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年代 ,為了便於對敵鬥爭,冀中區黨委、冀中政治主任公署決定將交河縣城至淮鎮公路以西,原交河縣西半部和獻縣南部的四個區,武強縣東部的幾個村莊劃出來,建立獻交縣。隸屬冀中一地委。1940年7月,改屬冀中八地委。縣委機關和獻交縣抗日民主政府機關的駐地,同時都在大趙莊。而且從1940年1月成立,到1945年7月交河縣城解放一待就是6年。另外,在1939年,劉玉林任冀中區交河縣工作委員會書記時,冀中區交河縣工作委會駐地在大趙莊開展工作一年的時間,算起來縣委縣政府機關在一個村駐7年,這在全國也是罕見的。當時大趙莊就有“東方小莫斯科”、“小延安”之稱。解放後,大趙莊村就有趙永章任桂林地委書記、趙盛德任河南省工會主席、趙玉升在北京任處級幹部、趙金峰任湖北省漢陽縣委常委、趙樹森任山西省輕工業局副局長。一個400多人的村出了這么多部、廳、處級幹部也足以說明大趙莊村在抗日戰爭時期發揮了多么大的作用。
獻交縣縣委機關為什麼選擇大趙莊做縣委機關駐地呢?這裡涉及到一個人,這個人叫張連普(化名張久),在黨史資料記錄中,張久是冀中區交河縣工作委員排名第一的委員。張連普(張久)是現在獻縣小萬村鄉馬莊河村人,他1920年出生,1935年入黨,參加革命工作,1939年受上級派遣,先後三次來交河開展工作,任冀中區交河縣工作委員會委員,當時書記是劉玉林。1940年建獻交縣時,任宣傳部長和農工會主任,1942年,與日本鬼子戰鬥中負傷,二等甲傷殘。解放後,任馬莊河村支部書記,後在滄州干休所療養,1989年去世。今天我講的故事就是根據張久(張連普)1963年在獻縣憶苦思甜大會上的講稿整理的,經查閱黨史資料,其講稿中的人物事件和黨史記載的完全一致。所以,我今天講的都是真實故事,故事中的兩個主要人物,都是我的親戚,張連普就是我的表舅,縣委書記和縣長住的堡壘戶家就是我二姨夫趙守智家。
1939年,劉玉林、張連普、陳林彬等同志,受上級指示,由獻縣到交河來開展抗日工作,同時來的還有八路軍的一個排,排長姓朱。在此之前曾派張連普兩次到交河偵察布點,由於環境殘酷,都沒找到合適地點。後來他看到大趙莊地處獻交縣中心位置,而且大趙莊村較偏辟,南有老鹽河,到夏天河裡有蘆葦,河道便於隱蔽出入,村西有30多畝的趙家大墳地,常年青松蔽日,便於隱藏。村東東大寺也是個便於集結開會的地方。村東、村西各有一條南北道溝,一人多深,便於打仗擺兵布陣,隱蔽出入。天然的條件很適合做縣委機關駐地。尤其是大趙莊有張連普的兩家親戚,一個是其姑姑家的表哥“及現瑞”家,另一個是舅家表姐夫趙守智家。趙守智家有3間北房,4間南房,兩間西房。張連普就和我二姨夫說好,把同志們按排在3間南房四間屋裡。劉玉林就是當時交河縣的縣委書記,當時任務就是發展黨員,組織抗日隊伍,動員大戶人家交出槍枝彈藥,動員老百姓捐款買槍枝彈藥。他們早出晚歸,活動的地點在交河以北的郝村一帶,西到富鎮、大陳莊區域。這段時間,大趙莊已經發展了趙永章、趙永修、趙守智、趙忠如、趙盛德、趙墨雲、趙金鋒、及清林、趙墨臣、趙守起、及如州等十幾名黨員,各個村的抗日組織也如火如荼地發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