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畫"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和國家"十五"規劃教材。本書是根據教育部環境工程學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制定的基本教學要求,在第一版的基礎上修訂而成的。全書框架基本保持了第一版的結構,但根據現今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在理論、技術等領域的發展和教學改革的經驗與要求,對相關內容作了調整和補充,增加了機動車污染控制、大氣污染與全球氣候等章節。全書共14章組成,包括概論、燃燒與大氣污染、大氣污染氣象學、大氣擴散濃度估算模式、顆粒污染物控制技術基礎、除尖裝置、氣態污染物控制技術基礎、硫氧化物污染控制、固定源氮氧化物污染控制、揮發性有機物污染控制、城市機動車污染控制、大氣污染和全球氣候、集氣罩、管道系統的設計。為便於使用,每章後附有思考題和習題。
圖書目錄
第一章 概論
第一節 大氣與大氣污染
一、大氣的組成
二、大氣污染
三、全球性大氣污染問題
第二節 大氣污染物及其來源
一、大氣污染物
二、大氣污染物的來源和發生量
三、中國城市大氣污染概況
第三節 大氣污染的影響
一、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二、對植物的傷害
三、對器物和材料的影響
四、對大氣能見度和氣候的影響
第四節 大氣污染綜合防治
一、大氣污染綜合防治的含義
二、大氣污染綜合防治措施
第五節 環境空氣品質控制標準
一、環境空氣品質控制標準的種類和作用
二、環境空氣品質標準
三、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
四、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
五、空氣污染指數及報告
第二章 燃燒與大氣污染
第一節 燃料的性質
一、煤
二、石油
三、天然氣
四、非常規燃料
第二節 燃料燃燒過程
一、影響燃燒過程的主要因素
二、燃料燃燒的理論空氣量
三、燃燒產生的污染物
四、熱化學關係式
第三節 煙氣體積及污染物排放量計算
一、煙氣體積計算
二、污染物排放量的計算
第四節 燃燒過程硫氧化物的形成
一、燃料中硫的氧化機理
二、SO,和SO。之間的轉化
第五節 燃燒過程中顆粒污染物的形成
一、碳粒子的生成
二、燃煤煙塵的形成
第六節 燃燒過程中其他污染物的形成
一、有機污染物的形成
二、一氧化碳的形成
三、汞的形成與排放
第三章 大氣污染氣象學
第一節 大氣圈結構及氣象要素
一、大氣圈垂直結構
二、主要氣象要素
第二節 大氣的熱力過程
一、太陽、大氣和地面的熱交換
二、氣溫的垂直變化
三、大氣穩定度
四、逆溫
五、煙流形狀與大氣穩定度的關係
第三節 大氣的運動和風
一、引起大氣運動的作用力
二、大氣邊界層中風隨高度的變化
三、近地層中的風速廓線模式
四、地方性風場
第四章 大氣擴散濃度估算模式
第一節 湍流擴散的基本理論
一、湍流概念簡介
二、湍流擴散理論簡介
第二節 高斯擴散模式
一、高斯模式的有關假定
二、無界空間連續點源擴散模式
三、高架連續點源擴散模式
四、地面連續點源擴散模式
五、顆粒物擴散模式
第三節 污染物濃度的估算
一、煙氣抬升高度的計算
二、擴散參數的確定
第四節 特殊氣象條件下的擴散模式
一、封閉型擴散模式
二、熏煙型擴散模式
第五節 城市及山區的擴散模式
一、城市大氣擴散模式
二、山區擴散模式
第六節 區域大氣環境質量模型
一、箱式大氣環境質量模型
二、多源大氣環境質量模型
三、《制定地方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的技術方法》中排放總量限值的計算方法
第七節 煙囪高度的設計
一、煙囪高度的計算
二、煙囪設計中的幾個問題
第八節 廠址選擇
一、廠址選擇中所需的氣候資料
二、長期平均濃度的估算
三、廠址選擇
第五章 顆粒污染物控制技術基礎
第一節 顆粒的粒徑及粒徑分布
一、顆粒的粒徑
二、粒徑分布
三、平均粒徑
四、粒徑分布函式
第二節 粉塵的物理性質
一、粉塵的密度
……
第六章 除塵裝置
第七章 氣態污染物控制技術基礎
第八章 硫氧化物的污染控制
第九章 固定源氮化物污染控制
第十章 揮發性有機物污染控制
第十一章 城市機動車污染控制
第十二章 大氣污染與全球氣候
第十三章 淨化系統的設計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