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名稱:大麗花螟蛾
中文名稱;大麗花螟蛾
中文別名:歐洲玉米螟 鑽心蟲
拉丁學名:Ostrinianubilalis(HUBNER)
分布區域:吉林 遼寧 內蒙古 寧夏 甘肅 新疆 青海 陝西 山西 北京 河北 山東 安徽 江蘇 上海 浙江 湖北 四川等地。
類屬:鱗翅目 螟蛾科
分布與危害
大麗花螟蛾又名玉米螟,為大麗花的一大害蟲。該蟲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北、華東等地,北方地區受害嚴重。幼蟲蛀食大麗花、菊花、青楊、美人蕉、唐菖蒲、棕櫚、麻等園林花卉植物。受害嚴重時,大麗花全部莖部幾乎被蛀害,不能開花。受害植物莖部易折,不能開花,莖稈上部枯黃死亡並能感染菊花、玉米等作物。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約13毫米,翅展24毫米左右,前翅淺黃色或深黃色,上有兩條褐色波浪狀橫紋;頭胸黃色。
卵:短橢圓形或卵形,稍扁,長約1毫米,黃或黑褐色。
幼蟲:老熟時體長約19毫米,寬1.8毫米左右,背中央有一條明顯的褐色細線,頭紅褐色。
蛹:體長約14毫米,紡錘形,黃褐或紅褐色。
發生規律
該蟲在華北地區1年發生2代,幼蟲在莖稈內等處過冬。翌年5月中旬幼蟲在莖稈內化蛹,5月下旬成蟲羽化。喜在花芽或葉柄基部產卵。成蟲有趨光性,白天靜伏葉背等陰處。夜間產卵在葉背面,成塊狀、魚鱗形排列。幼蟲危害期分別發生在6月至7月中旬和8月中旬至10月份,尤以8、9月份危害最嚴重,此時正好是大麗花的花期。幼蟲有轉移危害的習性。被害植物莖稈被蛀空,上部枯黃而死,嚴重影響節日花壇擺花及觀賞。出現幼蟲蛀莖危害後,孔外粘有黑色蟲糞、污染莖葉。10月下旬,幼蟲在莖稈內越冬。
發病特點
年發生1-6代,以末代老熟幼蟲在栽培植物或野生植物莖稈或穗軸內越冬。翌春即在莖稈內化蛹。成蟲羽化後,白天隱藏在植物及雜草間,傍晚飛行,飛翔力強,有趨光性,夜間交配,交配後1-2天產卵,雌蛾喜在將抽雄蕊的植株上產卵,產在葉背中脈兩側,少數產在莖稈上。平均每雌產卵400粒左右,每卵塊20-50粒不等。幼蟲孵化後先群集於心葉處或嫩葉上取食,被害葉長大時顯示出成排小孔。在豆科植物上,常從嫩莖分枝處蛀人,使上部枯死,蛀口常堆有大量糞屑。老熟幼蟲在蛀道內近孔口處化蛹。卵期3-4天,幼蟲期20-31天,蛹期8-10天。
防治方法
1.於5、6月間在幼蟲初為害期往被害處塗1:10的80%敵敵畏糨糊、滅殺初蛀入莖的幼蟲。
2.對已蛀入深處的大齡幼蟲,可用注射針從排糞孔往內注射100倍的20%菊殺乳油等。
3.栽種大麗花地點勿與玉米、高粱等作物地塊貼近,冬季勿在附近堆放玉米秸稈;及時處理大麗花莖稈等,以減少蟲源。
4.入冬收藏大麗花塊根時,應嚴格檢查剪口下的橛內不要帶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