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莫亭村位於鎮駐地北約3.7公里處,聚落呈正方形,主街東西向。全村耕地100公頃,340戶,1207人。
名人據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鄒縣誌》載:鄒縣東南50里大莫亭,北宋末年建村,系顓孫子莫故里,有先賢申祥故里之稱。
顓孫子莫,為魯國先賢,孔子弟子子張之弟。子張即顓孫師,字子張,春秋時陳國人,孔子弟子。唐代贈“陳伯”,開元八年(720年)從祀。宋鹹淳二年(1266年)封“宛丘侯”,再封“陳國公”,列哲位,稱先賢。錢穆在《先秦諸子系年考辨?子莫考》考證,顓孫子莫為魯人,系子張之子也,亦稱申詳。有關事跡見《孟子?盡心下》。
據說,子張、子莫二人家鄉不是莫亭,莫亭是子莫死後的林地(墓地)。今林地占地10餘畝,林前建石人、石羊、石虎各二。林內墓群林立有序,房舍建築一應俱全。東西兩邊建大小亭兩座,東大亭取名為大莫亭,西小亭取名為小莫亭。宋代皇帝曾到子莫墓地拜祭,故又稱御祭林。清末大學士康有為來此遊覽,曾為莫亭題詞“先賢申祥故里”。“文革”時建築、墓碑遭毀,石人被砍頭,僅存軀幹高約2米,石虎被埋遺失,石羊保存完好,高約1米,身長約2米,雕刻精細。1996年,地上文物遺至鄒城市博物館收藏。
大莫亭村西南角曾建天齊廟一處,始建年代不詳,占地4畝,有廟門、大殿等建築,廟內玉皇大帝、觀世音等神像齊全,形態各異,栩栩如生。每年的三月二十八日為燒香供奉的香火大會,前來趕會的人絡繹不絕,吸引了各種戲班、雜耍、商販來此做生意,盛況空前。明、清時期達到鼎盛。現廟內建築、塑像已毀,僅留廟前門,廟大殿一間兩層,雜草叢生,殘破不全。
文化莫亭的舞龍燈、踩高蹺、說書唱戲等民間藝術源遠流長。舊時村莊有舞龍隊一支,長龍燈一條,每到年節,藝人們舞起龍燈,踩著高蹺,敲鑼打鼓,到周圍村莊去表演。後漸漸衰落。1952年始建村莊劇團,20餘人參加,主唱山東梆子、柳子戲、魯南小鼓等,曲目有《打虎上山》《活扒皮》等,在鄒東一帶反響強烈。每到一處,觀眾雲集。劇團最多時達35人。1960年,演員阮金娥受到國家主席劉少奇接見。如今,大莫亭村的民間藝術主要是嗩吶班子,是村民侯仰金於1950年代建立,現有8人的嗩吶班,附近村莊紅白事都請他們去吹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