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仙廟[浙江省杭州市江乾區寺廟]

天仙廟[浙江省杭州市江乾區寺廟]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天仙廟是個地名,位於流水橋東,西至艮山門鐵路邊,屬杭州市江乾區的閘弄口街道。有兩個動人的故事:宋景定(1260-1264)年間,俚人先後建起兩座相隔數十步的廟,一座是祀天上織女和孝子董永的“天仙廟”,另一座是祀鄂王岳飛部將楊再興的“楊墅廟”。

歷史簡介

楊再興大戰小商橋忠勇蓋世,後人敬仰;董永賣身葬父,孝感動天。清·翟灝在《艮山雜誌》中有一段兩廟合祀的史載:“楊君集矢於骨,史之說信而有徵至;天仙降事,近於不徑而祀不絕,此可見忠孝之感人心,而跡之顯晦平奇皆可不論也。”史學家翟灝也知董永之事撲朔迷離,不可與歷史人物楊再興同日而語。然而,幾百年來,兩廟屢毀屢建,香火一直旺盛,可見老百姓對敬忠尊孝偶像是不咎其所以然的,而且天仙廟演繹成地名,至今尚在。

典故

楊再興之戰跡

《宋史》有載,以300騎在小商河對陣12萬金兵,殺敵2000餘,戰歿後收其屍,得箭鏃二升,其事壯烈,可歌可傳。楊氏其子孫後代久居流水橋,迄今尚遺古香樟樹一棵,在浙江煤田局內。董永和織女何緣在流水橋結廬,只得就事論事了,希望能鉤沉起一個美麗的神話故事,以說明杭州艮山門一帶東漢時絲織已相當發達,而織品已可作為貨幣流通了。

董永和織女

名列《二十四孝》之一的董永和織女(七仙女)悽美纏綿的神話故事,解放後被演繹成電影黃梅戲《天仙配》,幾乎家喻戶曉。

追根溯源,《天仙配》故事雛形於漢曹植的《靈芝篇》:“董永遭家貧,老父財無道。舉假已供養,傭作致甘肥。責家填門至,不知何用還。天靈感至德,神女為秉機”。全文不過是短短40個字。

晉乾寶·收錄《收神記》一書時,擴添至孝,增丰情節:“董永,東漢千乘人氏,少喪母,避兵亂南逃,父病死途中,無以為殮,乃賣身貸錢葬父,路遇一女子,求為妻,遂同往錢主家為奴。錢主令織縑三百匹以償債,永妻織一月而畢,既而向永辭別,自謂天上織女,奉天命助永還債,言訖,凌空而去。”全文亦不足百字,文簡意邃,留有豐富的想像空間。

清代戲曲家洪升據此加工改編成傳奇《織錦記》問世時,已情節曲折,血肉有致,神情俱佳了。

解放後,安徽黃梅戲劇團移植改編。定名為《天仙配》,並拍成電影。一曲“滿工對唱”抒發了勞動人民美好的願望,人們是多么地希求安寧、幸福,電影以真善美的內涵打動老百姓的心扉。

黃梅戲《天仙配》劇照 黃梅戲《天仙配》劇照

從曹植的《靈芝篇》演繹到黃梅戲電影《天仙配》,歷經了1700多年的洗鍊,足見凡抒發真善美故事的生命力是永恆的。

考古發現

現在的問題是,董永和織女的傳說究竟發生在何地?值得探討。

曹植《靈芝篇》不記,乾寶《搜神記》無載,洪升《織錦記》因手頭無書,不敢妄論。至於安徽黃梅戲劇團改編時董永有“家住丹陽浙水西”一句唱詞,輕描淡寫地點出董永家位於丹陽,丹陽現屬安徽省,這可以理解,物為已用嘛!

為此,筆者曾查閱了歷史地名資料。漢時,丹陽名阿曲縣,與錢塘縣(杭州)同隸屬於會稽郡,本在同一個行政區劃內,很容易混淆。杭州艮山門天仙廟建於南宋景定年間,這說明董永與織女的故事早在南宋景定前已在艮山門一帶廣泛流傳了,而且當地百姓已到了有必要立廟祭祀的需求。

董永是東漢千乘人,遭兵亂攜父逃難至浙水(錢塘江下游),賣身葬父,錢主提出要織縑三百匹償債。縑,是一種雙絲織微帶黃色的細絹,生曰繒,一名鮮支,特别致密,東漢時已廣傳於市,多作嘗贈、酬謝之品,亦作貨幣流通,還致用於繪畫,可見以織縑還債符合當時民風商情的。這比唐代杭州市長詩人白居易《杭州春望》中“紅袖織綾夸柿蒂”的“唐絹”又早了500多年,事實上,1958年杭州古盪發掘出土了一座漢墓,墓主朱樂昌夫婦身上覆蓋精製的絲綢被褥,經專家鑑定是迄今為止杭州有絲綢服裝的最早實例。流水橋地處杭城東郊,艮山之陽,一望無垠的桑園菜圃,是杭州絲織原料桑蠶基地,董永夫婦逃難至此結廬,我耕田,你織布,我挑水,你澆園,於情於理相契。

艮山門天仙廟遺址 艮山門天仙廟遺址

所以說,《天仙配》故事發生在杭州艮山門流水橋一帶亦存一說。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