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沂蒙多英傑,臨沂尚大義。“大義臨沂”是臨沂最為耀眼的城市品牌之一。
2012年3月1日晚,首屆“大義臨沂人”評選表彰晚會隆重舉行,李學國等10人獲“大義臨沂人”榮譽稱號。頒獎晚會於臨沂市廣播電視台一樓演播大廳舉行,由臨沂市廣播電視台大型活動策劃中心承辦。主持人由李連渠、王亞擔任。
“大義臨沂”是最能代表臨沂的城市品牌。為集中展示“大義臨沂”建設成果,發揮大義人物的榜樣作用,首屆“大義臨沂人”評選活動,由臨沂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市總工會、團市委、市婦聯、臨沂日報報業集團和臨沂市廣播電視台於2011年初聯合主辦。活動開展一年來,社會各界高度關注,市民民眾廣泛參與,在全市基層幹部民眾中挖掘、湧現出了一大批大義臨沂的先進個人和集體。大義臨沂”是對新時期沂蒙精神的高度濃縮,是對臨沂人民“真、善、美”高尚品德的全面概括,集中體現了臨沂人民堅持正義、崇尚進步、勇於犧牲、甘於奉獻的價值取向。“大義臨沂”的基本內涵為樂善好施、疏財仗義,顧全大局、急公好義,敦厚善良、誠信重義,見義勇為、捨生取義。
在2009年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臨沂市有5人被評為全國“雙百”人物,有13人入選山東省“百位”英模人物,2010年臨沂市又有14位好人榮登“中國好人榜”,上榜人數在全國地級市中位居首位。在各行各業中,在各條戰線上,臨沂每年的先進人物總是層出不窮。組織實施“大義臨沂人”推選活動,就是為了把這些不斷湧現出來的先進人物中的優秀代表及時推選出來,讓他們的善行和義舉激勵更多的人,以推動大義臨沂、大美臨沂、和諧臨沂的建設。
主題曲:學習雷鋒好榜樣
社會影響
市委書記張少軍等領導上台為10名“大義臨沂人”榮譽獲得者頒獎時,張書記把獎盃和獎金交到李學國父親李連榮手中,並緊緊握住李連榮的手說:“學國給臨沂爭了光,我代表臨沂人民感謝你!”,他還囑咐李連榮保重身體。
“大義臨沂人”評選活動讓這些“平民英雄”激盪著千萬顆心靈。大街小巷,大家談論“大義臨沂人”,評價“大義臨沂人”,傳播候選人的先進事跡。許多人表示,看了“大義臨沂人”候選人的事跡,自己心靈受到了震撼,經受了一次心靈的洗禮。一些網民紛紛發簡訊表達了自己的感受:“戰爭年代需要革命英雄的精神,和平時期也需要一種精神。我們這個時代迫切需要像‘大義臨沂人’這樣的符合時代意義的榜樣。”
“細細閱讀媒體上刊登的模範們的事跡,感到一股強大的暖流傳遍全身,不禁被他們的高尚品格所折服。在這一個個平凡的名字與面容上,在這一段段看似平凡的經歷與故事裡,讀到了那不平凡的堅持與感動,感受到了道德的力量。”
“讀每一個候選人的事跡,都很感動。這裡有優秀的團隊,也有普通的勞動者,有被人稱頌的善人、好人,也有不被人理解的大愛者。他們都是生活在我們身邊的平凡人,用平凡的事跡,書寫著平凡中的感動,詮釋著城市文明的進步。他們,是我們臨沂的驕傲!”(引自:琅琊網)
2011年度“大義臨沂人”
李學國頒獎辭:
面對素昧平生的河南籍落水者,他縱身一躍,消逝在滔滔沂河中,這是他留給這個世界的最後背影。他的縱身一躍,讓我們感受到了“大義”的力量。大義臨沂,源於那么多生命的感動。事跡:
2011年6月1日下午,臨沂市東方汽車出租有限公司計程車駕駛員李學國一家正在小埠東橡膠壩景區遊玩,突然聽到不遠處傳來呼救聲,李學國立即跑到出事地點,跳進湍急的水中救人,但因為水流湍急,李學國沒能把落水者救出來,自己也不幸遇難。
他走過這個世界39年,他踏踏實實過每一天,他為妻兒拚命工作。他是兒子眼中的好爸爸,父母眼中的孝順兒子,他在部隊時是優秀士兵,在單位里是眾人學習的榜樣。他曾隻身追趕過交通肇事逃逸者,也曾因為見義勇為被不法分子報復打傷過。在他人落水、危及生命安全的緊急關頭,他又一次臨危不懼,挺身而出。
李學國奮不顧身、捨己救人的精神,感動了魯豫大地。省綜治辦、省見義勇為基金會追授李學國“山東省見義勇為先進分子”榮譽稱號;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李學國同志為革命烈士;市人大常委會追授李學國“臨沂市見義勇為英雄”稱號,頒發臨沂市見義勇為一級勳章;蘭山區綜治辦、山東省見義勇為基金蘭山辦事處、蘭山區見義勇為協會追授李學國“蘭山區見義勇為先進分子”稱號。
英雄已逝,浩氣長存。李學國為“大義臨沂”樹立了一個崇高的道德標桿,他巨大的道德力量感染著這座城市,感動了這個社會。
圖為李學國父親。於愛梅
頒獎辭:
戰爭沒有讓女人走開,和平的盾牌需要付出更多的愛。從王換於到於愛梅,我們看到了堅守和傳承。位卑未敢忘憂國,尋常百姓書寫大義大愛。“紅嫂”是過去,也是現在,更是未來。事跡:
電視連續劇《沂蒙》中於寶珍的原型王換於被譽為“沂蒙母親”,她的崇高品質感動了幾代人。
沂南縣第四中學退休教師於愛梅是王換於老人的孫女。2004年,她帶著20雙鞋墊、幾箱速食麵和毛巾,跟隨“全國擁軍模範”李秀蓮去當地部隊擁軍,從此走上了自費擁軍的道路。
2009年“十一”國慶閱兵前夕,於愛梅和李秀蓮趕往北京,向在北京參加國慶閱兵訓練的濟南軍區某部官兵贈送鞋墊280雙。當時有二十幾個人離要求的標準身高差1厘米,部隊首長正在為此著急時,她們趕了去。二十幾位官兵墊上鞋墊後,那1厘米的身高差距消失了,部隊首長激動地握著於愛梅和李秀蓮的手說:“兩位大姐啊,你們及時送來的這些鞋墊,簡直是雪中送炭。”
於愛梅每個月只有2000元的退休金,但每年她用於擁軍的花費都在1萬元以上。近幾年來,她用於購買擁軍慰問品的資金達5萬餘元,僅向部隊官兵贈送的鞋墊就有1000餘雙。
是什麼讓於愛梅年復一年無私擁軍?“是信念。”於愛梅說。那么又是什麼來支撐她這種不滅的信念?“是一種繼承,更是一種感恩。”她如是說。愛心車隊
頒獎辭:
付出愛心,收穫快樂。愛心車隊,用愛和真誠驅動,為老人、為孩子、為素不相識的人奉獻愛心,並從中找到了幸福的含義。臨沂,是幸福的!
事跡:
儘管沒有做過轟轟烈烈的事,但是23位的哥的姐的愛心,卻感動了許多人。
2010年冬天,的姐唐香花送一位南方乘客到機場。乘客下車後唐香花返回城區,在洗車時才發現乘客的大行李箱落在了後備箱裡。為了趕緊找到失主,她馬上聯繫了臨沂人民廣播電台,請求滾動發布信息尋找失主。同時她抱著僥倖的心理,再次來到飛機場等待。
3個小時後,通過電台,她終於聯繫到了這位乘客。原來這位乘客在機場下車後,又到了附近的一個材料廠去選購材料,直到付款時,才發現行李箱不見了,而行李箱內還有他的3萬元貨款!唐香花激動地駕車到了該材料廠,將行李箱親手交到這位乘客手中,為自己沒有提醒乘客取行李而道歉。
32歲的胡彩霞是郯城縣李莊鎮人,患尿毒症已經多年。2009年,通過廣播電台知道了胡彩霞患病,家庭困難的訊息,捐了3000多元錢後,“愛心1+1”車隊就承包了接送胡彩霞到市人民醫院透析的任務,23位計程車司機輪流值班,每周一次,風雨無阻。
在胡彩霞看來,愛心車隊的人,就是她的哥哥姐姐,他們都叫自己“小胡”,他們已經是一家人了。一看到他們,她就覺得有了依靠。汪昭華
頒獎辭:
大愛無言,愛善渡萬物而不鳴;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他始終踐行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一古訓,用一言一行詮釋著一名普通公安民警的責任和信念。
事跡:
每到周末,不論颳風下雨,汪昭華都會帶領一群“紅馬甲”準時出現在福利院裡。啟蒙班的孩子們看見汪昭華,伸著小手跑過來,嘴裡喊著“汪爸爸,抱抱。”汪昭華蹲下身子,左右開弓,一手抱起一個。孩子對他親了又親,儼然一對親父子。
福利院的孩子們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機會不多,汪昭華想盡辦法帶著孩子們去郊外呼吸新鮮空氣。在他的部落格里,記錄了一次外出的經歷和留在他內心深處的感動。
“那天我帶的是雪原,他是個先天性聾啞兒。看見他美麗的大眼睛對精彩世界的神往,我的心頭一直酸酸的!中午吃飯時,他一口一個大水餃,一口氣吃了8個,我的淚水一直在眼眶裡打轉。遊玩過程中,他緊緊依偎在我的懷裡,我感覺到了他對父愛的無限渴求。從此以後,每次去福利院我都會特意地抱抱他,我知道我的懷抱對他真的特別溫暖!那裡的護士把我對雪原的感情看在了眼裡,用手語和唇語教會了他喊‘爸爸’。當我再一次去參加活動時,雪原用清晰的聲音叫出了‘爸爸’,其他孩子也跟著一起喊起來‘爸爸,爸爸’,我的眼淚奪眶而出,那一刻我被他們深深地感動了!我知道我所有的付出都得到了最好的回報!”
做一天志願者很容易,難的是一直做下去,一直保持那份初始的熱情。“全國優秀志願者”汪昭華在不知不覺的愛心傳遞中,由一個好心人變成一個愛心經紀人,帶動了成百上千人做好事。學雷鋒三人小組
頒獎辭:
27載嚴冬酷暑,他們共同度過;1萬個日子的風雨歷程,他們攜手同行。他們是沒有血緣的兄弟,他們是普普通通的臨沂人!事跡:
溫暖的陽光灑在蘭山區考棚街旁邊一個小巷裡。一輛輪椅邊圍著三個人,大家有說有笑,看起來十分溫馨。坐在輪椅上的是39歲的徐恆強,他7個月大時患上了脊髓灰質炎而導致終生殘疾,走路只能靠扶著板凳一步一步地挪動。27年前,上國小三年級的他遇到了人生中的”兄弟“——任子超、馬軍波、馬學成。三人結成學雷鋒小組,幫助照顧徐恆強。
時光荏苒,當年的小學生已步入壯年,照顧徐恆強依然是不變的約定。每天清晨,當人們還沉浸在睡夢中時,馬軍波已騎車來到徐恆強家,將他從床上背起,再端走尿壺。安頓好徐恆強,他再趕去單位上班。下午下了班,他要先到徐恆強這裡看看,才能安心接孩子回家。任子超每晚9點鐘準時出現在徐恆強家,背他到床上休息。打點好一切後,任子超才帶著孩子回到羅莊的家。馬學成則在平日裡到徐恆強家坐坐,把自己聽來的新鮮事講給他聽,還在他家門外的空地上支起一張小桌子,冬天曬曬太陽,夏天喝茶乘涼。
徐恆強從小有三個願望:爬長城、登泰山、看大海。但由於身體不方便,已近不惑之年的他一直沒能實現兒時的願望。三個同學知道後,努力幫他達成了願望。
2010年10月22日,徐恆強生平第一次“登”上了八達嶺長城,他滿足地笑了,眼裡飽含喜悅的淚花,“如果不是他們,我這輩子怕是都沒機會實現夢想了!”看到二哥的笑容,兄弟三人忘卻了疲憊,忘卻了酸痛的胳膊和腫脹的腿腳,也笑了。劉吉傳
頒獎辭:
有一種力量叫執著,有一種精神叫堅韌。當百年一遇的大旱讓土地開裂,當清澈的水流滋潤了父老鄉親焦渴的心田,他也完成了一個普通農民到“當代愚公”的華麗轉身。事跡:
建一座水庫,對一個普通農民來說是項天大的工程,說它異想天開也不為過。郯城縣紅花鄉農民劉吉傳卻把它變成了現實。
他舉全家之力,投資近50萬元,歷時5個月,修築了一座蓄水量達10萬立方米的水庫,可為周邊5000畝田地解決用水難題,鄉親們稱他為“當代愚公”。
2011年春,全市遭受百年不遇的乾旱,郯城縣紅花鄉農民劉吉傳無償開閘放水,為鄉親們澆地。
劉吉傳原本有一個殷實富足的家庭,可自從投建水庫以來,家裡的積蓄就掏空了。他硬著頭皮跑遍了親戚朋友,多的借幾千塊,少的只借了40多塊。最後,從信用社貸了20萬元,總算保證了工期。正當壩體澆灌進入關鍵時期,80多歲的老母親病危,而他最終沒能和母親見上最後一面。
從建壩開始,劉吉傳就把家安在了馬陵山上。水庫建好後,他開始植樹,如今,山上的果樹開始掛果。劉吉傳對未來充滿了希冀:“等還完了款,有了積蓄,就實施水庫二期工程,將水庫大壩加高、加長,實現蓄水50萬立方米。
劉吉傳說:“我選擇了這條路,就一定要走到底,因為我離不開這片山林。如果我累倒下了,我的子孫後代會接替我一直走下去……”張氏三兄弟
頒獎辭:
從臨沂到深圳,從故鄉到異鄉,路有多遠,思念就有多長;思念有多長,對家鄉的感情就有多深。這是綠葉對根的情義,這是遊子對故土的感恩。事跡:
2011年9月8日,河東興合希望國小在河東區鄭旺鎮落成。這是目前全市設施配套最齊全、功能最完備的鄉鎮國小。
鮮艷的五星紅旗高高飄揚,嶄新的教學樓在陽光映射下更加漂亮。教室里,高檔開水控溫飲水機、太陽能空調一應俱全。高標準圖書閱覽室、全新塑膠運動場、內容豐富的校園文化廣場,讓鄉村孩子們站在了新起點。
興合希望國小的前身是鄭旺中心國小,2008年被鑑定為危房,一直沒有足夠的資金建設新校舍。後來,在外打拚多年的張克寶三兄弟回老家探親時得知這一情況後,當場拍板無償捐助300萬元,援建一座集辦公、教學為一體的綜合樓。
2011年4月,張克寶再次來到學校,看到教學樓即將投入使用,可是學校的操場還是由煤渣和黃土鋪成的,決定追加200萬,用於運動場地建設和教學樓內部配套設施完善。
張家兄弟幼年時因為家裡沒錢,哥哥姐姐上到國小就紛紛輟學回家,張克寶讀到國中家裡再也無力負擔也輟學回家務農,這成了一家人心頭永遠的痛。
“我們生在鄭旺、長在鄭旺,是家鄉養育了我們,是家鄉的老師培養了我們,雖然在外打拚,但對家鄉懷有很深的感情,願意為家鄉做點力所能及的事,儘自己的綿薄之力,改善一下教育學習的環境。”張克寶深情地說。李振宋
頒獎辭:
一個農民,從來不把獻血當作義務,而是最大的快樂。每當他伸出有力的臂膀,
事跡:
1999年夏,一個經常在雨天獻血的男子,引起了時任臨沂中心血站血源管理科科長劉向榮的注意。劉向榮好奇地問他:“為什麼只在雨天才來獻血?”憨厚的男子不好意思地笑了:“雨天不能下地幹活,俺才有時間來獻血。”
他就是莒南縣石蓮子鎮農民李振宋。從2002年12月開始,李振宋又開始定期捐獻單采成分血。然而,有兩次,因為血液質量不達標,他沒獻成血小板。一次是因為谷丙轉氨酶指標高。他認為吸菸影響血液質量,索性把抽了10多年的煙戒了。
第二次是因為血脂偏高。那是2008年,李振宋家蓋房子,沒時間做飯,就在街上買些餚肉回家吃。接連吃了好幾天,後來採集血液標本才知道血脂偏高。沒獻成血小板的李振宋回到家中,認真調理飲食起居,也更注意身體。之後,他獻血小板再沒有白跑過。
12年間,李振宋累計獻血67330ml,相當於把全身的血液抽乾了11次,用500毫升的寶特瓶要裝134瓶。
在他的帶動下,身邊獻血的人越來越多。李振宋說:“要問我這么多年無償獻血圖什麼?我是一個農民,為國家、為社會做不了更大的貢獻,但如果我的血液能幫助別人,也算是我對社會的一點貢獻,這就是我最大的快樂!”王振玉
頒獎辭:
沒有豪言壯語,沒有豐功偉業,只有留守一方、造福一方的赤誠。他用點點滴滴的行動,詮釋著一名共產黨員的先進性,用自己的真誠贏得了百姓的衷心愛戴,成為他們心中不倒的旗幟。事跡:
2011年6月14日,一位頭髮斑白的老人走進河東區委組織部,從衣兜里摸出厚厚一沓人民幣,在大家詫異的目光中,將錢遞給工作人員。工作人員數了數,足足有9999.9元。“今年是建黨90周年,我來繳納黨費,祝願偉大的黨永放光芒!”
老人名叫王振玉,今年58歲,河東區葛溝鎮王家鞏頭村人。他教過書、乾過生產隊長、接管過鎮拖拉機站。2003年著手開發沂南孟良崮群山,並發展成為紅色旅遊界的一匹黑馬。
王振玉認為,是黨的培養,才讓他有了今天的好生活,他要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黨的感激。從1992年開始,每年黨的生日來臨前,他都要繳納一筆特殊黨費。2011年開春後,王振玉突然想到,這一年是建黨90周年,他要提早繳納“特殊黨費”,迎接黨的生日,表達一名普通共產黨員對黨的感恩之情。
十里八村的百姓都知道王家鞏頭村有個“王大善人”,遇到困難找他準錯不了。他為殘疾軍人、優撫對象免費送去過冬的煤炭,他資助困難家庭的孩子重返校園。
1994年,紅嫂的家鄉沂南縣馬牧池橫河村要解決人畜吃水問題,王振玉派去一台挖掘機幹了33天,工程完工時,結算還差8000多元,村里一時拿不出錢來,很是為難。王振玉知道後便說:“紅嫂擁軍,全國都知道,這點錢,就算捐獻給紅嫂家鄉的父老吧!”村裡的民眾了解情況後,送來“沂蒙紅哥”的錦旗表示感謝。魯星愷
頒獎辭:
千里之外的災難,連著沂蒙人的心。飽嘗艱難困苦,不懼死亡威脅。他用19歲的青春,感動了舟曲,也讓世人看到了“90後”的擔當。事跡:
魯星愷是一個被貼上“90後”標籤的年輕人。在許多人的印象中,“90後”對網路虛擬世界的熱情超過了社會現實。然而,舟曲土石流發生後,這個年輕人背起行囊自發趕到災區,擔任青年志願者。
魯星愷是家中的獨生子,從未吃過什麼苦。對他來說,這是一次極具挑戰性的艱難行程。“開始我以為到舟曲不會太遠,沒想到這段路走了78個小時。”
到了舟曲,魯星愷被當地團委編入到“應急一隊”,主要任務就是發放救災物資。顧不上舟車勞頓的他和隊友,把全國各地運送來的救災物資卸下來,肩扛手抬地送到救災帳篷里,每天分早中晚三次向災民發放。發放完救災物資,魯星愷就和隊友一起撿垃圾、打掃衛生、張貼通知、維持秩序。
他們忙碌在安置點各個角落,哪裡有需要,哪裡就有他們的身影。雖然每天累得直不起腰,但魯星愷沒有怨言,他覺得“苦得有意義”。
魯星愷現在是河北地質學院大一學生。舟曲救災的經歷讓他選擇了艱苦的地質專業。“地震、土石流都跟地質環境密不可分。我想學好地質勘探,哪怕提前一秒分析預測到地質災害,就能大大降低損失和傷亡。”
“我沒有給‘90後’丟臉。我覺得不是我們吃不了苦,而是我們以前沒有吃過苦。”魯星愷說。
2011年度“大義臨沂人”提名獎
1、馮其樹 沂南縣青駝鎮馮家樓子村農民
2、楊同傑 沂水縣沂水鎮中心校教師,臨沂大學客座教授
3、崔俠(女) 蒼山縣向城敬老院院長
4、蔣德亮 臨沭二中教師
5、王曉東 沂南縣楊家坡派出所副所長
6、濱河民間搜救隊 臨沂天宏水上運輸有限公司職工若干名
7、滿振蘭(女) 沂南縣辛集鎮北左泉村農民
8、李濤 河東區相公街道農民
9、冷飛燕(女) 臨沂市人民醫院胸外科護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