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星花水庫座落在星花鄉(今星花總支)與樂至縣盛池鄉交界處的王家墳,距河邊場鎮10公里,大壩建在妻江支流寸塘口水庫的源頭,下游是寸塘口水庫。集雨面積43.57平方公里,是由小(一)型水庫擴建而成的中型水庫,經歷了擴建、整治、加固等曲折過程。工期長達44年,是全縣施工工期最長的一座中型水庫。其單位面積的正常蓄水量為全縣水庫之冠。計淹沒占地畝平正常蓄水1.32萬立方米,自流灌溉面積4萬畝,占設計灌溉面積4.04萬畝的99% ,是全縣自流灌溉面最大的中型水庫。水庫東北建有大壩,高41.5m,頂長407米,總庫容量1183萬立方米,常規庫容量1030萬立方米,水庫總占地780畝。在樂至縣境修築的攔河堰高5米,引水隧洞長2610米,溢洪道長299.7米,寬10.5米,主、左、右乾渠4條和12條支渠,總長126公里。其中隧洞136個,長14.93公里;渡槽7座,長455米; 倒虹管4根長811米;渠系串連小水庫6座,山平塘460口,石堰27座,電灌站48處,型似長藤結瓜,集成一個蓄、引提相結合的灌溉工程網。
歷史發展
水庫總計挖填土石290萬立方米,投勞932萬個,總投資1193萬元,其中自籌占40.4% ,投現金373萬元(其中自籌占7%),按完工的時段和內容分6個工期。一期: 1959年冬至1963年。1959年春,河邊人民吃盡了旱災苦頭,決心改變乾旱面貌。在縣領導的大力支持和河邊人民的迫切請求下,由縣人民政府農田水利建設辦公室規劃設計了小(一)型星花水庫。同年冬,河邊區幹部民眾總動員於1960年春完成了高18米的土壩工程,庫容達到328萬立方米, 1961年至1963年接著完成了星花水庫至馬頭辦事處桐麻嶺的中乾渠18.86公里的修建, 1964年春, 全縣在此召開了開渠配套現場會。
二期: 1966年至1971年。由於一期工程大壩清基不徹底,先後發生過4次裂縫,而且小(一)型星花水庫庫容量不能滿足河邊人民的用水請求。1966年初,河邊區向縣人民政府請示擴建星花水庫。蓬溪縣水電局立即組織規劃測量後,提出了在自有的8.26平方公里的基礎上,借樂至縣興建鄉灣灘河集雨面積35.31平方公里的方案。隨即縣文上報省、地審批, 1966年4月26日四川省水利局正式批覆將小(一)型星花水庫擴建成中型水庫,並於同年10月開始動工擴建。“因文化大革命干擾”,1967年大壩擴建被迫停工。1971年在樂至縣境內修築了壩高5米的攔河引水堰和長2610米引水隧洞。引水隧洞寬2米,高2.5米,進口高程418.5米,出口高程413. 28米,比降1/500,過水量5.7立方米/秒。
三期: 1971年至1977年。除完成大壩設計的最終規模41.5米外,還改建了放水設備和溢洪道工程,放水設備由原來建的臥涵管改為塔式溢洪道,由原建180米增長直295米。
四期: 1977年至1981年。新開過水流量1.89立方米/秒的主渠1條, 左、右乾渠各1條,支渠12條,乾、支渠107.14公里。
五期: 1981年至1985年。加固了引水隧洞和乾渠隧洞,設定了大壩觀測點。再次改革溢洪道。溢洪堰底高由三期的419.5米下降到418.5米,長由三期的295米增長到299.7米,寬10.5米未變。最大下泄量63.2立方米/秒。
六期:2002年至2003年。投資1500萬元進行了水庫大壩加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