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五道

天文五道

天文學術語,指星體繞地軌道,用五種顏色作為標誌,分別為青道、白道、赤道、黑道和黃道。

基本信息

中國古代占星術士即天文學家出於地心說的傳統思想,認為星體繞地旋轉都遵循自己的軌道,並選取最常見的天體太陽和月亮作為代表,分別用五色命名,即青道、白道、赤道、黑道和黃道,實為理想化的太陽的運行軌跡和月球的九種運行軌跡中特別的幾個。

青道

天文

天文五道 天文五道

日月運行到東方天空的那一段軌跡叫青道。

<漢>班固《漢書·天文志》:“青道二,出黃道東。立春、春分,月東從青道。”

<隋>袁慶《奉和月下觀星》:“爛爛星芒動,耿耿清河長。青道移天駟,北極轉文昌。”

<宋>沈括《夢溪筆談·象數二》:“﹝月行﹞黃道之東,謂之‘青道’。”

<漢>班固《漢書·天文志》“晷景長短之制也。”

<清>王先謙 補註引 <清>沈欽韓 曰:“日春東從青道,夏南從赤道,秋西從白道,冬北從黑道。”

文學

引申指春天東方的晴空。

<唐>鄧倚《春雲》詩:“聲移青道里,影泛綠波中。”

白道

白道成因 白道成因

天文學術語,指月球的運行軌道。

赤道

古天文

簡儀 簡儀

古代主渾天說者認為,天體是個渾圓形的球體,赤道即指天球表面距離南北兩極相等的圓周線。現代天文學稱為天球赤道。

<漢>班固《漢書·天文志》:“立春、春分,月東從青道……立夏、夏至,南從赤道。”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律曆志下》“黃道去極”劉昭注引漢張衡《渾儀》:“赤道橫帶渾天之腹,去極九十一度十六分之五。”

《書·洪範》“日月之行則有冬有夏”唐孔穎達疏:“正當天之中央、南北二極中等之處謂之赤道,去南北極各九十一度。”

<明>何景明《六月望月食》詩:“未月黃衢厄,妖遮赤道行。”

天文

指地球赤道,即環繞地球表面距離南北兩極相等的圓周線。

<清>徐繼畲《地球志略》:“地球從東西直剖之,北極在上,南極在下,赤道橫繞地球之中,日馭之所正照也。”

<清>黃遵憲《以蓮菊桃作歌》:“地球南北倘倒轉,赤道逼人寒暑變。”

黑道

天文五道 天文五道

日月行至黃道北 ,今天文學並沒有黑道的概念。

《書·洪範》:“日有中道,月有九行。中道者黃道,九行者黑道二,出黃道北。”

黃道

天文五道 天文五道

地心說的傳統思想認為地球是宇宙中心,所以理所當然的認為太陽繞地球旋轉,故定義太陽繞地軌道為黃道。

現代天文學建立在古天文的思想,定義為地球上的人看太陽於一年內在恆星之間所走的視路徑,即地球的公轉軌道平面和天球相交的大圓。

黃道星次

天文五道 天文五道

在東方占星學中,黃道12星次是人類十二天性的代名詞,一個人出生時,各星次落入黃道上的位置,說明了一個人的先天性格及天賦。黃道12星次象徵心理層面,反映出一個人行為的表現的方式。於是將黃道分成12個星次,稱為黃道12星次。並且與十二地支,十天干,四象,五行,二十八星宿一起組建了東方占星學依次為星紀、玄枵、娵訾、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

黃赤交角

天文五道 天文五道

<晉>司馬彪《後漢書·志·律歷中·賈逵論歷》“臣前上傅安等用黃道度日月弦望多近,史官一以赤道度之,不與日月同,如今歷弦望至差一日以上,輒奏以為變,至以為日卻,縮退行。於黃道,自得行度,不為變。……《五紀》論‘日月循黃道,南至牽牛,北至東井,率日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也。今史官一以赤道為度,不與日月行同,其斗、牽牛、(東井)、輿鬼,赤道得十五,而黃道得十三度半;……夫日月之術,日循黃道,月從九道。以赤道儀,日冬至去極俱一百一十五度。其入宿也,赤道在斗二十一,而黃道在斗十九。兩儀相參,日月之行,曲直有差,以生進退。故月行井、牛,十四度以上,其在角、婁,十二度以上。皆不應率不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