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丹陛橋](/img/b/034/nBnauM3X5kTOxETO5UDO5gDM5ETMwADMwADMwADMwADMxAzL4kzL5k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丹陛橋橋東有一方形磚台,稱具服台,三面有雕石欄桿,是皇帝祭祀時漱洗更衣的地方。每年在祈年殿舉行祈谷禮時,先在此台上支搭圓形幄帳,稱為“幄次”,通稱“小金殿”,是個活動的房屋。皇帝由齋宮到祈年殿行禮,先到這“小金殿”中更換禮服。明朝皇帝到這裡時,還要脫掉鞋再到祈年殿上行禮。這表示潔淨,不將微塵帶到神壇上。脫鞋以後,所經過的神路(即丹陛橋)便是鋪滿棕毯的走道了。這條寬大的甬道直通祈年殿大道下有一東西走向的券洞,叫進牲門,每次祭祀,都用黃絨線將“牲”捆好,用木盆盛活魚,擊鼓奏樂穿門而過,因此此洞也叫鬼門關。
地理位置
![丹陛橋](/img/0/ff0/nBnauM3X1cTMyQTN3kzN2gjN3QTM4gjNwADM0QTNwAzMxAzL5czL3I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天壇分為內、外兩壇,內壇由圜丘、祈谷壇兩部分組成,內壇北部是祈谷壇,內壇南部是圜丘壇,一條360米長的丹陛橋連綴兩壇,兩壇的主要建築就集中在丹陛橋兩端,丹陛橋南端有圜丘、皇穹宇,北端有祈年殿、皇乾殿。丹陛橋也稱海攫大道,是一條巨大的磚砌高台商道,也是天壇建築的主軸線。在丹陛橋的東側建有與天壇祭祀功能相適應的附屬建築:宰牲亭、神廚、神庫等。丹陛橋西側有齋宮,齋宮是舉行祭天大典前皇帝進行齋戒的場所。外壇為林區,廣植樹木,外壇的西南部有神樂署,是明清時期演習祭祀禮樂及培訓祭祀樂舞生的場所。
由來
![丹陛橋](/img/7/743/nBnauM3XxQTN4ETMyQTN4cTOyITMygDOyMjMwADMwAzMxAzL0UzL3c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修繕
1976年丹陛橋改建時,橋面城磚被拆除,代之以水泥方磚。2007年6月8日至9月30日天壇丹陛橋進行了恢復歷史原貌的 修繕。修繕工程根據舊有的照片和歷史文獻資料,採用城磚海墁的傳統形制、材料和工藝,恢復其歷史原貌。本次整個工程占地24231平方米,用磚量達14萬塊。功用
![丹陛橋](/img/4/b78/nBnauM3X1UDO0gDO3kjN3gzNyITM2QzNwAzMwADMwAzMxAzL5YzLxE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現在的祭天儀式每年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五(2月6日至11日)間舉行,總共有288人參加這場大規模的文化展演,表演總時長達90分鐘。
其中,“祭天儀仗”展演在丹陛橋上舉行,“祭天樂舞”展演在祈年殿院內舉行,“天壇古樂藝術”展演在神樂署凝禧殿舉行。展演活動在服裝道具、禮儀規制等方面都儘量遵循了清代“祭天”大典原貌。為了將該活動申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公園管理處對祭祀音樂、旗幟、禮器等內容都進行了進一步考證。
活動具體時間為:“祭天儀仗”展演在每天上午10時、下午13時30分開始;“祭天樂舞”展演每天上午11時、下午14時40分開始;“天壇古樂藝術”展演每天上午9時、10時、11時,下午13時30分、14時30分、15時30分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