光明;第四層豁然開朗,光線充容,以上直至第九層,皆是東西,南北兩窗相對,每層之磚梯均築於塔壁之中,呈螺旋式,旋梯層層中斷,塔內無跡,每上一層,即向對面走去,尋梯再攀,最末層靠塔壁西南上方,開一方形天洞,無物可攀,只能登牆而上,拱出洞外,別是一番世界,環顧周天,雲晴萬里;俯瞰田野,阡陌縱橫,金龍西上,銀蛇東奔,車馳人行,密樹掩村;西望香爐山峰,天柱與孤松遙相對稱;南視無梁殿,北觀雙鳳朝坡,欲與提雁媲美。藝工築就神仙景,無限風光在塔峰。如此美景,怎能不使登塔者心曠神怡,猶似羽化獨立而登仙呢!
歷史傳說
自塔建成後,大陽村百業興旺,文昌武興,而塔尖所遙對距30餘里的渠頭村卻五穀欠收,人丁不旺。一風水先生告訴渠頭村人說,大陽天柱塔是枝大筆,蘸盡了你村的地脈紫氣,你們只有在村東修一太陽形迎壁,燒壞它的筆尖,才能保你村無事。渠頭村人在風水先生的指點下,召集工匠修造太陽迎壁,要燒天柱塔筆尖。巧的是村里一少婦是大陽娘家,連夜就把這事告訴了娘家人。大陽村眾鄉紳也連忙召集能工巧匠,依照一術士的辦法速速打造鐵鍋保護筆尖。兩村暗暗興工,渠頭村修建太陽迎壁竣工,大陽天柱塔尖加蓋鐵帽也告成,並還在鐵帽上扣了大缸。自此,大陽村仍文昌武興,渠頭村也漸興旺,兩村皆大歡喜,並還互通姻親,至今還有“有女嫁渠頭,兩村結親親”的諺語。在晴朗的天氣里,你站在渠頭村迎壁下還可清楚地看到大陽天柱塔的塔尖。
這則故事傳說給天柱塔更加了幾分神秘的色彩。數百年來,天柱般地矗立在這方土地上,任它風吹雨打,巍然不動。天柱塔是代代生息於此的村民與大自然奮鬥的偉力象徵。
天柱塔與影壁牆的故事有趣,古有‘金渠頭銀板橋’之說,可見當時的富有。渠頭村建有硯台閣,洗墨池,所以也才人倍出。後才有天柱塔修筆尖粘墨之說,於是大陽文興武備。只可惜渠頭的硯台閣,洗墨池於文革後蕩然無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